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治愈孩子的孤独感
妈妈真的不懂。平时她很爱毛毛。毛毛不能告诉她她在想什么吗?而毛毛在这么小的年纪就要“孤独”了。正常吗?不会是“自闭症”吧?正常的独处现在随着“朋友式”家庭的出现,成年人真心希望自己能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但是,很多家长发现,孩子还是有自己的“小秘密”。就像5岁的毛毛一样,不管大人们多么关心他们,他仍然保留着一个“私人领地”供自己享受。不管怎么和大人套近乎,他都会策略性地和他们保持一点距离。这种“独处”其实很正常,因为“独处”绝不是成年人的专利,孩子也需要享受“独处”的时间和空间。而且在情绪发展方面,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情绪会越来越丰富,“孤独感”是孩子5岁左右更加突出的一种情绪。这和自闭症(也称自闭症)是完全不同的。“自闭症”是一种严重的长期发展障碍,通常发生在3岁之前。主要有三种表现:1、人际交往障碍:不愿与人交往,无法或难以与人建立正常的社会人际关系;2.语言障碍:不会语言或只会几种语言,甚至只是鹦鹉学舌,言语发育严重滞后;3.情绪和行为异常:对事物有奇怪的兴趣和玩闹(如长时间旋转某物),长时间重复某些动作,莫名其妙的表情(哭、笑、闹),对某些声音、图片、广告敏感,不知道恐惧和危险,四肢粗大和精细动作发展不平衡。而且,“自闭症”往往伴随着认知和学习障碍,如:由于他们的世界多由独立的小节组成,他们无法从生活经验中学习事物的关联性,或者无法理解事物背后的原因及其关系,无法理解生活经验背后的意义;往往过于关注事物不重要的部分而忽略了重要的部分;专注力普遍较差,很难跟随训练员进行训练,经常自己玩耍或东张西望;思维方式简单,只能理解具体的概念,很难理解抽象的概念或比喻,也很难综合不同的概念;很难在同一时间段内有组织有秩序地做不同的事情;很难将已经掌握的概念应用到不同的情况中。主动独处我一直喜欢孩子,孩子也很喜欢我。一年夏天,当我回家时,邻居的两个孩子来看我。一个7岁,刚上小学一年级,另一个才4岁。我带他们去附近一所中学的体育馆玩,才发现两个孩子很不一样:7岁的孩子做事有条不紊,跳绳是跳,球是射;4岁的孩子像个小猴子。他一会儿把跳绳绑在双杠上当“摇篮”,一会儿把捡球当“保龄球”,一会儿把网当“铁丝网”,像解放军叔叔一样学着往前爬,玩得不亦乐乎!后来连7岁的孩子都模仿他玩...这两个孩子的家庭我都很熟悉。7岁孩子的家长很“用心”,对孩子的照顾也很细心,给孩子安排了很多额外的发展内容。从孩子不到4岁开始学习钢琴和书法,这个孩子很少有独处的时间。至于4岁的孩子,父母“粗心”,孩子越大,父母越粗心。很多时候都是让他一个人玩,最多在必要的时候帮他一下。这孩子经常“孤独”。但是从上面的故事来看,你希望你的孩子像那个4岁的“孩子”一样——独立,有创造力吗!没错,这就是“独处”的热情:1,“独处”有利于独立性的发展。在咨询中,我遇到过很多抱怨孩子的家长:“大人一刻也不能离开。他们一离开这个孩子,就不做作业,思想开小差。”但进一步的交谈和分析,我总会发现“这个孩子”真的缺少“独处”的时间,从小就很少“孤独”。从他出生开始,无微不至的大人就聚集在他的身边,他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想尽办法给他最好的照顾。他的笑和哭不会逃过大人们的眼睛。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外面,大人总是把他当成生活的“中心”,不让他感受到丝毫的孤独和寂寞,总有人逗他玩。而且每当他遇到什么困难,只要他喊一声,大部分时间都会有人帮他...就这样,“孩子”总是喜欢大人陪伴,“孩子”总是需要大人帮他穿衣吃饭,“孩子”总是需要大人陪伴。可见,不孤独的孩子缺乏独立性,不仅在生活上,在思想上也是如此。所谓“通过独立学会独立”,如果没有独立的锻炼,怎么能体验到独立的乐趣,获得独立的能力呢?“独处”是孩子独立的时空条件。在独处中,孩子可以用自己的方式体验环境、解释问题,可以尝试用自己的方式玩耍、解决困难。