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小龙虾壳可以用来修路?
吃小龙虾似乎是每个夏天必备的仪式感。上世纪90年代,中国的小龙虾消费量只有7万吨。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到2065,438+09年,消费量已达245.9万吨。但是吃小龙虾的时候,光是废弃的贝壳就占了50%-70%。因为小龙虾壳里有蛋白质、脂肪等物质,很容易高温。
龙虾壳该怎么办?中国长沙理工大学的一名研究人员在吃小龙虾时获得了一个灵感。这种外壳可能是用来修路的,因为龙虾壳在烹饪过程中经过200摄氏度的高温处理后仍能完好无损,可见其高温性能相当不错。那么,能否将其添加到沥青中,提高其高温性能呢?
按照这个思路,团队开始了科研。小龙虾壳用清水洗净后,放入烤箱140度烘烤。用粉碎机将贝壳磨成粉末后,加入普通沥青中,然后小范围铺在路上做实验。结果表明,小龙虾壳粉不仅可以提高沥青的刚性,还可以提高沥青的高温稳定性和抗蠕变性,甚至可以解决沥青因雨老化的问题。
目前项目负责人声称已经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事实上,小龙虾壳除了与交通行业跨界合作,还成功进入了纺织行业。龙虾壳清洗干净,除去壳内的碳酸钙、脂肪、蛋白质和虾青素后,会剩下一层白色的虾壳,即甲壳素。
武汉的一个团队曾经做过一个实验。每25吨小龙虾壳,可提取甲壳素1吨。这种甲壳素经溶解、过滤、脱泡后可制成纤维丝,可进一步纺丝。这种纤维丝很细,大约是普通发丝的三分之一,一万米纤维丝的重量只有1.5克左右。此外,这种纤维丝
2011年,天宫一号神舟八号发射时,就使用了这种纤维制成的产品,如空间站的软水箱外袋、货运袋等设备。此外,甲壳素具有多种生理调节功能,能有效抑制癌细胞转移,提高人体免疫力。目前广泛应用于食品、医保、保健等领域。
湖北省潜江市作为“中国小龙虾之乡”,每年会产生大量废弃的虾壳,因此当地产业用5~10年的时间,打造了220亿元的甲壳素深加工产业集群,实现了小龙虾产业从传统农产品加工向生物高科技产业的转变,既真正变废为宝,又提供了环保的解决方案,可谓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