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三国演义》的主要人物
金弦玉羽射向天空,托起幼龙,威逼群雄。有了大雁,春天流行铁骑。汉江山如残月,傲然观海。登上九五宝座是每一个野心勃勃的政治家毕生的愿望,而“谈笑风生间拜倒在地,挥袖千夫所指”的诱惑也不是每个人都无法抗拒的。
从“许由耕田”到“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位为高镇之主出力的宰相,最终并没有实现父亲的统治。他完全有能力废帝自立,但这一在史学界一直有争议的举动,只是后人的一种令人遗憾的猜测,只是到了他的儿子曹丕实施的时候了。原因恐怕要从文化角度来确定。在中国的历史和文学中,曹操也有相当的地位,他本身就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他的《豪礼游记》、《闺思守》和《短歌》都很有价值。他既然在文学上有如此深厚的造诣,就永远摆脱不了史书记载禁忌的羁绊。虽然没有皇帝的名字,但是有皇帝的现实。这一举动是否明智,我们很难用对错来做简单的评价,但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看出曹操在政治上的犹豫,这也注定了他在《曹氏》中的命运。辛辛苦苦干了一辈子,服了一辈子兵役,结果就是马一分为二(曹)给别人做嫁衣。
我去过官渡之战的遗址。1800多年后的今天,这里是一片荒地,残破的墙壁上夕阳的余晖,已经不能反映过去。风在空中轻轻地滑行,是热的。不知道是不是它在几千年前就举起了逐鹿中原的大旗。是否传递了震撼世界的千军万马的呐喊;你见证了1000多年的历史吗?不值得说这场历史性的战争坚定了他平定天下的信心。
然而,赤壁之战的惨败彻底粉碎了他的统一梦想。“东风不与,铜雀台春锁二乔”只是他的一厢情愿。梦魇之火燃烧的不仅仅是积攒了几十年的力量。他眼中的自信也变成了无奈的迷茫。试想,任何一个人可怜的生命能量所积累的资本,都在一瞬间湮灭。谁能忍?在华容泥泞的道路上,一辆辆惊慌失措的马车和一群群乱败的士兵,载着金戈铁马映出的太阳,匆匆向北而去。
那次战斗后,他退居二线,和孙子一起玩。也许他真的老了。曾经煮了一壶老酒,把天下英雄付之一笑的曹操,已经是过去式了。就算他再来海边,也会拄着棍子站着,用老迈的声音唱着“老马志满;烈士暮年意气风发,“河里剁饺子,云中拍雕塑,桌上挥鲜花”的远大志向一去不复返。
曹操也是凡人,地位很高。他不能失去领导者和统治者的共同特征——怀疑。海是世界上最大的,天比海大,人的胸怀比天宽广。如果他有海纳百川的气度,不杀孔融,不斩首杨德祖,不惩罚华佗,真的会得偿所愿吗?
时间只把这个问号的答案留给了后人去猜测,但所有的答案都是假设,所有的假设都只是为这个枭雄叹息的徒劳。毕竟历史就是历史。再美丽的国家,再吸引来多少英雄,谁也改变不了她,更别说影响她了。
无数次站在魏国废墟的旷野上,望着天边晚霞下盘旋的鸟儿,我想问:你可曾认识那个人,那段历史?
关羽
提起他,我就会想起华雄被温酒砍伤的故事;我会想起很多保护嫂子,晚上读《春秋》的故事。我会想起巴陵桥袍的典故;我会想起一个人千里骑行的英雄气概;我会想起三国第一猛将打败麦城的辛酸与无奈,我会想起...
