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的贡献

20世纪70年代,解决了高铝焊条工艺性的技术难题,成功处理了铝锰硅三大成分之间的辩证关系。Fe-Mn-Al系奥氏体低温钢用焊条在国内首次研制成功,其焊缝金属在-196和-253℃的夏比冲击值达到80J。同时,一种耐海水腐蚀的钢结——507 Cr NICU焊条已研制成功,并用于水下管道和驳船的焊接。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为适应我国海洋发展的需要,他进行了水下焊接技术的研究,发明了水下局部排水的二氧化碳气体保护半自动焊接方法,解决了水下能见度差、焊接接头含氢量高、韧性和塑性低三大技术关键,取得了重大突破,使我国水下焊接技术跨越20年,进入国际先进水平行列。20年来,他参与了十余项重要的水下焊接工程,包括固定式和自升式海上钻井平台、码头和渔船等。该成果获机械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发明创造三等奖。在研究200m水深水下干焊技术时,他研制了新型旋流双层气流保护焊枪,获得了中国专利局颁发的发明专利。这种焊枪消耗30%的氩气和70%的二氧化碳(不混合)来获得稳定的射流过渡。

20世纪80年代发明了双丝窄间隙埋弧焊方法,成功解决了超厚钢结构焊接效率和质量的矛盾以及焊接自动化问题。该设备具有新颖的设计理念、独特的焊丝布置、电脑控制系统和自动化焊接工艺。双丝窄间隙埋弧焊方法不仅可以提高特厚板的焊接质量,节约大量焊接材料和能耗,而且可以改善接头的力学性能,特别是在过热区。10多年来,本发明的成套设备已在锅炉、重型机械、化工机械、阀门等行业的15家骨干工厂得到应用。、300和600MW电站锅炉锅筒、大型液压机主工作缸、大型阀门和反应器等产品已完成焊接。焊缝最大厚度260mm,焊接焊缝多年平均一次探伤合格率98%以上,经济实惠。该成果曾获机械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发明创造三等奖和国家优秀专利项目奖。同期还主持研制了自行式龙门双头二维跟踪自动焊机,焊接了为宝钢二期工程制造的大型冶金起重机主梁和火箭发射塔架杆件,获机械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他负责为工厂开发80型摩托车自动焊接机组。* * *专用焊机14台。截至目前,已焊接摩托车车身、前叉、后臂、消音器等零部件超过1万件。该成果曾获机械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90年代组建了焊接机器人工程应用实验室,主持研制成功了当时我国自行研制的推土机车架弧焊机器人成套工作站,获得了机械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在多年科研工作的基础上,从1992开始,他积极倡导并努力推动我国焊接工艺低成本自动化的技术改造,在我国焊接界引起了积极的反响。多次主持我国焊接生产机械化和自动化现状及焊接机器人应用的调研,发表的论文及相关数据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广泛重视。

在水下焊接、窄间隙埋弧焊、弧焊机器人应用等专业方向培养了一批人才,部分成为学科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