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经济特区的发展成就

一、实现经济发展的历史性突破

(一)经济总量突破千亿大关,体量扩大。2007年,在2006年突破1000亿元的基础上,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由0987年建省办经济特区前的65438+5728亿元增长到1229.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7.6倍,年均增长11.4%,快于全国。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82.8亿元,增长4.1倍,年均增长8.5%;第二产业增加值363.8亿元,增长15.8倍,年均增长15.1%;第三产业增加值483.0亿元,增长9.0倍,年均增长12.2%。

(2)从低收入地区向中等收入地区跨越。按常住人口计算,2007年全省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4631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87增长5.4倍,年均增长9.7%。按照目前的平均汇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987年的249美元增加到1909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分类标准,海南已经从低收入地区步入中等收入地区行列,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稳步前进。

(3)自我发展的财力明显增强。2007年,全省地方财政收入从0987年的65438+2.96亿元增加到15242亿元,增长了50.5倍,年均增长21.8%。地方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87年的5.2%上升到12.4%,提高了7.2个百分点,支持自身发展的财力明显增强。

二是特色产业结构逐步形成

(一)三次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全省第三产业结构由1987年的50.0∶19.0∶31.0,变为2007年的31.1.29.6 ∶ 39.3,其中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了18.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下降了1.5个百分点。

(2)“一省两地”特色产业基本形成。

新兴工业省份的雏形日益凸显。2007年,全省工业总产值突破6543.8+000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278.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654.38+0987增长654.38+06.9倍,年均增长654.38+05.5%。工业占GDP的比重由1987年的13.5%提高到22.6%,工业化水平提高了9.1个百分点,初步形成了油气化工、汽车、林浆纸一体化、汽车等一批支撑海南长远发展的新产业体系,成为支撑海南经济的增长点。

热带高效农业基地不断壮大。2007年,全省农业增加值比1987增长了4.1倍,年均增长8.5%。渔业、畜牧业、瓜菜、水果、花卉、热带作物、种子种苗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2007年,全省水产品产量为654.38+0.83万吨,比2007年的654.38+0.987增长了654.38+0.5倍。水果产量2217600吨,增长141倍;肉类总产量73.47万吨,增长4.7倍;瓜菜产量414.65万吨,增长6.9倍,实现了从生猪、瓜菜、水果等农产品净进口向大规模进口的重大转变。2007年生猪存栏由654.38+0.2万头调入72.6万头,出口入岛家禽265.438+0.5万头,瓜菜水果产量达4450万头。文昌鸡、东山羊等传统名牌农产品远销港澳、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

旅游胜地已经形成。2007年,全省接待过夜游客1,845,565,438+0,000人次,比1,987年增长23.6倍,年均增长17.4%,其中境外游客753654,38+0,000人次,年均增长7.6%。旅游收入171.37亿元,增长1.49 . 3倍,年均增长28.5%,其中国际旅游收入3.02亿美元,增长26.2倍,年均增长1.7%。海南逐渐成为一个新的国际旅游胜地。

三是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突破。

融入世界竞争与合作取得重大突破。20年来,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洋浦开发区、海口保税区、亚龙湾国家旅游度假区相继建立,积极融入世界经济的竞争与合作,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经济向开放型经济的重大转变。围绕国际旅游岛建设,率先实施落地签证政策,从日本、泰国、韩国等21国家免签入境和居留15天到全球落地签证。从开放三四五航权到“南开北开”的航线调整,成为全国首个开放航权的试点省份。以博鳌亚洲论坛为平台,加强与亚洲和世界各国的合作,海外财团和企业在邛崃的投资会越来越多。洋浦保税港区获批设立,成为中国第四个保税港区,也是华南地区唯一的保税港区。海南开放型经济建设进入新阶段。从1988到2007年,累计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达到15584万美元。进出口总额73.58亿美元,比1987增长24.2倍,年均增长17.5%。其中,出口654.38+0.838亿美元,增长654.38+05.0倍,年均增长654.38+04.9%。

多项重大改革走在全国前列。率先提出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率先在杨浦试点土地承包开发模式。在全国率先进行“小政府、大社会”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政府服务职能。在全国率先实行省直管市县行政体制。第一个在全国明确提出,各种经济成分的企业之间要实现平等竞争,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在全国率先实施交通规费“四位一体”改革,取消所有收费站燃油附加费改革,实现“一踩油门到底”。积极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初步形成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农村综合改革逐步深化,农业税和特产税全部取消,支农惠农政策不断加强。推进一批国有企业改制、关闭、破产和重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国有企业和财政金融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第四,基础设施日臻完善。

20年来,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4085.94亿元,是建省办经济特区前38年投资总额的34.8倍。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为海南大开发创造了良好的硬环境。

“三纵四横”公路网贯穿全岛。环岛高速公路、海文高速公路相继建成通车,国道、省道公路改扩建,形成了密布全省的“三纵四横”公路网。2007年,海南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7794公里,公路网密度达到52.49公里/百平方公里,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近两倍。高速公路里程626公里,占全省公路总里程的3.5%;公路货物周转量达到82.2亿吨公里,比1987增长5.9倍,年均增长10.2%;公路客运周转量1331.5亿人公里,增长2.6倍,年均增长6.6%,全省所有乡镇和部分行政村通水泥路、柏油路、村村通公路。

结束海南和大陆之间没有火车的历史。西环铁路、粤海铁路已建成投入运营,东环城市快速铁路正在加紧建设,结束了海南岛与大陆之间没有火车的历史,实现了海南人坐火车穿越琼州海峡的百年梦想,打破了进出岛的人流、物流运输瓶颈。2007年,铁路营业里程由1987年的214公里增加到579公里,铁路货运周转量达到1.520亿吨公里,比1987年增长5.4倍,年均增长9.7%。铁路旅客周转量2.47亿人公里,增长2.7倍,年均增长6.7%。

