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雕刻者——伟大的工匠
主持人说:他们有一个浪漫的名字:雕刻时间的人。听起来很浪漫很美好,但是如果在前面加上火药味这个词,就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美好了。他们是焊工、锁匠、木匠、测量员、石油生产者和车床工人。他们看不到工作环境有多吸引人,但听他们的故事,他们从来不缺被这些平凡岗位上的职业深深吸引。或许,职业和专业都是如此。只有身处其中,才能感同身受,其余皆在局外。一路走来,他们从未放弃,他们的工作默默无闻。最后,他们给了敬业的人们最深刻、最友好的回应,有技术技能,有发明专利,也培养了一批爱好者。最后,每个人都有一份值得的工作。我的工作与众不同,但我细致、耐心、勇敢。留在时间里,我不拒绝时代的进步。在延时的变化中,目光专注,感情深厚,动静交替,我守我变。毕竟我已经成了自己的风景。看来热爱工作,热爱家庭,不能面面俱到。平时运行起来就像一台先进的综合机,精准有力。发布会上,家属已经回到了人和爱的身边。工作是一辈子的事业,家人等你一辈子。职业生涯中的熟练往往意味着脱离生活。很难有一个平和心态的平衡。
这些匠人的劳动精神和技术坚持,让人不得不思考,这些情操和气质能在学校里培养出来吗?这几天经历了一次评选:山东省技术技能大师。名堂比较大,听起来很难相信。打起精神参加评选是一件焦虑的事:大师,你不配。看了选拔的指标,面对技术标准和技能标准,看到这么明确的两类指标,我也没多想。直到市级选拔推到省级,我才知道出事是这么一回事,但不是小事。
选拔的目的是找一个全面的,就是你既要有娴熟的教学大师,又要有强大的行业大师。行业专家尤其需要用培养技能过硬的学生,用自己的技能服务社会,创造效益这些指标来证明。我觉得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既需要教学专家,也需要技能专家。但现实中往往这两点是割裂的,很明显大部分人都有点优势。两者都好的人相对较少,所以我焦虑了一天,甚至仔细看了代表技能水平的参赛成绩,按照一等和二等来区分。这些比赛都是关于人的社会比赛,但不包括教育比赛。看来人社不可小觑。虽然一个读书人无法根治人社和教育社分离的问题,但是进入这些社的技能测评和技能竞赛,仍然是提升自己技能的正常途径。记得提醒年轻同事注意拿证和参加它的比赛。
回到能否培养出富有工匠精神、劳动精神、劳模精神的学生这个问题,我觉得目前职业院校中的中职和高职。
还是很不够。上课一般是在课堂之上,往往教学组织的重点还是在学习知识而不是练习技能。学习和讲知识的时间是主流,练技能的时间和条件明显不足。比如商科专业的PS课程和网店运营课程,课堂上的学习不等于学习,只有通过实践和掌握,才能转化为学生的专业技能,而几项技能最终会形成他们在某个专业的专业能力。而我们的课堂,更多的是在教学,至于练习到什么程度甚至到什么程度,关注的太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