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伟杰的技术发明
为了建永利川厂,侯带队去欧洲从茶庵购买制碱技术,但没有成功。1938 12、谢伟杰、郭希同等4名技术骨干被派往香港,在永利公司总经理范旭东的公寓进行新碱生产试验。第一步,要求他们主要调查《茶庵法》专利说明书的重复效应,每周至少向侯(在纽约工作)汇报一次测试情况。在实验过程中,他们发现专利说明书的内容非常模糊,无法重复。约定一开始就改为系统的探索实验,即考察Anfa的基本原理,从不同原料配比、加料顺序、温度、浓度等工艺条件的组合中探索最优数据。经过近500次测试,分析了2000多个样本,基本掌握了茶庵法。这年夏天,侯为了进一步研究开发制碱新工艺,专门把调到纽约,由他直接领导,借用哥大化学工程系的实验室研究循环制碱法。本文主要是用碳酸氢铵溶液代替茶庵法生产的固体碳酸氢铵,直接与盐反应生成碳酸氢钠和氯化铵,为下一步以氨和二氧化碳为原料生成碳酸氢铵溶液和全新的制碱方法回收分解母液创造了条件。经过在谢伟杰的反复实验,证实了这种新方法是可行的,并获得了大量的数据和预期的结果。在实验中,谢伟杰还发现《茶庵法》专利报告中“此法关键在于添加中间盐”的论断是错误的。其实只要操作控制得当,多加、少加或不加中间盐都可以获得很好的效果。在此基础上,侯又抽调香港的郭希同等三人到上海法租界进行扩大试验,以验证中试的结果,为工业化取得数据。同时组织设计了纽约永利川厂的氨厂和碱厂,并积极订购了两个厂的关键设备。
1940年夏天,谢伟杰被派回川西五通桥任永立川昌碱厂,参与从国外发回的设计图纸、设备、说明书的验收和审查,组织碱厂的土建施工。1941 3月,上海放大测试重复了纽约测试的结果。消息传来,永利川厂厂务会议专门将新方法命名为“侯氏碱法”,并致信纽约侯祝贺“制碱新方法开启了世界制碱技术的新纪元……”194112、日本侵略军发动太平洋战争,永利川厂在国外购买的大量设备仍在香港和滇缅公路运输途中。为了抢运这些设备,在1942和65438+2月碱厂厂房基本完工后,谢伟杰被派往缅甸腊戍组织设备转运。1943年春,仰光、腊戍相继沦陷。谢伟杰被迫撤离,并于6月回到四川吴彤大桥。此时,仍有许多设备滞留国外,滞留在滇缅公路上,无法运往四川,碱厂、氨厂建设被迫停止。为了解决西南地区的运输用油问题,维持永利员工的生计,根据范旭东的安排,谢伟杰转而发展裂解桐油生产汽油的技术,并利用碱厂的优势,主持兴建了一座炼油厂,生产汽油和柴油。1949 10随南靖组织的东北考察团去大连化工厂时,正逢12年后受重工业部邀请去大连研究工厂恢复问题,并嘱其留在工厂做准备,参加当时的研究。在这一个多月里,在建新公司经理张震和大连化工厂秦仲达的关心下,谢伟杰仔细察看了有关工厂,多次讨论大连化工厂的修复方案。在这期间,谢伟杰给了他们很多好的建议,尤其是“侯氏制碱法”。他多次称赞大连化工厂毗邻大连碱厂,是“侯氏碱法”生产纯碱和氯化铵肥料的绝佳条件,可以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他积极建议将这两个工厂合并,改造成一个联合工厂,也可以生产化肥和纯碱。侯到达大连后,听取了的汇报,在正式讨论会上又提出了这一建议,这对后来两厂合并,联合制碱新技术的成功开发和在我国的产业化推广,起了积极的作用。
碳酸氢铵肥料新工艺的开发者
