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彪的主要成就

长期从事高分子材料成型基础理论、高分子机械化学、辐射化学等领域的研究。

开发高分子材料

20世纪50年代末,徐彪明确提出要重视力学和高分子化学的交叉领域,研究高分子材料在应力作用下的化学过程和现象,为高分子材料的加工、成型和改性开辟新的途径。当时国外在这一边缘领域的研究也处于探索阶段。徐彪在这一领域的工作首先被美国著名专家R.S.Porter和A.Casele在其专著《高分子应力反应》(学术出版社,1979)中所关注,徐彪在20世纪60年代的研究成果全部被转载。在长期的工作中,徐旋及其助手通过多种手段,做出了10多种用一般化学方法难以合成的、有应用前景的高分子新材料,提出了许多新的论点。研究成果“超声波辐照下聚合物的降解和嵌段(接枝)* * *聚合”被公认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一成果为三次采油用高效聚合物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和应用提供了新的途径。

利用* * *混合复合法开发多组分高分子材料,可以弥补单组分材料的缺陷,挖掘材料的潜在性能。在国内,徐彪首次系统研究了聚乙烯、聚丙烯、聚氧化乙烯、聚氯乙烯、丙烯酸树脂等10多种* * *混合体系的化学反应、结构形式和流变行为,提供了一系列具有实用价值的理论依据。世界聚烯烃年产量约占塑料总产量的1/3,但由于其韧性差,影响了其在工程领域的应用。多年来,聚烯烃增韧一直是国际高分子学术界的热门话题。加入弹性体可以实现增韧,但材料的强度和热变形温度会大大降低。高聚物徐彪增韧聚烯烃,在保持材料强度基本不变和良好加工性能的基础上,韧性可提高5 ~ 20倍。这一成果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极大兴趣。

电导率是高分子材料的研究热点。参考有关结晶度对金属材料导电性影响的报道,徐轩提出结晶聚电解质的结晶度可以降低,通过氢键作用可以提高其导电性。他指导学生研究聚氧化乙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体系的氢键复合,实现了这一想法,使材料的结晶度大大降低,电导率提高了1 ~ 2个数量级。这一成果对快离子导体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发表研究论文200余篇,出版著作和译著4部,申请专利20余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20余项。

从1982到1992,徐彪参加了20多次国际学术会议,发表了40多篇论文。

1960年,徐爵编写出版了《中国大学高分子化学原理》1教材。当时该书成为国内学校高分子专业广泛使用的教材,深受师生欢迎,结束了该专业全部使用外文书籍,没有中文书籍可看的局面。“文革”后,徐铉参与编纂《中国大百科全书》,并担任化学卷高分子化学分支的主编和副主编。这两卷已分别在1987和1989出版。他还翻译并出版了《聚合物降解过程的化学》和《聚合物加工的流变学》。1988年被聘为美国汉瑟出版社《国际高分子系列》的顾问编辑。1984、1985年,受石油部和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委托,创办了《油田化学》和《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两本学术杂志,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并担任主编。

1.徐彪,乌鸡子塑料,重庆人民出版社,1954。

2.徐彪,聚合物的回弹性、回缩性和抗冲击性,聚合物通讯,1959,3 (5): 278 ~ 282。

3.徐彪,高分子化学原理,高等院校高分子专业教材,化学工业出版社,1960。

4.徐,,,等,超声降解与聚合物嵌段/接枝共聚的研究,中国化工学会与美国化学工程学会化学工程联合会议,Sep1982。

5.许,,赵家耀,等,乙基纤维素基润滑剂在黑色金属冷压加工中的应用研究,第三届固体润滑国际会议,1984,美国科罗拉多州。

6.徐,,,高速搅拌对聚氧化乙烯/聚丙烯酰胺体系增容作用的研究,高分子化学杂志,1986,A23(12):1433 ~ 1441。

7.徐,孟贤德,陈克强,聚氯乙烯与氯化聚乙烯和聚乙烯共混的研究,高分子科学,1987,27(6): 391~396。

8.徐,,,张,,聚氯乙烯与氯化聚乙烯和丙烯酸树脂共混的研究,高分子科学,1987,27(6): 398~401 .

