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和区分地方税与国税、个人所得税?
为了实行中央与地方财政体制的分税制,国家将原来的税务局分为两部分:国家税务局和地方税务局。国家税务总局负责国家财政主体税种、增值税、消费税、车辆购置税、银行利息个人所得税、中央企业和外资企业所得税等的征收管理。地税局负责很多税种的征收管理,除了国家税务局管辖的,其余都是地税局管理。两个税务局执行同一税收征管法,国税局的代理机构垂直于总局,地税局的代理机构垂直于省级。国税:要征收的税种有:增值税、消费税、车辆购置税、企业所得税(针对2002年1后注册,但原企业改制后仍由地税管理征收的企业)、金融企业所得税。
地税征收的税种有:营业税、所得税(2002年以前注册的企业,包括2002年以前企业改制分立后新注册的企业)、城建税、印花税、资源税、契税、房产税、车船税、个人所得税等等。
国税和地税是基于《国务院关于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决定》设立的税务机构中两种不同的体制。他们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各自负责征收的税种不同。前者主要征收维护国家权益和实施宏观调控所必需的税收(消费税、关税)和关系国计民生的部分税收(增值税);后者主要负责适合地方税收征管的税种,以增加地方财政收入(营业税、耕地占用税、车船使用税)。
根据税收收入的归属和税收征管的管辖范围,可分为中央(所得)税和地方(所得)税,分别与国税系统和地税系统一起征收。
消费税是中央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是中央和地方共享,其他税种一般是地方税。
国税,由国家税务总局征收;地方税,由地方税务局征收;中央和地方享有的税收由国家税务总局征收,中央和地方享有的税收中地方政府分享的部分由国家税务总局直接划入地方国库。
一般来说,中央政府的固定收入包括:国内消费税、车辆购置税、关税、海关征收的增值税、消费税等。地方政府的固定收入包括:城镇土地使用税和耕地占用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享有的收入包括:国内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印花税
国家税务局征收的税种:增值税、消费税、铁路部门、金融保险公司缴纳的部分营业税、企业所得税(铁路部门、银行、保险公司总行缴纳的所得税;中央企业缴纳的所得税;中央和地方所属企业、事业单位组成的合资、股份制企业缴纳的所得税;海洋石油企业缴纳的所得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储蓄存款利息个人所得税、证券交易印花税、海洋石油企业缴纳的资源税、车辆购置税。
地方税务局征收的税种:上述行业以外的营业税、地方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私营企业缴纳的所得税、城市维护建设税、个人所得税、资源税、房产税、城市房产税、土地增值税、城市土地使用税、印花税、契税、车船使用税、屠宰税、筵席税。国税地税指国税局系统和地税局系统,一般指税务机关,不指税种。国家税务局系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税务总局垂直领导;省级地方税务局受省人民政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税务局双重领导,省级以下地方税务局受省级地方税务机关垂直领导。所以国税局系统和地税局系统分属国家不同的职能部门,一般是分开工作的。但是有些地方的国税局系统和地税局系统是合署办公的。
我国现行税种有24个。按照财政分税制的要求,24个税种根据实际情况分为中央税、中央税和地方税、地方税三种。其中,中央税属于中央,地方税属于地方,分税制后中央和地方分别属于中央和地方。
为适应分税制的要求,国家税务机关分为国家税务局(以下简称国税局)和地方税务局(以下简称地税局),分别负责征收不同的税种。国税主要负责征收中央税,中央和地方享有税收,地税主要负责征收地方税。它们之间的征管分工一般分为以下几种:
1、国税局系统:增值税、消费税、车辆购置税、营业税、铁路部门、银行和保险公司总部缴纳的所得税、城市维护建设税、中央企业缴纳的所得税、中央和地方企事业单位组成的合资、股份制企业缴纳的所得税、地方银行和非银行金融企业缴纳的所得税、海洋石油企业缴纳的所得税和资源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 证券交易税(征收前对证券交易征收的印花税)、对储蓄存款利息收入征收的部分个人所得税、滞纳金、滞纳金和中央税收的罚款。
2.地方税务局系统: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不包括由国家税务局系统征收管理的部分)、地方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私营企业缴纳的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不包括对银行储蓄存款利息收入征收的部分)、资源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房产税、城镇房地产税、车船使用税、车船使用牌照税、印花税和契税。
