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电动平台:大家都在炫耀,以后谁会挨打?

文字?|?卡拉库什

2020年,拥有电动车专属平台是判断一家车企是否有电动化诚意的标志。

第一,相比油改电,可以做出更像样的电动车产品;

第二,相对于搭台式,是一种快速数量和规模的手笔;

第三,很贵,开发很贵。围绕新平台换生产线、建新厂会更贵,直接投入高,更不用说相应的机会成本了。钱只是浮云,但钱多是一种情分。

近两年,行业内越来越多的国际厂商开始拿出诚意,割肉下注,计划在3到5年内释放数百亿美元推动电气化改造。宏大的计划中自然包括一个起轴心作用的纯电动平台。

已经投产/发布的平台代表,如大众MEB、通用BEV3、丰田e-TNGA、雷诺-日产-三菱联盟的CMF-EV,都是百花齐放。

就在昨天(65438+2月2日),又一个平台冉冉上涨。现代汽车集团也正式介绍了他们历史悠久的纯电动平台E-GMP,以及集团研发总裁阿尔伯特。比尔曼称之为“世界最高水平的电动汽车专用平台”,仰头飘向天空。

去掉每个纯电动平台应有的修养:

比如布局会重新安排,前后悬挂会缩短,轴距会加长,腾出更多空间,尤其是平滑后地板;将电池组布置在车身中央下方,使重心更低,前后负载更均衡,提高过弯和高速时的稳定性;会做一些轻量化设计和安全性改进等...这些特点跨越了不同厂商的纯电动平台,基本形成了一个电动车范式,以后会越来越相似,娃娃会更多。

E-GMP确实有一些高层次的表现:

首先,是它全新的PE系统(Power?电动的?系统),无论是性能还是效率都可以达到上游范围。

一方面,新开发的高速电机,最高转速提高30%~70%,减速比提高33%,驱动性能和扭矩密度提高。虽然没有给出具体的电机参数,但现代声称这一平台可以打造百公里加速不到3.5秒、最高时速260 km/h的高性能车型。

另一方面,通过多处能效的提升,在相同的电池配置下可以行驶更远,NEDC的续航可以达到600km。

这些基本都是小趋势的叠加:比如电机采用发卡式绕组,油冷,降低绕组电阻,更快散热,提高效率;控制电机的逆变器采用碳化硅作为功率半导体,与现有硅材料相比,可提高系统效率2%~3%,延长电池寿命5%。同时,将减速器隔离开关引入电动汽车。如果是双电机四驱,可以根据行驶情况将电机和驱动轴分开或连接,使车辆在2WD和4WD之间自由切换,减少不必要的动力损失。

不是黑科技,但却是先进的小心机。

二是比较硬核的,配备了400 V/800 V的多功能快充系统。

目前市面上的电动车多为400V电压架构,常见的快充电桩多配50~150kW功率,是乌龟配绿豆;但是趋势一定是更快更强。目前最高级别是350kW,匹配电动车需要800V架构。只有保时捷Taycan已经量产,但是很多车企已经宣布跟进,包括现代。

于是我们看到E-GMP标配800V高压充电系统,在350kW超高速充电桩中充电,14分钟即可充80%。据说充电5分钟也能行驶100km左右。

不同的是,普通800V电动车要想使用普通快充,需要安装其他部件。但E-GMP配备了多功能快充系统,利用专利技术,通过电机和逆变器将快充电桩的电压从400V提升到800V,实现充电兼容。既可以使用超高速充电桩,也可以使用普通标准基础设施。

现代不仅在等待潮流的到来,还在积极地喂加速包。在韩国,现代计划在12高速公路服务区设置350kW过充;在欧洲,它投资了超高速充电设施企业IONITY,该企业在欧洲运营着308个超高速充电站,并计划在2022年设立400个。

虽然上述两个长板不会保持长久的优势,但平台之间的电技术差异一定会逐渐平滑和趋同;但目前还是有一定的市场预见性,短期内可能会带来产品力的领先。

现代的后续动作也不慢。从明年开始,集团旗下所有品牌的新一代电动车都将基于这一平台,确定的车型包括现代IONIQ?5和起亚CV(项目),网传和延斯的JW?EV .就是明显不便宜。

在平台层面,配备高科技不一定是高平台。本质上,平台化的意义是尽可能实现规模化,增加摊销分母,让汽车成为更赚钱的业务;从这个意义上说,平台的价值取决于它的通用性,这样一个平台才能产生更多不同的模式。

泛化程度越高,复杂度越低。从产品规划开始,就可以降低研发的复杂程度,在采购和制造上可以享受到大量的零部件。同类项目合并会带来规模化收益,降低零部件成本,从而降低制造成本;对了,工艺会概括一下,装配方法,装配顺序等。会越来越重复,最终可能会带来一些质量的提升。

