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顺年的技术成就。

振兴实业开发电器产品。

1935年,屈臣氏电器厂接受汉口周恒顺机械厂订单,制造一台110 KVA、375转、2300伏的三相交流发电机,确定由丁顺年负责设计。制作完成后,运行良好,用户满意。后来又设计了更大的三相交流发动机,500 KVA,750转。同时,他还主持设计制造了15V、1500A、1440 rpm大电流DC发电机,解决了大电流换向器的设计制造问题。

1936年,屈臣氏电器厂接受了向建委订购一台2000 KVA、2300/6600 V三相电力变压器的任务,要求三个月交货。这是当时中国制造的最大的变压器。在丁顺年的主持下,如期完成了设计制造任务。交付时按照英国标准进行检测验收,全部合格。在南翔镇变电站两台33000/2300伏降压变压器的设计制造任务中,除高压断路器和高压瓷套管为国外进口外,其余设备均由丁顺年设计,本厂技术人员研制。变电站建成后,将由上海闸北电厂验收,全部合格并安全交付。

丁顺年在屈臣氏电器厂工作期间,对“屈臣氏牌”电风扇的产品开发和工艺改进做了大量工作。由于电风扇转子鼠笼压力铸铝的研制成功,获得了专利证书。采用电容分相设计改进电风扇的设计,节省原材料,提高电风扇性能。同时,又相继开发出噪音极低的“静音”台扇、落地扇、吊扇,完善了电风扇的系列,创造了屈臣氏电风扇的著名品牌,占领了当时几乎所有的国内市场,并开始出口到香港、澳门和东南亚地区。

1945抗日战争胜利后,丁顺年受聘于国民党资源委员会中央电器厂上海制造厂任工程师兼电机组组长。工厂开始制造变压器和异步电机,然后逐渐扩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发展成为中国著名的上海电机厂。

65438-0947年,夏鼎顺被资源委员会派往西屋电气公司实习,还在美国匹兹堡大学研究生院学习。65438至0948年回国后,被派到湘潭电机厂新厂筹建处和上海总局新厂筹建处。当时负责人储英煌经香港北上参加CPPCC会议,丁顺年是负责组织领导西屋实习生回国工作的代理人。后来根据储英皇传达的中国地下党的指示:第一,保护好从西屋运来的设备和材料;第二,组织从西屋回来的实习生,以参观的名义考察上海私人工厂的生产情况。丁顺年圆满完成了上述任务,安全转移了从西屋运来的技术资料,并将调查材料交给了被指定与他联系的党员杨金山。

1949 65438+二月。上海电机厂正式成立,丁顺年任副厂长兼总工程师。在此期间,他主持了许多新产品的设计、试制和生产,以支持国家的经济建设。如1950年,无轨电车用DC电机制造并量产;1951年,采用新技术连续绕制了一台4000 KVA、22/6.6 KV三相电力变压器。1952采用真空干燥油浸新工艺制造了一台500 kV有载调压变压器。

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上海电机厂的任务日益繁重,原有的厂房已经不够用了。经过考察,决定在上海闵行镇建厂。当时丁顺年已调任华东工业部电器工业管理局任设计处处长,但仍主持新闵行电器厂的设计工作。

1953,丁顺年任第二设计分公司主任。

1954赴苏联参加苏联援华156建设项目审查。年底回国后,调到第一机械工业部总设计局任副总工程师。1956,第一机械工业部技术与生产组织研究所成立,任副院长、总工程师。1958 1丁顺年调任第一机械工业部电气研究所任所长。在上级领导的努力下,该所迅速发展成为专业设施齐全、条件完备、技术力量雄厚的电气研究基地。在电机方面,研制生产了国防工业和科研单位、高校、工厂急需的控制微电机、高精度测速发电机、各类高性能伺服电机和成套测试设备。在电驱动和自动化方面,研制出我国第一套体积小、性能高的磁放大器,为空空导弹的研制提供了配套的磁放大器。在电气绝缘材料方面,以环氧树脂、聚氨酯树脂、聚酯树脂为基础的云母粉绝缘材料、有机硅绝缘材料、F级、B级成套绝缘材料开发成功并推广应用。这些材料在50年代末研制成功,有力地保证了我国电机和电器的电气性能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促进了电器工业的发展。在电工合金材料方面,研制成功的银镉氧化物触头、银铁触头、铝镍钴永磁材料一直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半导体材料方面,从锗硅提纯,拉单晶到制作各种晶闸管元件,促进生产。1959年研制的晶闸管,只比美国造出世界上第一只晶闸管晚两年。晶闸管的发展几乎与日本齐头并进。1960年,在丁顺年的直接组织和指导下,建成了第一个单机系统电子计算机站。当时全国变压器统一设计都是在这个站计算的。在电气标准化方面,组织管理电气行业技术标准的制定和实施以及国际电工委员会中国委员会的工作。丁顺年多次担任团长或副团长,并率团出席IEC年会。组织制定了一系列电工基础标准和产品标准。