为了加强税收征收管理,降低征收成本,避免工作重叠,简化征收程序,方便纳税人,在某些情况下,国家税务局和地方税务局可以相互委托征收某些税种。此外,对于特殊情况,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税务总局将对某些税种的征收制度作出特殊安排和调整。
因此,在涉及纳税人应缴纳哪个税制具体税种时,以当地主管国税机关和地税机关的实际分工和具体要求为准。目前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是2000元,也就是说如果你的工资低于2000元就不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此外,公司代扣的个人保险部分可以在所得税前扣除。比如你的工资是2500元,个人保险部分是200元,那么你的所得税计算方法是:(2500-2000-200) * 5% = 6544。一、个人所得税的概念
个人所得税是对个人(自然人)取得的应税所得征收的一种税。《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于1993年6月65438日+10月365438日+0日由NPC第八届人大常委会公布,并于1993年6月65438日+10月65438日+0日起施行。国务院于10月28日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1994。
二、个人所得税的特点
个人所得税的特点:
1,实行分类征收;
2、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
3.费用扣除面广;
4、计算简单;
5、源泉扣缴和自行申报两种征收方式。
三。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
个人所得税是指在中国境内有住所,或者无住所在中国境内居住满一年,或者无住所未居住或者居住不满一年,但从中国境内取得所得的个人。包括中国公民、个体工商户、外籍个人等。
四、个人所得税的征税对象
个人所得税是对个人取得的应税所得征收的。《个人所得税法》列举了应纳税的个人收入***11,其中:
(一)工资、薪金所得
指工资、薪金、奖金、年终加薪、劳动分红、津贴及其他与就业或受雇有关的收入。
(二)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
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是指:
1,个体工商户从事工业、手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商业、餐饮业、服务业、修理业等行业的生产经营所得;
2、个人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取得执照,从事办学、医疗、咨询等有偿服务活动;
3、其他个人从事个体工商业生产经营所得;
4.上述个体工商户和个人取得的与生产经营有关的应纳税所得额。
(三)企事业单位承包经营、租赁经营所得;企事业单位承包经营和租赁经营所得
指个人承包经营、租赁经营、转包和转租取得的所得,包括个人按月或者按次取得的工资、薪金性质的所得。
(四)劳务报酬所得
指个人从事设计、装饰、安装、绘图、化验、医疗、法律、会计、咨询、讲学、新闻、广播、翻译、审稿、写作、雕塑、影视表演、演出、广告、展览、技术服务、介绍服务、经纪服务、代理服务和其他服务取得的所得。
(五)特许权使用费所得
指个人因其作品在图书、报刊上发表而取得的所得。
(六)特许权使用费所得
指个人提供专利、商标、著作权、非专利技术等特许使用权取得的所得;提供著作权使用权的收入不包括稿酬收入。
(七)利息、股息、红利所得。
利息、股息、红利所得,是指个人拥有债权、股权取得的利息、股息、红利所得。
(八)财产租赁所得。
财产租赁所得,是指个人出租建筑物、土地使用权、机器设备、车辆、船舶和其他财产取得的所得。
(九)财产流转收入
财产转让所得,是指个人转让有价证券、股权、建筑物、土地使用权、机器设备、车船以及其他财产取得的所得。
(10)意外收入
偶然所得,是指个人因中奖、中奖、彩票中奖等偶然性质取得的所得。
(11)其他收入
其他所得,是指经国务院财政部门确定征税的其他所得。
动词 (verb的缩写)个人所得税税率
参见所得税税率
不及物动词个人所得税的计算
(1)工资和薪金收入的计算
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
工资、薪金所得为应纳税所得额,为个人每月固定收入扣除880元费用后的余额。但是,对于在中国境内没有住所但取得工资、薪金所得的纳税人,以及在中国境内有住所但取得中国境外的工资、薪金所得的纳税人,税法确定附加减除费用3200元为应纳税所得额。
