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古画戏曲学院
锣腔的起源,一是由民歌的轻音演变而来,曲调轻快热烈,如《游春调》;二是由傩戏、宗教音乐等民间音乐演变而来,演唱时情绪稳定,如“八通派”。三是从外地传入的,如江西的“老劝夫调”,湖北楚剧的“老祠堂调”。在锣鼓腔的发展中,有的改为川调,取消了锣鼓和人声的简单伴奏,改为弦乐伴奏,唢呐腔有了固定的弦乐风格和伴奏风格。它是古画戏曲以鼓、唢呐伴奏的唱法,是由上句唱和下句唱组成的两句式结构。
川调主要来源于民歌,分为两个调系:巩峥调和双川调。巩峥调由四川凉山调演变而来,包括益阳川调、宁乡筝调、西湖调,都有板块变化的雏形。双川调是沿袭巩峥调的结构形式,杀手调是以湘中羽调民歌为素材逐渐发展起来的,包括长沙双川调、醴陵双川调和渔歌调。
正调谐类别分为:
西湖,26根固定弦,主要唱腔,地道的湘味,丰富的表现力,适合各种场合和角色。源于洞庭湖以西的劳动号子,故名。受湘剧南北路(弹腔)影响,发展为板腔,有一等、二等、三等、悲板、柔板、原板、计数板、快板、闹板、导板、散板、摇板、尖腔、唱腔、袋腔、仙腔。
北西湖,63根固定弦,是西湖的变体。受湘剧北路影响,故名。最初是为包公的表演而创作的,俗称包公腔,后来发展成为花脸、吴声、吴老声的唱腔。唱腔高亢激昂,适合武侠。西湖板块。
南西湖,有52根固定的弦,是西湖的变体。南路受湘剧影响,故名。最初是为了扮演老聃而创作的,俗称“老聃腔”。唱功流畅端庄。西湖板块。
反西湖,15定弦,译西湖四度。唱得阴郁。
西湖失韵,41定调,也可以说是反西湖,悲歌。
还有献给丹娇的烂板和十字花。梁山调为号角等而作的跨音。是地花鼓的主要唱腔之一,分为地花鼓、地方民歌、丝弦小调三类。迪化鼓曲调热烈,歌舞性强,如“王朗调”。当地的民歌是“村里妇孺口中的歌”,比较活泼、明朗、明快,如“洗菜”。丝弦小调源于江南地区,旋律优美,唱腔强烈,如《四季相思》。
益阳古画戏的主要伴奏乐器是鼓、唢呐、塘沽,合称“三大件”。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一些民族乐器和西方管弦乐弦乐器逐渐被引进。80年代加入了电声乐器,伴奏更加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