负责组织和领导全国电力工业。

1964年秋,丁顺年调任第一机械工业部总电工局任总工程师,负责全国电工行业的技术组织和领导工作。到任后不久,他就承担了研制65438+万千瓦20万千瓦大型汽轮发电机的任务。当时,它是中国研制的最大的发电机。他从调查和技术论证入手,进行课题研究、设计计算,最后提出设计任务书,由一机部和水电部联合审定。1966年,第一台65438+100 MW氢冷汽轮发电机完全由我国自行设计制造。配套的汽轮机和锅炉也是同时制造的。该机组在北京高静电厂安装后运行良好。这台20万千瓦的发电机组,于60年代末70年代初试验成功,后改为水氢冷却,经国家鉴定已生产100多台,成为我国发电设备的主力发电机组。

从70年代开始,国家决定发展60万千瓦发电机组,一机部和水电部抽调了一批各科研设计院和大专院校的专家教授组成联合设计室,下设电机、汽轮机、锅炉辅机、自动化等设计组。丁顺年是电机和自动化两个组的组长。联合设计办公室第一阶段的任务是广泛收集国内外资料,结合国情提出国产60万MW机组的热力参数、机组选型和设计原则,编制设计任务书,提出若干需要提前研究的课题。设计任务书批准后,经过一年多的试验研究和设计计算,完成了初步设计,由哈尔滨电机厂、哈尔滨汽轮机厂、哈尔滨锅炉厂分别进行了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开始试生产。

从1979调任第一机械工业部教育局副局长到1984辞去副局长职务退居二线的五年间,在组织领导教学科研方面成绩突出。在长期从事生产、科技、教育工作的同时,丁顺年一直热心于各种与科技有关的社会和学术活动。民国时期,参与组织领导了当时的中国电机工程师学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上海电机工程学会成立,著名电工毛教授担任会长。中国电机工程学会成立后,他担任副理事长,还当选为汽轮机与锅炉学会(后更名为动力工程学会)副理事长。1981成立中国电工学会,任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任委员。1985-1988当选为多国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北京分会副主席。1989被IEEE总会选为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一届上海市人大代表、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第六届北京市政协委员。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丁顺年参与了许多国家科技计划活动。65438-0957年参加中国科学院赴苏联科技考察代表团,考察苏联电气技术的发展水平和长远规划,可作为修订我国科技发展十二年远景规划的参考。1961参与制定中国十年科技发展规划。被国家科委聘为自动化组副组长、电工组成员,参与自动化和电工技术长远发展规划的制定。在此期间,他多次应邀参加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国际学术活动,五次代表国家参加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年会。1962和1964被德国电气工程师协会(VDE)邀请参加其年会。从1981到1987,他是CIERE中国委员会副主席。1983应邀参加在东京举行的电力电子国际会议。1987以总主席身份主持在北京召开的北京国际电机大会。1988被聘为北京召开的电工电磁场计算国际会议名誉主席。1988担任第二届电介质及其应用国际会议中国委员会主席。

丁顺年突出成绩1985被中国科学院授予50年科学工作荣誉证书,1986被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授予荣誉证书,1988被中国电机工程学会授予终身荣誉会员证书。丁顺年从事电器行业50多年,从民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经历了风风雨雨。虽然他已经80多岁了,但他仍在不知疲倦地推动电气工程领域的科技学术活动和电气工程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