他不是来自贵族家庭。身处下层社会的他深知被压迫的痛苦,狠毒的性格注定了他走上了当时的道路,杀死家乡大亨,扩张江湖。1956年的颠沛流离,让他深深感受到了在英雄在一起,纷争在分离的乱世里,一把米混一把粮的艰辛。每一个仁人志士都不会忘记,自己是踏着汉朝的土地,肩负着普通人的期望。或许是上天对他的怜悯,又或许是历史的必然。被后人尊为勇士的关云长,迈出了自己人生中至关重要的一步——参军杀贼。
知识的局限让他无法成为霸主,但思维的单纯让他没有改变忠孝仁爱古训的初衷。读书的时候去了离学校很近的春秋楼,也就是关公晚上读春秋的地方。古色古香的建筑矗立在一座现代文明的城市里,其中的勇士雕像气势磅礴。门口石碑上的铭文是曹操临走时留下的书:羽少叔,誓生死与共;天地之后...站在纪念碑前,默记每一个字,忠孝仁义的穿透力可以随着思绪飞到几千年前。
在曹操的心里,在韩身上,我读到了对灯的孤独。赤兔终带尘,宝刀依旧带月光寒。面对曹孟德丰厚的条件加入他,关羽报以“忠臣不侍二主”的拒绝,这是一片忠义之言,天可以学!今天主客互离,明朝战场厮杀。在名誉和忠诚之间,关羽这个选择应该让多少人感到羞耻?那些用“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奉”来为自己追求功利找借口的小家子气,怎么能理解大义呢?尘土飞扬,骏马奔腾,赤兔宝马在远处天空扬起蹄子的姿态,一定是一道巍峨的风景。青龙偃月刀反射出来的光,一定是反射出来的清冷月光,也会刺痛我们含着留恋泪水的眼睛。
我记得有人说过,“古人和我们现代人对生活的看法完全不同。朋友有难,壮士断腕,把命交给对方,没有任何怀疑!”或许,从桃园结义那天起,关羽就已经把自己交给了大哥,这是他的亲情,后来演变成了对国君的忠诚。被困在麦城,这个令人敬畏的人面对说客,说出了让人热血沸腾的话:“我是谢亮的战士。主公待我如兄弟,我甘愿背叛对敌人的忠诚。”城破则亡。玉可碎而不变色,竹可烧而不毁其节.....“君子马戈葬之英气,成绝唱。不可否认,关羽义举的表现在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现在很多神社都供奉着他的神,这是超越时空最有力的证明。
关羽死后,赤兔也以烈士的身份绝食,其坚持令人感动。这辆能追风的宝马,与一千多年后随致远号巡洋舰沉入黄海的“孙”(邓世昌的狗,据说叫孙)惊人地相似。自然,动物灰色脑细胞中的生存法则真的很简单,但在我看来,有些人还不如他们,真的。
知道自己是什么,应该做什么,是当今社会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或许,我们应该从这个世人敬仰的男人身上看到的,学到的才是最重要的,否则一味的烧香拜佛,只是虚妄和徒劳。
关羽走了,带着亲情走了,留下了一个故事,一个我们讲过的故事,后人也会讲。
诸葛亮
在古希腊神话中,有一位智慧女神,名叫雅典娜。虽然她是完美的,但她只是古希腊人的一厢情愿。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这样的人物,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他也许没有雅典娜那么神奇,但在历代人心中,他有着同样令人敬佩的地位。
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当我在田野里放飞孔明灯笼的时候,我就知道他是一个伟大的人。我也曾听老人一遍又一遍地重复他的故事。长大后学历史,看三国。只有和他近距离接触,我才发现诸葛亮的一生是个悲剧。
西与祝融,南与傅仪,岳,孙权,政治学,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隆中对天下三分,诸葛亮走上舞台,《三国演义》围绕他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历史剧。虽然他的辉煌业绩足以照亮历史的长河,但也增加了他的负荷,为他的悲剧人生埋下了伏笔。
先主刘备驾鹤西游,全国几千万人的诸葛亮都跟着他。以他的智慧,他不能不知道这个继承人是个无能的君主,也不能不知道刘江山的运气。但作为朝臣,三枢机主教和五常允许他尽最大努力效忠。如果他在这个时候撤退,只会加速蜀的灭亡,他自己的遗产将是永远的耻辱。尽管知道自己无法扭转局势,但他还是这么做了。
"...亲贤者,远小人,此先汉则昌;亲小人,远贤臣,自此汉朝倾覆之原因。.....我此布,在南阳耕田,在乱世冒生命危险,不求闻达为诸侯。..... ",一个典范,他希望用一个臣子的忠诚来激起继承人平天下的野心,但刘阿斗看不起的不是锦绣江山,而是舞蹈。他也不得不承担起肩上的所有责任,踏上了这条尽管困难重重却不归的路。北伐七年,我们还未踏足中原,饮马黄河只是柯南的一个梦,只为后人添一声叹息!
但谁能看到他鹅毛扇背后的无奈,谁能听到他望着蜀道冷云的苦涩叹息?当五丈原的秋风吹倒了树上的枯叶,他带着遗憾离开了,带着对祖先的愧疚。锦官城的旌旗失守,也宣告了他辛辛苦苦创建的大蜀帝国的瓦解。如果泉下的王先生知道了会怎么想?
写到这里,我不禁想到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中国男蓝把所有保级期望都寄托在姚明身上。后来,姚明曾对媒体说:“一个人打,只会死人。”就算玩游戏,怎么玩一个国家?
