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中国南方的铁都
明清时期是佛山冶炼铸造的辉煌时期。当时佛山的炉子很多,到处都是敲打铜铁的声音。铁花飞溅,钢制品琳琅满目,是一派千宝万彩的壮丽景象。不仅吸引了四面八方的巨商大家,也让不少文人墨客流连于此。诗人以“春风遍地,铁炉连铜”的诗句讴歌佛山高度发达的冶铸业,成为佛山手工业的重要支柱,支撑了佛山城市经济在全国的重要地位。
佛山的冶铸业在明朝和景泰年间开始兴盛,嘉靖以后进入繁荣期,与当时珠三角经济的发展同步。自宋代以来,三角洲的堤防逐渐扩大,沙滩河不断开发,变成良田,人口也与日俱增。明清时期,广东人利用三角洲的自然条件创造了一种新的耕作制度——池塘管理。种植各种经济作物对铁制工具的需求日益增加。除了犁、耙、锄头和运动的需要外,煮糖的“糖栅栏”、修剪桑树和果树的一套工具、煮茧的锅碗瓢盆、煎盐的平底锅和一系列铁制工具都成了急需的生产用品。同时,造船业的发展和建筑的繁荣刺激了各种链条、铁丝、钉子和大小五金的生产,为冶铁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市场。
明清时期的对外贸易非常频繁。地处外贸口岸的广东,也将其优秀的冶铁产品销往国外。郑和下西洋的时候,带了大量的铁锅。一些缺铁国家的商人蜂拥购买铁,海外市场的大门打开了。
佛山的埋藏地点位于东西两河的网络地带,成为重要的交通要道。所以西北河沿岸的粗铁矿可以向下游运到佛山,佛的产品也方便出口到广州或者直接出口。这就导致了得天独厚的优势,极大地促进了佛山冶铁业的发展。
佛山冶炼铸造有“官方专利”做后盾。明清两广政府开始规划工业城市的发展,冶炼铸造作坊的建设必然带来环境污染,于是帮助政府指定佛山为冶铁中心。为了方便冶炼铸造行业的税收征管,政府规定两广冶炼铸造车间生产的铁锭全部运往佛山加工。在这一阶段,佛山冶金工业成为江南一枝奇葩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