1957年秋,化工部领导采纳了侯的建议,决定尽快建立碳化氨合成法生产碳酸氢铵肥料的示范实验装置。侯与多位氮肥专家、纯碱专家和设计师进行了深入探讨。谢伟杰和刘家树提出了许多好建议。在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建议利用上海化工研究院原有的电解水生产合成氨的小型生产装置,借鉴永利宁厂以煤为原料的煤气净化技术,改造为年产2000吨氨和8000吨碳酸氢铵的县级氮肥厂。拟定了相关工艺流程和主要设备的设计原则和关键数据。经部领导批准,1958春节刚过,由侯任组长,任副组长的小氮肥工作组赶赴上海,进行现场设计,并组织设备材料的试制、施工、安装和试验。工作组非常努力,日夜奋战。年近古稀的侯,正忙着抓重点,定原则。总体组织工作主要由谢伟杰承担。他在消化吸收侯意图和有关专家建议的基础上,运用自己熟悉的合成氨生产技术经验和纯碱、纯碱的实验研究经验,加以补充和完善,并组织实施。各生产岗位的操作要领、工艺参数等具体技术问题主要由他制定。与设计组长及相关专业技术骨干一起研究解决相关设计问题。几乎所有的重要问题都与施工、测试等有关。正在通过他和上海化工学院等单位的领导联系。1958四月底,这个装置完成了。5月1日,测试如期开始。当天傍晚,工艺开启,生产出第一批碳酸氢铵肥料。就在工作组抵达上海开始工作的两个月前。短时间内完成繁重的设计、制造、安装任务,初试一举成功,这是一个奇迹。谢伟杰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试初步成功,一些地方开始陆续建设小型氮肥厂。因为技术不成熟,设备不配套,所以问题很多。化工部决定成立以谢伟杰为首的小氮肥办公室,负责继续进行试验,组织小氮肥设备的成套制造和供应,逐步有计划地推进建厂。在侯的带领下,他们夺取了上海化工学院的示范装置,选择了第一批条件较好的13小氮肥厂作为试验点,重点组织试验,暴露和解决工艺技术、设备、材料以及不同地区、不同条件下存在的问题,总结交流经验,不断加以改进,以便及早清除,有效推广。在工作中,谢伟杰还与江苏省化工厅总工程师陈东密切配合,深入坚持新工艺的丹阳化肥厂,进行细致的观察和试验。他在严格操作管理的基础上,逐步调整不同碳化气源的供气量,最终取消了水洗,实现了全变换气碳化的方法,解决了氨和二氧化碳的平衡问题。1962突破技术关,1963过经济关。在这个过程中,小氮肥办多次组织各试验点及时交流经验,取长补短,不断完善提高。这些试验点也相继获得成功,对小氮肥厂的推广和建设的领导作用逐渐加强。65438-0965,全国87家小氮肥厂实现正常生产。与此同时,小氮肥办公室在组织成套设备的试制和供应方面严重依赖上海和江苏。在中央和地方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1965左右解决了小型氮肥成套设备的批量生产和供应问题,为各地建立小型氮肥厂创造了必要的技术条件。由于碳化合成氨工艺制碳酸氢铵新工艺的成功,使合成氨生产和氨加工一体化,所以从1965开始,各地工厂迅速推广。1979年全国小氮肥厂总数达到1500多家,其产量长期占氮肥总产量的一半以上。
1957年秋,化工部决定在上海建设一个县级氮肥厂示范厂,还决定在北京建设一个化工实验厂作为区域级氮肥厂示范厂,年产合成氨1000吨,碳酸氢铵40000吨。该装置于1958开始施工,于1959基本完工。在设计、安装和试运行过程中,谢伟杰也非常关心,积极参与讨论并给予支持。与化工实验厂总工程师范伯林、化工设计院副总工程师黄宏宁一起参加倒班工作,指挥实验。该示范装置增加了洗涤脱碳工艺,操作方便,生产快速正常,更适合中型氮肥厂的需要。对省级氮肥厂和小氮肥厂的逐步转型和规模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965655438+00,国家科委批准了“碳化合成氨法制备碳酸氢铵工艺”技术发明,并向侯、、三位发明人和北京化工实验厂、化工部化工设计院、丹阳化肥厂、化工部上海化工研究院四家发明单位颁发了发明证书和奖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