CRO挑战专利。
收益翻倍,有几家公司业绩突出。
16年8月,凯莱英交出的半年报显示,上半年实现利润翻番,报告期内实现营收17.60亿元,同比增长39.04%,净利润4.29亿元,同比增长36.03%。作为一家CDMO企业,凯莱英通过在药物全生命周期内为国内外制药公司和生物技术公司提供一站式CMC服务、R&D和生产服务,加速创新药物的临床研究和商业应用。
CRO是指药物研发的外包服务,包括临床前和临床研究阶段。一般来说,面对高昂的药物研发成本,一些大型药企选择外包一些非核心的R&D环节,在提高效率的同时可以节省30%-50%的成本。
在CRO/CDMO领域,交出亮丽半年报的不仅仅是高丽颖。药明康德上周披露的半年报显示,报告期内营收654.38+00.537亿元,同比增长45.70%,净利润26.75亿元,同比增长55.79%。药明康德的主要业务涵盖CRO、化学药物CDMO、细胞和基因治疗CTDMO(合约测试、R&D和生产)等领域。在报告期内,CDMO业务的高度繁荣、临床研究和其他CRO服务的增长成为推动业绩的关键。
来自康龙华城的上半年业绩预告显示,报告期内,预计营收31.1.4亿元-33.34亿元,同比增长42%-52%,预计净利润4.98亿元-5.94亿元,同比增长4%-24%。
员工的表现与行业的整体提升息息相关。创新药物研发具有高投入、长周期、高风险的特点。在低R&D回报率和专利悬崖的双重挤压下,通过外部R&D服务机构推广R&D项目,可以提高R&D效率,降低R&D成本,成为很多企业的相同选择。2021最新霜冻&;沙利文报告预测,全球医药行业R&D投资将从2026年的2241亿美元增长到2026年的3129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约为6.9%。
药物试验中心“指导”肿瘤药物研发
癌症药物领域一直是新药研发的重要领域,很多企业都有大量投入。就在最近,一则关于抗肿瘤药物研发的新闻在业内引起轰动。
7月2日,国家医药产品管理局药物评价中心(CDE)发布了《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抗肿瘤药物临床研发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指导原则》指出,我国抗肿瘤药物研发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抗肿瘤药物的研发,从确定研发方向到开展临床试验,都应贯彻以临床需求为核心的理念,开展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抗肿瘤药物研发。
一般认为,上述指导原则直接降低了me-too药物(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疗效与同类突破性药物相当)上市的可能性,将进一步减少CRO/CDMO企业获得订单的数量。
今年上半年,药明康德已为全球30多个国家的5220多家客户(活跃客户)提供服务。凯莱英的业务布局中,上半年中国大陆地区营收为1.91亿元,占同期营收的1.86%。来自国外的业务是其收入的最主要部分,上半年达到1.569亿元,同比增长8.91.4%,毛利率为3.766。
与此同时,中国医药R&D外包比例持续增加,Frost & amp;沙利文报告预测,中国医药R&D外包比例将从2021年的39.4%增长到2026年的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