航空运输实现了历史性跨越。率先开通了国内第三、第四、第五航权。海口美兰国际机场和三亚凤凰国际机场开通的民用航线由1987中的5条增加到474条,旅客吞吐量在全国148机场中分别排名17和20位。海南航空有限公司成为中国四大航空公司之一。2007年,民航旅客周转量为654.38+080.33亿人公里,比654.38+0987增长256.6倍,年均增长32.0%。民航货物周转量319万吨公里,增长530.7倍,年均增长36.9%。

现代港口体系基本建成。全省有海口港、洋浦港、八所港、三亚港、海口新港等大小港口24个,万吨级泊位由1987个增加到2007年的31个。有100多家专营和兼营海上运输的公司,拥有各类船舶712艘,总吨位75310000吨,其中远洋货轮10多艘。2007年,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从1987年的770万吨增长到4511万吨,增长了4.9倍,年均增长9.2%。

缺电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20年来,海口热电厂、大广坝水电站、洋浦电厂、南山电厂、清澜电厂相继建成投产。全省装机容量由1987年的20.39万千瓦增加到2007年的256.5万千瓦,建成220千伏环岛电网,110千伏电网覆盖全省所有市县和开发区。2007年发电量达到654.38+00.802亿千瓦时,比654.38+0987增长了654.38+03.0倍,年均增长654.38+03.7%,从而摘掉了缺电节约的标签。

通信行业发展迅速。以光缆通信为主,数字微波、卫星通信为辅的大容量、高速率、安全可靠的立体通信传输网络和相应的业务网络、支撑网络,形成了光缆、卫星、微波多手段、强自愈功能的传输保障体系。全省固定电话普及率达到每百人28.4部,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每百人38.4部。2007年电信业务总量为103.21亿元,是1987的573.4倍,年均增长37.7%。

动词 (verb的缩写)一个新的市场体系已经形成。

2007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1.97亿元,比2007年增长1.987倍,年均增长1.5%。消费结构加快,人均GDP超过65,438+0.000美元,汽车、住房、通讯、教育、文化和社会服务得到提升。国美、家乐福、大润发等一批知名大型流通零售企业相继落户海南,多渠道、少环节、城乡一体的流通网络基本形成。

第六,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2007年,占全省城镇总人口的比重由1987提高到16.6%到47.2%,城镇化水平提高了30.6个百分点。一批公园和景观带相继建成,绿地率大幅提高,绿化美化了城市环境。海口市从一个沿海小镇发展成为具有初步现代化和外向型的中等省会城市,三亚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小渔村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国际热带滨海旅游城市。嘉积、那大、文成等部分城镇建成区迅速扩大,天都镇、凤凰镇、博鳌镇、灵山镇、老城镇等一批环境优美、富有活力的小城镇正在崛起。

七、城乡居民普遍步入小康社会。

2007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997元,比1987增长10.2倍,年均增长12.8%。农民人均纯收入3791元,增长6.6倍,年均增长10.6%;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8293元,增长8.0倍,年均增长11.6%;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232元,增长4.6倍,年均增长9.0%。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食品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分别由59.9%和665438±0.0%下降到42.8%和55.9%,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2.4%。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划分贫富的标准,海南总体进入小康社会。

八。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20年来,我们高度重视社会建设,不断加大社会事业投入,切实把“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作为改善民生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育、卫生、文化、科技、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1,完成农村中小学D级危房改造,在全国率先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两免一补”;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建立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等多种助学方式;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建立桂林外国大学城,进一步扩大高校办学规模;完成华南热带农业大学与海南大学合并,推动组建国家“211工程”大学。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10.810,000人,比1987人增加了16.7倍;普通中等技术学校在校生8.58万人,增长12.8倍;普通中学在校生6211万人,增长90.7%;适龄青少年入学率83.5%,毛入学率98.1%。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8%,全省6岁及以上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由0990年的65438+5.6年提高到2007年的8.3年。

2.大力推进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初步建立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和医疗救治体系。乡镇卫生院“三无配套”改造基本完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比国家要求提前两年覆盖全省所有乡镇和行政村。2007年,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1.3%,城镇“三无”居民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2007年底,全国共有卫生机构2319个(含门诊部和诊所),床位2.08万张,卫生技术人员3.26万人,比1987增加16.6%。

3.努力创建和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培育和增强文化产业创新发展能力,不断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海南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撑。2007年,全省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6.43%和95.39%。出版报纸25006万份,杂志1135万份。大力推进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村已达6523个,占全省自然村总数的近三分之一。

4.切实加大科技投入。2007年,全省科技经费支出达到16亿元,取得重大科技成果148项,是1987的20.1倍。2007年,* * *申请了564项专利,其中265项获得授权。建立农业科技服务110成效显著。自2002年成立以来,已为500多万人提供农业科技110服务。

5.大力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积极支持再就业,全面启动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努力实现全民充分就业。2007年全省从业人员401.22万人,比1.987增加1.21.61.00万人;全省城镇从业人员达到654.38+0.3688万人,比654.38+0.987增加2.998亿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下。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2007年,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不含退休人员)达到65438人+0465438人+0560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含退休人员)达到65438人+0004065438人+0000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到76.33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达到47.03万人,农村低保人数达到6万人

九、生态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2007年,全省75.8%的监测断面和82.4%的监测湖泊和水库的水质达到或超过国家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表水ⅲ类标准。近岸海域一、二类海水占84.4%,大部分监测海域水质处于清洁状态,86.7%的监测海域水质符合水环境管理目标要求;环境空气质量总体优良,基本保持国家一级水平。城市(镇)噪声略有控制。森林植被覆盖率不断提高,森林覆盖率达到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