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光炯在长宁的爱情
1980年秋,侯老看中了长宁县土壤的多样性,到湘陵区(今珠海镇)设科研点,重点进行自然免耕高产的研究、示范和推广,取得了很大的成绩。17与常宁结缘,老人把自己生命中最后的荣耀和所有的爱,都献给了这片美丽的土地和他心爱的人。这其实就是他的第一个土壤肥力生物热力学理论的产生和应用研究阶段。如果说20世纪30-60年代的基础研究和80年代以前的理论研究完成了中国土壤学理论的沉淀和积累,那么这17就是侯老兵独创的用于指导生产实践、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土壤学理论的喷发期。从某种意义上说,比建立理论体系更有价值。
这一时期侯老的突出成就是水田半旱作农业制度和旱地自然免耕耕作法的建立和推广。采用半干旱免耕种植水稻耕作制度,平均可增产15%-20%,深足冷浸泥田增产50%。仅在南方15省区推广,未来10年直接经济效益20亿元以上。同时也节省了大量的人力资源和生产投入成本,可以增加稻田养鱼的收入;也是有效防止水土流失的科学措施。
上世纪80年代末,由于年老体弱,加上长期在条件艰苦的农村过度劳累,侯老的身体和精力大不如前。几个人一起排长队的时候,他经常过一会儿就犯困,会不自觉地闭上眼睛打个盹。但是一旦有人提到他的学术研究什么的农村,他立刻精神一振,兴奋不已,仿佛变了一个人。
自从踏上长宁的土地,侯老就完全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把农民当成了自己的亲人。他愿意和所有的农民和劳动人民交朋友。下班后,我经常安排去街边的一家茶馆坐坐。在喝茶的过程中,我从当地人那里学到了很多农业生产的方法和经验。这个时候,经常可以听到他开心的笑声。侯老待人非常和蔼幽默。有时他会高兴地叫身边的工作人员“陈爷爷”(当时60多岁)、李小平(女)“哥哥”。人们都尊称他为“侯爷爷”或“侯祖祖”。直到今天,我们仍能在采访中强烈地感受到常宁人真挚的爱和敬仰。20世纪80年代后期,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一天中午,李小平发现老人坐在电视机前,看着泥石流和洪水的画面,不断地用手拍着自己的脑袋,深深地自责:“我该死,我该死,这是我们土壤科学家的责任。”"如果我们不治理水土流失,我们的后代会骂我们的."小李设法说服了老人。侯老说:“我想写一个提案,在人大上提出来。”那段时间侯先生忧心忡忡,忧心忡忡,对灾情和受灾群众高度关注,立即着手撰写《中国水土保持应考虑走自然免耕之路》的人大提案,随后在1985发表同题论文,再发表《发展生态农业,根治长江水患》一文。忧国忧民乃至忧地,是侯老一生不变的本性。这是多么宽广的胸怀啊。
如今,拥有65万亩森林面积的长宁,是著名的生态县。其38.2%的森林覆盖率和郁郁葱葱、枝叶繁茂、青翠欲滴的竹林,让众多中外游客心旷神怡,赞不绝口。每年,农民可以从竹产业中增加数千万元的收入。可谁知道,这里面还藏着侯老的一大功劳!目前,从李三和百里赣江半里画廊到竹海三江的世外桃源,至少有一半的竹种是侯老捐赠的。
侯老被遗忘的农民朋友
侯老在长宁有很多朋友,不仅有免耕农场的职工,还有在街上一起喝茶的邻居,还有农民。古河镇的戴德光就是其中之一。
●戴德光是个怪胎。其实他就是喜欢搞点研究,发明点东西。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他在古河镇白马五社地桃子坡试验生态循环农业(用切碎的秸秆作培养基生产食用菌→菌渣烘干粉碎,加入纤维素分解菌分解发酵,制成畜禽饲料→喂猪、鸡、兔→粪肥还田,然后开始第二个循环)。
