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流的社会

2005年,北流日供水能力达4.5万吨,年供电量达4.7亿千瓦时,供电保证率99%。市区绿地率达28.83%,绿化覆盖率达33.17%,人均公***绿地面积达8.39平方米,路灯亮灯率达98%。全市自来水普及率98%;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8.02%。1998年以来北流市连续三届摘取了广西城市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南珠杯”。

2009年起,全市正式启动争取拿到“国家园林城市”称号行动。2010年投入巨资美化和扩建北流“四大门”。2010年5月,北流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县(市)”称号。

2010年进驻广西的首个项目——北流碧桂园。 汉代,北流的冶炼和铸造技术,已应用于铸造铜鼓等各种器具。宋代,陶瓷器制造工艺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清代和民国时期,在铸造、陶瓷、建筑、医药等各个行业中,涌现了不少能工巧匠。但由于缺乏组织领导,科学技术得不到很好发挥。“五四”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县里知识分子和开明士绅,兴办一些实业,出现了现代科技萌芽。解放后,党和政府重视科技事业,建立了科技领导机构和各种研究所,领导和组织科技人员在不同的岗位上发挥各自的创造性, 促进了北流经济的发展。 1990年, 全县***有科技人员14493人。

1981年以来,获国家发明专利3项,获县级以上科技成果奖138项。 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及时转化为生产力。县内的科研成果已大部分投入生产应用,为振兴北流县经济发挥作用。例如,县水泥厂研究成功的获得国家科技成果奖的立窑生产高强水泥技术,在全县水泥厂推广,大大提高了水泥质量,使北流水泥技术名扬全国。由县农业局、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研究的“杂交水稻新组合—汕优30选”获得大增产,与常规品种比,每亩增产109.5公斤;1990年,广西最高产的县、乡(镇) 、村、户都落在北流。北流县荔枝场取得克服荔枝大小年结果的科研成果后,实现了荔枝生产的丰产稳产。县氮肥厂研究的、获自治区奖的新型添加剂, 使碳铵含水量低,生产稳定,一级品率达100%。县科学防治鱼病研究所的“鱼痢灵防治草鱼肠炎病的研究”取得成功,获自治区奖,其对发展渔业生产有重大意义。 还有, 县科委和县农业推广中心研究的万亩冬菜椒连片生产栽培技术,为县搞“南菜北运”,使农民致富开辟了门路。 民国时期,现代体育逐渐在县内出现,但只是在学校开展,且由于设备和师资所限,运动项目不多,水平较低。民间体育活动主要是传统的舞狮舞龙、赛龙舟、武术、摔跤、象棋等,篮球比赛偶尔也有进行。有组织的体育比赛不多。

解放后,群众性的体育活动热气腾腾。民间的传统体育活动得到发扬光大,各种体育比赛接连不断, 体育成了人民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 促进了运动水平的提高和人们的健康。1990年, 全县有较大型的运动场15个, 灯光球场28个;有三级以上运动员36名,少年级运动员136名; 有三级以上裁判员80名;有教练员4人,助理教练员6人。1986年县中学生队参加玉林地区中学生运动会,获高、初中男、女四个总分第一名。标志本县体育运动达到了较高水平。1990年9月,在北京第十一届亚洲运动会上,曾在县体校学习受训的郑勇和梁伯华两位男选手,参加水球和4×400米接力赛,分别获得金牌和铜牌,为国家和家乡争了光。

北流体育名列广西县级市前列。历来组队参加广西中学生运动会,其中2005年获得金牌5枚,银牌7枚,铜牌5枚;参加广西青少年田径锦标赛,获得金牌11枚,银牌7枚,铜牌14枚。陈亨宇参加全国少年田径锦标赛获金牌、银牌和铜牌各1枚,浦雪参加全国第八届中学生运动会获两个第七名,韦智文参加全国青年田径锦标赛获银牌1枚和一个第四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