这是制造业实行多年的会计技术。从盈利出发,行业原本的趋势是尽量减少平台数量,提高单个平台的通用性;现在有了电动化的浪潮,纯电动平台本身就没那么复杂了,平台的享受会进一步扩大。

比如上面说的纯电动平台,基本都是采用标准化、模块化的设计,可以跨车型、跨层级的上下伸缩,可以在非常广泛的细分市场中灵活运用。例如,E-GMP可以支持轿车、cuv和SUV、单电机后驱和双电机四驱,还支持高性能和高能效车型。

对于消费者来说,广泛的平台化也是有好处的,尤其是豪车和主流车同平台的时候,你往往有机会买到性价比最高的配置版本。因为标准化意味着一个群体不仅要满足主流车型的具体价位,还要满足豪华车的品质。

仍然以E-GMP为例,所有型号都将配备相同的标准化电池模块。与现代的主动电池模块相比,这种模块的零件数量减少了40%,零部件数量减少了60%,现代称之为“由最高标准能量密度的电池组成”。不同级别由数字决定,但即使是最低版本,电池依然是高规格的。

理想的模式当然是一个解决所有问题的平台,但实际上一个平台能享受到的程度是有限的。比如,你不能指望一款仙女洗发水同时去油、去屑、柔顺、亮泽、防脱发。车企天生以不赚钱为界,在极限边缘疯狂测试。有时,如果一个平台过度扩展,修改的成本可能会高于创建新平台的成本。

所以有些企业会有记录。比如福特居然有自己的全球?电动纯电动平台,投资11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54亿元),有两个项目,一个是野马?Mach-E,另一个是纯电动皮卡F-150,都是高性能车型,可见平台的水平不低。

在欧洲,福特决定与大众合作,通过MEB平台进行生产。此前有消息称,预计将在2025年向欧洲消费者交付60万辆基于MEB的纯电动福特汽车。这个体积也意味着它是一款廉价车型,从曝光的配置参数来看确实比较平民:首款车预计是一款跨界SUV,搭载45kWh电池组和150马力电机,最高容量77kWh,204马力。

这可能说明福特自己的平台通用化程度有限,同时以福特这几年的财务状况,也未必吃得下新建的成本。即使是60万台也不一定能拉平工程和设备的投入。

余粮的车企还是可以选择同时做好几个准备的。比如现代,除了E-GMP之外,还在今年年初与美国初创公司Canoo达成合作和联合开发平台,专注于紧凑型Accent级电动车。Canoo有独特的“滑板结构”,量产准备也差不多。第一批车预计明年落地;现代入门不会拖很久。与完全独立开发相比,这种共同开发基金的投资门槛会更低,这也是现代汽车集团五年投资87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705亿元)的一部分。

当然,借平台不一定是长远的决定,也可能是缓兵之计,或者是试探一种可能性。

比如本田,也在研发自己的纯电动平台,但预计要到2025年才能投产,那时黄花菜都凉了。因此,今年4月,我们与通用汽车达成合作,将基于后者已经准备好的BEV3平台和Ultium电池开发两款全新的本田纯电动汽车。

这种跨品牌的平台未来可能会越来越多,品牌之间的技术界限变得非常模糊。这种歧义可能在大家的品牌都差不多的情况下,通过设计来区分。

例如,雷诺-日产-三菱联盟的CMF-EV将基于该平台。已经发布的计划,比如明年上市的日产Ariya和雷诺梅甘娜?在《奇异的同床异梦》中结盟已久的量产版eVision,至少在风格上有明显的差异。

更麻烦的反应体现在对豪华车型的伤害上。同样的平台和* * *零件,为什么要选择保费更高,后续费用更贵的豪华车型?

这个问题的主要负担在于公众。旗下大众、奥迪、保时捷品牌都有自己的cross平台。5438+10月6月,有消息称宾利未来可能会并入奥迪,更多利用奥迪的技术和平台。

不是每个人都会有这个问题。首先你要有一个高度通用的平台。就MEB而言,这个平台肩负着其他平台几乎无法承受的工作量。预计到2022年,MEB将覆盖所有级别车型,到2025年将发布33款MEB车型;到2023年,MEB电动车销量计划为654.38+0万辆,2025年将超过654.38+0.5万辆;预计2028年全球累计销量为654.38+05万辆MEB车型。

公众也必须这样做。在传统主机厂中,大众是电动化转型最先进的企业之一。非常冷门的操作,是前排门几年来带来的惩罚和赔偿逼出来的,让他们一上来就不得不尽快做出选择,追求最大利益。

只是那些陷入时代变迁,日子过得还不错的老牌车企,还有很大的冷静空间,比如宝马。到现在内部还在讨论是否要有纯电动平台。当然会有趋势。毕竟奔驰在做。

而当平台化真正成熟的时候,要么技术趋同,要么平台享* * *,未来品牌之间最大的差异可能在软件和品牌力塑造上——但又会是一场讲故事的竞争。

本文来自车家作者汽车之家,不代表汽车之家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