1996 3月19日,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恰逢古河市场,戴德光在他的兽药摊上出发了。9点左右,镇政府派人通知他,侯教授要去他的生态循环农业实验场参观。当时侯老已经92岁高龄,身患重病,行动不便。但他想到戴德光搞实验不容易,要亲自去看看,去指导这个土生土长的农业科研人员。半路上,我走不动了,戴德光就和几个农民绑了一对滑竿,把侯老抬到山上的试验场。听了戴的介绍,看了实验的方方面面,老人几度激动得流下了眼泪,说戴做了一件大事。当听别人介绍戴德广耗尽积蓄搞这些农业科研,搞得家里人心惶惶,夫妻不和,子女不满,但他依然不改初衷。当老人坚持要做实验时,他哽咽了。他和戴德光紧紧相拥,痛哭流涕,说:“凡是坚持为农民搞科研的,都是有前途的人。你搞的生态循环农业,其实是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法宝。可以长期自费坚持实验。”接着,激情难抑,老人用尽全力高呼:“中国农民爱国主义万岁。”苍老却深情的声音久久回荡在田野和山谷,震撼着在场的所有人,让他们热泪盈眶。
●见老师。那是1995初夏的一天。戴德光激动得想:他要去见一位日夜思念他的大科学家、著名学者侯教授了!这是我期待多年的祝福。前一天晚上根本没睡好,早起赶公交。我等了一个多小时才上车。等他赶到免耕站,已经是10点了。一进门就看到侯老坐在一把烂藤椅上,背后绑着一个大板子(侯老平时很节俭,所有的钱都花在科研或者帮助困难群众上,摆弄这把椅子10多年)。当他微笑着看着自己的时候,戴德光的眼睛湿润了。他没想到,这个大学者竟然坐在这么一把烂藤椅上,更没想到,这个德高望重的人。戴德光怯生生地说:“侯教授,我是来请你做我的老师,问你几个问题。”侯老哈阿哈一笑:“你不知道,我看人不是看你说什么,也不是看你长什么样,而是看你几十年来的所作所为。知道自己坚持实验不容易。是一种我们能遇见的缘分。我很高兴,我愿意指导你。”戴听了,感动得不知所措,连忙向老师致敬。很快,两人已经有说有笑,越聊越投机。午饭后,戴在侯老的书房看书,和侯老聊天。侯老也说:“累了就来我床上歇着。”那天老人心情特别好。直到下午两点,戴才依依不舍地告别侯老,回去了。从那以后,戴德光几乎每个月都要去免耕农场拜访老师,问问题。侯老还细心指导戴做实验。后来这两个相差近50岁的人,居然无话不谈,有几天还互相想念。
德光,你来看病。戴德广真的给侯老治疗过一次。那是6月中旬的一天,1996,侯老的病情很严重。组织、领导、孩子都希望他去医院或者找医生治疗,但老人什么也不说,不肯离开长宁的无人售票站。他说:“我死了没关系,但是长江上游水土流失,三峡库区千疮百孔怎么办?”我感谢你的好意...”,那天侯老看到戴德光来了,高兴的对他说:“我肚子痛得厉害。你知道如何对待医生。过来帮我。"戴害怕地连连摇手,连连后退:"不,不,我只是学兽医的。”老人说,“没关系,就把我当成一头牛吧。”戴德广眼里含着泪,只好为侯老做了简单的检查。他发现老人肚子里有个肿块,好像有腹水,就说:“侯先生,你真的应该去大医院检查一下。”听了这话后,侯老说,“算了。我做了点马齿苋吃,好像松了。“其实只要开心快乐(指研究)就没那么痛了。”其实侯老已经到了癌症晚期,并伴有右肺癌伴左肺稳定、右胸膜癌性胸膜炎、广泛动脉粥样硬化等10多种严重疾病。十多天后,这位科学巨星悄然陨落。侯老真是一头牛,人民心甘情愿的牛,吃草出奶出心出血出命!
●立墓祭拜。1996 165438+10月4日,侯老去世的噩耗传来,百里江河为之哀悼,千里竹海为之哀悼。戴德光泪流满面,悲痛欲绝,自费前往重庆吊唁。望着那张熟悉而亲切的脸,戴夫的灵柩痛哭不已,无力下跪。来了之后,戴德光经常拿出侯老在他身边时送的照片或书籍,默默缅怀这位慈祥的老人,永远尊敬他的老师,真诚的朋友。清明节1997期间,戴德广向侯老的亲属索要侯老生前使用过的一些物件,戴出资在古河镇白马五社白马石旁的山上修建了侯老的衣冠冢,以解时常思念他的痛苦。
如今,它已成为科普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每年清明节,长宁古河镇学校的师生和侯老的徒弟都会为侯老扫墓。他们会在墓前缅怀侯老的丰功伟绩,学习侯老的伟大精神,向侯老汇报自己工作学习的成果。戴德光经常和侯老在他的墓前合影。当他的发明——“防治畜禽细菌感染的磷酸中药复方制剂及其制备方法”获得时,他还不忘在坟前向侯老汇报。在长宁,人们还修建了侯光炯院士陈列馆和侯老故居陈列室,供人们参观学习,成为四川省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
珠海,记住这位大地之子——干将,歌颂这位学术泰斗,竹乡42万人,永远怀念您,我们敬爱的侯光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