(2)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的计算
从事生产经营的个体工商户,以第一个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为应纳税所得额,减除成本、费用和损失后的余额,计算如下:
应纳税所得额=总收入-(成本+费用+损失)
(三)企事业单位承包、承租经营所得的计算。
对企业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租赁经营所得适用五级累进税率,按照适用税率计算应纳税所得额。其计算公式为:
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
公式中的“应纳税所得额”为纳税人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除必要费用后的余额。税法规定“扣除必要的费用”就是按月扣除这800元。
(四)劳动报酬的计算
劳务报酬适用20%的比例税率,应纳税额的计算公式为: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公式中的“应纳税所得额”纳税人每次取得的收入,扣除规定费用后的定额或定额的余额。每次收入不超过4000元,扣除费用800元;第二次收入4000元以上的,固定费率下调20%。
(五)稿酬所得的计算。
稿酬所得适用20%的比例税率,相应税额按规定减征30%。计算公式如下:
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1-30%)
公式中的“应纳税所得额”,是指纳税人每次取得的收入、定额或定额率,扣除规定的费用后的余额。每次收入不超过4000元,扣除费用800元;第二次收入4000元以上的,固定费率下调20%。
(六)特许权使用费所得的计算
特许权使用费收入适用20%的比例税率,计算应纳税额的公式为:
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
公式中的“应纳税所得额”,是指纳税人每次取得的收入、定额或定额率,除去规定的费用后的余额。每次收入不超过4000元,扣除费用800元;第二次收入4000元以上的,固定费率下调20%。
(七)利息、股息和红利收入的计算
利息、股息、红利所得适用20%的比例税率,应纳税额的计算公式为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每次收入)×适用税率公式中的“应纳税所得额”为纳税人每次取得的收入,不得从收入中扣除费用。
(八)财产租赁所得的计算财产租赁所得适用20%的比例税率,应纳税额的计算公式为:
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
公式中的“应纳税所得额”是纳税人每次取得的收入,减除规定的费用后的定额或定额的余额。每次收入不超过4000元,扣除费用800元;第二次收入4000元以上的,固定费率下调20%。
(九)财产转让收入的计算
财产转让所得适用20%的比例税率,应纳税额的计算公式为:
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
公式中的“应纳税所得额”为纳税人每次转让财产取得的收入减去财产原值和合理费用后的余额。
(10)意外收入的计算
偶然所得适用20%的比例税率,其应纳税额的计算公式为:
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
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每次收入)×适用税率
公式中的“应纳税所得额”是纳税人每次取得的收入,未扣除任何费用。
(11)其他收入的计算
其他收入适用20%的比例税率。计算应纳税额的公式为:
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20%
公式中的“应纳税所得额”是纳税人每次的收入。
七、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
参见个人所得税优惠。
八、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管理
个人所得税采用两种纳税方式:源头代扣税和自行申报。所得为纳税人,支付所得的单位或个人为扣缴义务人。从两处以上取得工资、薪金所得,纳税人有扣缴义务的,由纳税人自行申报纳税。扣缴义务人每月扣缴的税款和纳税人每月应纳的税款,应当在次月七日内上缴国库,并向税务机关报送纳税申报表。提取工资
借:管理费
销售成本
生产费用
生产成本
贷款:应付职工工资
发行时
借方:应付职工。
贷款:应交税费-应交个人所得税(公司负担)
其他应付款-个人所得税(个人负担)
库存现金
纳税时
借:应交税费-应交个人所得税(公司负担)
其他应付款-个人所得税(个人负担)
贷款:银行存款
也可以将个人负担和公司负担合并,计算工资时直接扣除个人部分,一起上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