9.徐,龚晓义,云母在基体中的分散对云母填充聚乙烯杨氏模量的影响,高分子学报,1991,9(2):108~112。

10.徐,,,PP/SBR共混物、聚合物及生物材料的形态结构研究,爱思唯尔科学出版社,1991,79~ 84。

11.徐,,结构与工程;通过氢键形成的P(MMA-MAA)/PEO大分子复合物的性质,中国科学,B辑,1991,34(12):1410 ~ 1417。

12.徐,,P(MMA-MAA)/PEO-LiClO4体系离子电导率的研究,中国科学通报,1991,36(14):1171 ~ 1173。

13.徐,,,,锌中和磺化三元乙丙橡胶共混物形态与性能的研究,塑料工程,1991,30(7):751~760。

14.徐,,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光电子能谱研究P(MMA )/ liclo 4大分子复合物中的氢键,自然科学进展,1991,1(2):146~153。

15.徐,,曾祥生,,高密度聚乙烯/锌复合材料的形态与性能?中和磺化三元乙丙橡胶共混物,JApplPolymSci,1992,44 :2225~2231。

16.肖巍巍,,徐,等,超声合成纤维的可纺性?合成的聚乙烯醇丙烯腈乳液,聚合物科学,1994,34(12): 957~980。

17.徐,肖维维,等.聚乙烯醇-b-丙烯腈,聚乙烯醇-聚丙烯腈稀溶液中粒子的形态和结晶度.欧洲聚合物学报,1994,30(12):1439 ~ 1442 .

18.徐,,振动磨降解法制备的低分子量聚氯乙烯对PVC的增塑作用,塑料工程,1995,34(5):679~688 .

19.徐,曾祥生,等,离聚物增韧聚烯烃,材料科学与工程;Technol,1995,11(6):391 ~ 397。

20.徐,,王泽琼,机械化学降解对聚氯乙烯加工性能的影响,聚合物研究,1995,2(4):233~ 238 .

21.徐,机械降解过程中聚合物的结构发展和性能变化,第36届国际化学和应用化学大会,首尔,Aug1996,韩国。

22Xi徐,,孔祥安,等,用于聚合物应力反应,塑料,橡胶及塑料制品的盘式研磨机。复合材料加工与应用;应用程序,1996,25(3):152~158。

23.曹亚,李慧林,徐爵,羧甲基纤维素系列聚合物表面活性剂在溶液中的胶束行为研究,油田化学,1997,14 (4): 361 ~ 364。

24.徐,机械降解过程中聚合物性能变化的结构发展,高分子材料,1997,118:189 ~ 194。

25.徐,,王泽琼,机械化学降解对聚氯乙烯凝胶化和力学性能的影响,日本聚合物科学,1997,64:2273~ 2281。

26.徐,,辐照对聚烯烃结构和性能的影响,IUPAC第37届国际大分子研讨会,1998,澳大利亚黄金海岸。

27.徐,,超声波辐射合成新型嵌段/接枝共聚物,15高分子加工学会年会,1999,荷兰。

28.徐,,聚合物的应力诱导反应,第16届聚合物加工学会年会,2000年6月,中国。

29.徐,,辐照加工技术和应力诱导反应在高性能聚合物制备中的应用,ISPMC,2000,中国。

30.徐彪,废轮胎成为黑金等“黑色污染”,中国粉体科技,2005,(01): 34。从65438到0959,徐彪开始招收研究生。1964年在中国大学创办了第一个高分子研究所。1981年获批全国第一批博士生导师。1987年,他领导的高分子材料学科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1989年负责建立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1991年建立高分子材料博士后流动站,成为全国第一个高分子材料领域四位一体的科研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在他的带领下,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先后与英国、美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俄罗斯、澳大利亚、荷兰、加拿大、瑞典、捷克等12个国家的26个研究机构、高校和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科技合作。

徐彪的这些学术活动与其创建和发展学科、培养科技人才的事业相辅相成。经过近50年的努力,徐爵先后培养了7000多名研究生、本科生和进修生,其中包括贵州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曲、四川大学高分子研究所副所长、四川大学高分子学院邹华伟副教授等。吴胜全。

老徐培养了近8000名研究生、本科生和进修生,可谓桃李满天下。为了学术交流,徐彪积极参加各种学术活动。除参加国内有关学术会议和在有关单位讲学外,还经常应邀赴美国、英国、德国、日本、加拿大、瑞典、荷兰、法国、印度、韩国等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讲学和访问,并邀请多位外国专家来华参加学术会议。他每年都邀请一些著名的专家来中国讲学。通过互访和学术交流,与加拿大国家科学研究委员会、工业材料研究所、多伦多大学、拉瓦尔大学、美国洛厄尔大学、美国杜邦公司、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日本京都大学等单位的许多著名学者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共同培养博士和博士后,开展科研合作,交流科技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