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学军笔下人物的生活

甘学军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企业家通过个人奋斗的奋斗史,更是他的命运被文化改变,他的事业被文物成就。这一切的背后,是改革开放,* * *和国家富强带来的强大助力。他庆幸自己抓住了改革开放带来的机遇,更庆幸自己成为了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复苏繁荣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24岁的甘学军成为当时文化部历史上最年轻的司局级干部。30岁从国家文物局管理岗位下海经商,参与创办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家拍卖公司。经历了弃官从商的辛酸和身份的落差,经历了市场的大起大落,现任北京华辰拍卖公司董事长的甘学军回忆起当年的决定,深有感触:中国拍卖业的崛起,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结果,是我和千千万万艺术从业者共同创造了这个结果,分享了收获的甜蜜。

“窝头比文物更真实”

1962,甘学军出生在湖北仙桃胡莎的一个农家,兄弟姐妹七人。沙湖被淹了十年九年,国家刚刚经历了三年的自然灾害。甘家的贫困可想而知。在饥饿生活中挣扎的家庭成员有无尽的工作要做,甘学军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工作来贴补家用。和兄弟姐妹一起做草席,在镇上做短工...当然,这一切都必须在大队干部眼皮底下偷偷进行。当时做这些事情属于投机倒把,资本主义尾巴。

饥饿的童年让甘学军很早就开始思考人生和未来。繁重的工作后,他常常用羡慕的眼光看着大队的干部,幻想着自己以后也能成为他们那样的人。他无法想象若干年后,自己能离开这个偏僻的村庄,与文物和艺术品结缘,在中国的拍卖市场上争夺一席之地。他甚至不知道他后来所依恋的财产后来怎么样了。

1977,恢复高考。二年级的甘学军看到了改变命运的机会。因为家庭成分不好,参军和工农兵推荐上大学这两道门早就对他关上了。恢复高考的决定让甘学军抓住了改变他人生的那根稻草。父亲曾经说过,孩子即使再累也要把书读完。从小爱读书的甘学军决心离开穷乡僻壤,再也不重复父母的生活。1979,甘学军考取了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成了公社乃至全县的新闻。他从没穿过新衣服,带着父亲买的两套秋装,一红一蓝,和三个胡莎老乡乘一艘帆船。轮到汉口了,他倒车到了1000多公里外的北京。在实现人生第一个梦想的同时,这个17岁的瘦弱少年并不知道,最终成就他事业的中国文物圈,也在发生着变化和重生。

甘学军也在人大的校园里努力学习。5毛钱一碗的水煮白菜,几乎成了他四年的专利。教室、图书馆、宿舍,三点一线,成了他的全部生活。买书的钱是从12.50助学金里省下来的。为了买一本牛津英汉词典和辞源,他把家里买的新衣服两次低价卖给了同学。有一次,他把一件白色的确良衬衫卖到了7块钱,还有一次,在大二的时候,他用一件防寒外套换了一本新书。

1983,毕业于甘学军大学,并有幸留在北京,被分配到文化部,从此开始了他与文化的不解之缘。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个部门当电话服务员。他每天面对三部电话,负责文化部与上级的电话记录,对内对外。他野心勃勃,同学们都嘲笑他。找到甘学军很容易,他接了文化部的电话。但他从接电话中得到了很多信息,并结合文化部的领导工作,整理了一份领导活动清单,赢得了不少好评。后来他觉得光做这个很无聊,就每天上班前把各大报纸都看一遍,把重大时政新闻和文化相关的新闻摘抄打印出来,10前放一份在每个领导的办公桌上,受到部长们的欢迎。这份工作虽然平淡,却培养了甘学军善于学习的精神,这种积累的优势在他后来的艺术作品中逐渐显现出来..

在宿舍住了七年后,甘学军分到一套1990,建筑面积46平方米的房子。搬家的时候,甘学军很开心,觉得这样的生活已经足够了!在文化部工作了8年后,1991年,甘学军被调到国家文物局任办公室副主任。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全社会形成了经商的浪潮,大量的人弃文从官经商。这时候,他也开始思考自己以后的生活。“可能是因为在文化部太顺利了,所以有点闷,感觉自己应该有更多的精力。”甘学军说。

“后来创办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的陈东升,当时就有了做艺术品拍卖的想法,正巧朋友介绍给我。”陈东升直接推开了甘学军办公室的门,两个陌生人聊了半个多小时,一拍即合,“因为我们都觉得这行很空,很有前途”。

80年代中国文物商店的文物只卖给外宾,只收外汇券,90年代才收人民币。“可以说,这是一片未开发的处女地。市场是一个媒介,也是一个平台。如何开发利用,值得思考。我觉得拍卖是一种很好的形式。”而且,细心的甘学军发现,国家文物局不自觉地将流散文物司更名为第三文物司。从这种微妙的变化中,他尝到了管理部门其实是支持文物市场化的。“这种与时俱进的观念转变,预示着社会和市场的机遇。我们身处其中,觉得是时候做一个拍卖了。”

当时,甘学军对拍卖不太了解,但他可能知道是怎么回事,但他手里有资源,他与文物专家很熟悉。“我知道谁知道!那时候大家的信息都很封闭,大家都不知道该找谁,但我知道这对我从事拍卖行业是决定性的。”

65438年至0993年,在陈东升、甘学军等人的努力下,中国第一家股份制艺术品拍卖公司——中国嘉德国际文物珍品拍卖有限公司成立。1994年春,中国嘉德首场拍卖创造了14多万元的总成交额,震惊全国,拉开了国内艺术品拍卖的大幕。后来拍卖行业的快速成长印证了他们的想法,只是没想到成功来得这么快。在辞职参与创办嘉德拍卖公司之前,甘学军曾先后担任文化部党组书记、国家文物局办公室副主任。辞职的时候,领导和同事都惊呆了:“你还年轻,干得好好的怎么能改变呢?”一个文弱书生怎么做生意?”领导连说:“试试吧,不过别回来了。". "中国拍卖业的崛起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结果。改革开放释放了很多势能,我对改革开放大局有一个判断,加上我自己在文化文化系统的资源。没有采取停薪留职等任何变通办法,而是直接辞职。“我理想中断了后路。组建守护者的时候,我一个人辞职。其他的还是在原单位挂了一段时间才彻底进的。”回忆起当年的决定,甘学军庆幸自己抓住了改革开放带来的机遇。

陈东升和甘学军,这两个时代的潮流先锋,在机遇来临时跳入了商海。他们抓住了机会,但还是难免呛到苦涩的海水。从国家机关到公司,不可避免地要经历巨大的身份落差,甘学军对此深有体会。“机关去地方做调研,行程是地方安排的。”进入嘉德后,他很快发现自己要适应新的角色,出差自己订酒店,自己打理一切,自己做一切。有一次,他出差去见当地一家文物商店的经理。作为一个国有单位的负责人,人们根本就忽略了这家私人拍卖公司。就在几个月前,甘学军还在国家文物局工作,但这位经理想见见他从未谋面的人。“心里有很多不平衡,你很难坦然面对这个现实。”

2001,甘学军在离开嘉德公司四年后,再次成立华辰拍卖公司。“我深深明白,拍卖行业还是可以继续做下去的。中国的市场不同于外国的市场。国外是一级市场特别发达之后才来二级市场的。中国的文物艺术品市场是一种特殊的形式。拍卖在艺术品市场的地位与国外不同。用拍卖带动市场是最直接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