而且身边没有大人的“独处”,保证了孩子动手动脑的机会。2.《孤独》中的创意什么是「创作」?简单来说就是用独特的方式解决问题。可见,要想创作,必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第一,必须有“问题”。“问题”是激发思维和创造力的源泉。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因为他想知道“为什么苹果总是掉下来”;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是因为有这样一个问题困扰着他——“高速运动的物体还遵循牛顿定律吗?”.....“问题”是一种冲突,是对原有知识和能力的挑战,是原有经验无法解决的“困境”。有冲突才会有挑战,有挑战才能激发创造的欲望。第二,要有“独特性”。所谓“独特”,就是“不同寻常”,新奇、不落俗套、让人惊喜。就是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可以从一个特殊的角度去思考,用一种特殊的方式去解决。“独特性”会让原本平凡的事物变得精彩,解决无法解决的问题。比如上一个故事中的4岁男孩之所以能“玩得开心”,是因为他的玩法很独特——“把跳绳绑在双杠上当摇篮,把球捡起来当保龄球,然后用网当铁丝网,像解放军叔叔一样往前爬”,他又给了跳绳、球等新玩法。正因为“创意”需要“问题”和“独特”,所以更强调“独处”。因为只有孩子一个人的时候,才会有“问题”。比如,他想拿到小桌子上的书,但是他不够高;他想抓住旁边的玩具,但是他的手不够长...试想一下,如果大人和帮手都在身边,他的愿望还能出问题吗?大部分都是“孩子,你要这个吗?来,妈妈给你!””没有了“问题”,当然就失去了创作的前提。而有了“问题”,就一定有创造?当然不是,也需要“独特性”。这么小的孩子,怎么可能独一无二?当然,没有限制和引导,也可以表现出“独特性”。不然大人们早就把预定的答案给孩子了,孩子的问题一下子就解决了。有什么“独特性”?前一个故事中的7岁孩子之所以“做事有条不紊”,之所以“跳绳就是跳,球就是射”,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身边的大人太细心了,对怎么玩、怎么动都有细致的规定,以至于孩子根本没有“独一无二”的机会。相反,4岁的孩子习惯了独处,至少他有足够的“精神独处”,独特的机会太多了。享受“独处”,这就是“独处”的意义。”“独处”其实是儿童时空的一种自由,是儿童精神自由的一个瞬间。”孤独的孩子不孤独”。心理学上有一门课程叫“SOLO”帮助人成长,就是把当事人放在一个“孤独”的情境中,没有人和他说话,没有人和他交流,让他一个人呆着。发现“单飞”后的当事人思维更加清晰敏捷,在单飞的过程中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想法和经历,给当事人很大的启发。其实很小的孩子就有“独处”的需求和能力。比如,研究发现,1岁以下的婴儿可以自己玩,可以一边听音乐一边开心地独处。但由于宝宝的活动能力有限,“独来独往”的表现不明显;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有了越来越多的自由,可以主动选择“脱离人群,独自待着”,这是只有大人才注意到的。所以,“独处”并不是孩子不正常,而是大人不习惯。而且,越是专注于孩子的大人,越是不习惯孩子的“独处”,越是希望孩子向自己敞开心扉100%,越是希望独自占据孩子的时间和空间。所以在这里,不仅要劝家长珍惜孩子的“孤独”,更要劝家长定期独奏,与孩子保持适度的距离,给自己一个思考和体验的空间。记住:如果你和孩子是好朋友,请相信孩子,必要时他一定会主动寻求帮助。要知道,父母和孩子再好也还是两个人,有“距离”是必然的,也是自然的。父母放下架子,在生活中尽量和孩子做朋友就够了。不要强求与孩子的“亲密”,也不要过分要求自己与孩子亲近。这样,你会觉得轻松,孩子也会觉得舒服。毕竟适当的距离还是需要的。换句话说,就是给孩子留一个“隐私”的空间,也给自己留一个对孩子“不要太在意”的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