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希斌艰辛的科研之旅——记北京理工大学王希斌教授
王希斌首先参观了一些军事单位。通过调研,他了解到金属切削仍是高技术工程武器装备研制生产中的重要手段,但普遍存在加工效率低、加工成本高等问题,制约了经济效益的提高。针对这种情况,结合实验室现有的研究基础和国内外先进制造领域高速切削技术的研究热点,王喜斌提出了军用难加工材料高速切削技术这一新的研究领域,并得到了上级部门的资助。经过5年的攻关,研究团队突破了高效切削技术、刀具系统等关键技术,并成功应用于兵器、航天等多个军事单位,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006年获兵器科技一等奖,国防科技三等奖。在继续保持国内军用难加工材料加工技术领先地位的同时,王希斌牢牢把握先进加工技术发展前沿,在北京理工大学发起绿色制造和微制造两个新学科。
绿色制造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之一。该领域的同类研究主要集中在空调、冰箱、汽车发动机、印刷电路板等典型民用机电产品,而在国防科技工业中的研究和应用几乎是空白。受历史条件和各种因素的限制,军工生产不重视社会成本、生态成本和自然资源消耗,不仅导致资源能源消耗严重,而且对企业的经济建设、生态环境和职工健康造成严重影响。针对这种情况,王希斌率先提出了国防科技工业绿色制造技术的研究、推广和应用。在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基金和装备预研项目的支持下,他组织了一个课题组,研究连续型石油化工产品和离散型机械产品绿色生产过程中涉及的基础制造技术。通过课题组的努力,上述两方面的研究成果极大地改变了武器装备研制生产环境友好性差的现状。
微细加工是极限制造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先进加工技术的又一战略增长点。国内外同类研究多采用刻蚀、强场加工等特殊工艺方法,加工系统复杂,加工技术难以掌握。调研中,王喜斌了解到,为了满足新的功能需求,很多情况下需要零件和结构小型化,而相应的加工技术和方法却远远落后。因此,王喜斌提出在现有金属切削的基础上,通过专用刀具系统的设计和应用,实现金属切削技术的小型化。通过十五的努力,我们课题组研制出了微型车铣加工中心,并获得了国家专利,较好地满足了微型零件的加工要求。实践表明,这种思路符合各军工企业的具体情况,是一种很有推广应用前景的微细加工方法。研究成果得到了上级部门的高度重视,被列为“十一五”期间国防科技工业重点发展领域之一。王喜斌在做好自己科研工作的同时,还担任所在系的科研副主任,积极组织全体教师开展科研工作。当时相当一部分教师以教学为主,不愿意或者不知道怎么搞科研。为此王喜斌投入了大量精力,组织大家申报各种科研项目,与企业联合开发技术。在王喜斌和各部门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制造系科研规模从“九五”期间的年均10万元,迅速达到“十五”期间的年均10万元,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谈及从事科研工作的体会,王喜斌教授深有感触地说:“只有从企业特别是军工企业的实际需求出发,才能找到新的技术增长点;只有迎难而上,开拓创新,才能在学术和技术上有所突破;只有加强基础成果的推广和转化,才能把技术成果用起来。”
王希斌教授的人生字典里似乎没有“退”字。他说这条路是自己选的,遇到困难也没有别的想法,只是想去迎接。这就是王希斌,一个快乐的、闪耀着坚持光芒的、把科研作为终身事业的科研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