一个人可以决定世界,但他不能实现它。皇帝的事业不是一个人可以建立的。他需要无数人的* * *阴谋,无数血淋淋的纷争,才能成就一寸土地,但可惜的是,刘氏家族把统一的希望全部寄托在他身上,这也注定了他“但未能征服,他已死去,英雄从此在衣襟上哭泣”的结局,而他骨子里愚忠的思想,也让他把自己的生命系于刘天下的铸造,不遗余力。
站在蜀庙门前,看着先生凝重的面容,默默念诵着不朽的“典范”,泪水不禁顺着脸庞滑落。
周瑜
当被问及谁是三国中最令人遗憾的人物时,几乎所有人都会回答同一个人——周瑜。他虽然统帅三军,却没有战死沙场,而是被活活激怒,留下了千古笑柄。
自古以来,江南人才辈出。他是人中的龙凤,是“王佐的天才”。在江东三分天下,羽扇黑丝巾的首领们,把神化了的儒家将领形象固定了下来。后来,那种在谈笑间烟消云散的潇洒姿态,成了很多女人“春梦里”缺失的形象。
古往今来平凡的河色,一时多少风流。赤壁之战,周公谨一战成名,达到了他光辉一生的顶点。娶了小乔,和东吴霸主孙权结为连襟。可以说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地位,名利,美貌,这些很多人梦寐以求的东西,他都有,这真的是上天的眷顾。但是这个嫉妒的天才,虽然上帝给了他世间想要的一切,却没有给他一个宽厚的宽容。也许在他眼里,一切都是与生俱来的,都有自己的安排。于是所有的荣誉都成了他骄傲的资本,看别人的时候难免形成“俯视”的习惯。火烧赤壁之后,我们决定把孙夫人许配给刘玄德,没有和任何人商量。虽然只是为其主谋定天下的一个计划,但历史这次却跟他开了一个大玩笑,最后搞出了“周郎巧夺天工,赔了夫人又折兵”的闹剧。
被他大踏步羞辱的韩信一定知道,如果他和韩信一样优秀,怎么会英年早逝呢?不幸的是,只有当。出生在贵族家庭,他不会感受到贫穷的滋味。在他看来,世代应该是连续的。正是这种愚蠢的意识形态,让他无法接受布衣出身却才华横溢的诸葛亮。而他在吴栋的地位和自身的才能,对诸葛孔明帮助完成刘备统一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对方肯定会除掉。
心胸狭窄是他人性最大的短板,就因为一句气话,明知放弃不可取,却一意孤行,白白送死,让后人耻笑。
在我们的生活中,像周郎这样的人很少,但像周郎这样的人却很多。没看见,一句话不说,就有了;也有不互相争斗的。一个人的承受力大部分取决于后天的教育环境,其大小直接关系到他的自身修养,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
退一步,让三分平静。这个简单的道理大家都懂,但是真正执行起来难度极大,所以圣人和普通人是有区别的。如果用圣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就会失去人生的真谛。当你生气的时候,只要想想周郎和你愤怒的价值,这就足够了!
江浪拍打着岸边的岩石,卷走了历史的岁月。勾心斗角的过去早已成为尘封的记忆。想想笑笑,就够了!
杨修
一千多年前的秋日伊始,一片无辜的树叶被无情的秋风卷走;有一根急弦,被手指掰断;还有一个人仰望天空,发出悲伤的信息,“伏伏无罪,而他有罪;如果要加重他的罪行,为什么不苦于没有言语?然后在《为国难而死,宁死不屈》的歌声中踏上了黄泉路。“奈何桥上还有一个年轻的路人。
弹着悲伤的竖琴为他送行,却换来了眼泪;为他的死写一篇悼念的篇章,但他一个字也写不出来。我不得不被那只从南方归来的长着深黑色羽毛翅膀的大雁抓伤眼睛。
他就是杨修,那个坚持自己天赋异禀,敢于低估世人的疯子;眉宇间常有孤傲气势的谋士,效力于曹操。
他和举世闻名的大才子曹植交了朋友,互相交换文章,互表心意。而曹植在父亲眼中的地位,让这个谋士认为自己认对了对象,认为曹植将是曹操之后的魏主,然后他们仁义治国的政治野心就可以一举实现了。但是,他错了,因为他低估了曹操自己,也因为他把一切看得太简单太单纯。
仁义治国,在和平年代或许可行,但在众多霸主都想分一杯羹的乱世,却是最愚蠢的想法。曹操在最后一刻对大家的遗言:“...他一生独爱的三子支,是个假,老实纵酒,所以没有站出来。.....但长子曹丕,诚而恭敬,能从吾事。...... "由此可见,要达到的目的是为将来着想,而要让曹植立为继承人,那就一万个不愿意,因为统治天下不是问题,而这样做无疑是蜀、吴入主中原的好机会,必将导致曹操几十年苦心经营的北方天下的终结。在这一点上,我们只能用杨修的生不逢时来为他个人做一个牵强的结论。
自以为是的性格缺陷蒙蔽了他的双眼,他知道了园门上“活”字的含义,这让曹操又喜又妒。“一盒饼”的宣传,让曹操对他恨之入骨;并以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比喻,讲述曹操对关西的态度,那种傲慢足以让他死十次。
虽然在今天,“以才压物”的态度仍有争议,但回到那个政局混乱、人命如草芥的年代,没有一个政治统治者会允许自己的下属如此放肆,哪怕他有再大的才能。可以以德治国,可以以威建天下。
再加上他那种看轻天下人的傲慢,必然会让他的同事无法接受,这无疑决定了他必然的悲剧。国亡未报,事业未立。34岁的杨德祖,就像那片过早飘落的黄叶,就像那根被无奈拨动的弦。他的生命也在莫须有的罪名下终结,他的激情因为不当的政治而洒在了历史的舞台上。
天边一只孤独的桂宏,沿着天空下祖先的翅膀,飞过浸透了他鲜血的土地,似乎在诉说着曾经无奈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