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没有暖气的冬天怎么过?

古代虽然没有现代科技手段,但是聪明人多,老祖宗也不会白冻。他们御寒的手段大多与火有关。

对于普通人来说,没钱是折腾不起的。冬天,他们基本上是在火盆里烧炭度过的。中国是最早使用煤的国家,在古代用煤生火取暖是最常见的方式。电视剧里经常有一家人围着火盆聊天的画面。据记载,从春秋时期开始,古人就烧炭取暖。

火盆是一个盛满“炉灰”的陶盆,用来取暖,另一种接地气是火炕。顾名思义,就是挖坑放炭取暖。这些都是常见的取暖方式,也是普通人常用的。有钱有势的贵族有更丰富的手段。

可以看到宫中取暖的思路,比如经常听到的“火墙”“火道”,就是在建房的时候,事先把墙砌成空心的夹心墙。“火道”就是在每个房间的炕床下修一条通道。宫中的“火道”通常四通八达,形成强大的供暖系统。当冬天到来时,这个系统将被完全开放和使用。

再往前一点,大概在西汉时期,有一个暖气室,即所谓的“椒房寺”。方法是在房子的墙上抹上捣碎的辣椒做保温层,在地上铺上西域的贡毯,再用雁毛做的帘子围起来,很暖和。据《西京杂记》记载,即使外面下大雪,室内也温暖如春。

除了这些大型的取暖方式,古人还发明了一些小型的取暖物件,比如各种古代版本的“暖手宝”,比如“手炉”。白居易有句诗“旧瓶中有一线绿,静炉中有一撮红”,讲的是一个可以拿在手中的手炉。

据说在唐代中期,手炉是官宦家庭常用的取暖器具,材质多为青铜,镂空精致,还可以放入套筒,在贵族圈特别受欢迎。

当然,除了这些外加热器,还有贴身的衣服,保暖的衣服也分三六类。普通人用丝麻做冬装,贵族则流行各种动物皮毛。狐皮和貂皮是最常见的贵族专利。其实古代的气候可能比我们现在更冷,古人也不傻。自然,他们尽力保暖。虽然有些方法看起来很落后,但也很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