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这次地震危害这么大?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专家分析汶川地震的原因。这次地震的具体机制一开始主要是挤压,地震末期可能有走滑能量释放。四川已经很久没有发生强烈地震了。用业内的话来说就是叫震不到,意思是强震不到。根据历史经验,缺席时间越长,未来(强震)的可能性越大。虽然看起来龙门山地区的构造活动并不强烈,但可能处于应力积累过程中。达到一定程度,地壳就会破裂,地震就会发生。公众普遍关心的是为什么汶川会发生这么大的地震。总的来说,汶川位于中国的一个主要地震带——南北地震带。中国地震局专家认为,由于中国东西部在地质分布、地壳厚度、地壳运动速度等方面的巨大差异,地震发生在这个东西部差异最大的地带,即南北地震带——包括从宁夏经甘肃东部、四川西部到云南,这是一个地震密集带。宏观解释是“印度洋板块自南向北与欧亚板块碰撞,碰撞区拱起青藏高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倪四道教授告诉南方周末记者,“青藏高原在隆升,但同时也在向东北移动,挤压四川盆地向东北滑动,汶川地震就发生在青藏高原的东南部。”倪四道说,地震的具体机制是挤压。“一开始主要是挤压,地震末期可能有走滑的能量释放。”倪四道说,汶川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四川西部龙门山中心,位于汶川-毛文断裂带上。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二七说,四川盆地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地块。据史料记载,龙门山主体虽然没有发生大地震,但上世纪初其北部的松潘发生过强烈地震。因此,龙门山地区虽然看似构造活动微弱,但可能处于应力积累过程中。当应力积累到一定程度,地壳就会破裂,就会发生地震。但是,王二七也说,目前,我们不知道这次地震的机制,也不知道它是由地壳的挤压、伸展还是水平走滑引起的。往小里说,汶川在四川龙门山地震带。龙门山是新西藏隆起板块与旧云南、四川板块相交的地方。从这个角度看,这个地方是地震多发区。根据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预报管理处1999年9月编制的《中国强震目录》,四川地区共发生7级以上地震18次,其中1800以来发生7级以上地震8次。5438+0973年6月四川炉霍发生7.6级地震,三年后四川松潘-平武发生7.2级地震。2002年,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学忠对四川省7级以上地震危险性进行了分析:“四川已经很久没有发生过强烈地震了。用业内的话说,叫无震,意思是没有强震。根据历史经验,缺席时间越长,未来发生的可能性越大。这是一个定性的估计。”在此背景下,陈学忠研究了四川的地震风险,发现从历史经验上看,在四川发生7级以上强震之前,有一次8年左右的强震。根据这一现象,2001年昆仑山发生了8.1级地震。如果这个规律继续下去,过几年四川也会发生这种地震。据专家介绍,全球每年发生7级以上地震18次,8级以上地震1-2次。中国受印度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推挤,地震活动频繁。张国民说,从大的角度看,汶川地震位于中国的一个大地震带——南北地震带,中轴线地震带位于100度到105度之间,覆盖了从宁夏到甘肃东部、四川西部、云南的地区,属于中国的地震密集带。往小里说,汶川在四川龙门山地震带。因此,这里发生地震的概率很高。据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报研究所研究员张国民介绍,汶川地震是中国大陆内部地震,属于浅源地震,破坏力很大。张国民说,地震按震源深度可分为浅源地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大多数浅源地震发生在地表以下30公里以上的深度,最深地震可达650公里左右。其中浅源地震发生频率高,占地震总数的70%以上,释放的地震能量占总释放能量的85%。它是地震灾害的主要制造者,对人类影响最大的印度板块潜入亚洲板块,导致青藏高原快速隆升。高原物质缓慢向东流动,沿着高原东缘的龙门山构造带向东挤压,遇到四川盆地下刚性块体的顽强抵抗,造成构造应力能量的长期积累,最终在龙门山北川-映秀一带突然释放。逆冲、右旋和挤压断层地震。发震构造是龙门山构造带的中央断裂带,在压应力作用下由西南向东北逆冲。此次地震属于单向破裂地震,由西南向东北方向移动,导致余震向东北方向扩展;主震后,应力传播和释放过程缓慢,可能导致余震强、持续时间长。这是浅层地震。汶川地震不属于深板块边界效应,发生在地壳脆韧性过渡带,震源深度10公里-20公里,因此破坏性极大。地震预测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大地震前的前兆观测非常重要。虽然这次我们观测到了一些震前信息,但与六七十年代大地震的前兆有很大不同,也没有以前的前兆丰富。而且大地震前一些震级相对较小的地震都出奇的平静。自20065438年昆仑山8.1级地震以来,7年来没有发生过7级地震,甚至6、5级地震也“平静”了很久。根据我们过去几十年的经验,地震前应该有一些联系,但都没有出现。1976唐山地震前无前兆,但唐山地震前仍有多次流体异常,其中包括唐山地震前一个月。北京和天津的地下水位被发现上升了很多,但这次一个都没有出现。所以这次地震是我国自1966年开始做地震预报以来,震前信息最少的一次。记者6月5438+08日从国土资源部获悉,自6月5438+05日起,中国地质调查局召开汶川地震及其诱发次生地质灾害分析会,来自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地质力学研究所等单位的专家根据调查、监测、评估结果,初步形成了3个灾情结论。一是印度板块向亚洲板块俯冲,导致青藏高原快速隆升。高原物质缓慢向东流动,沿着高原东缘的龙门山构造带向东挤压,遇到四川盆地下刚性块体的顽强抵抗,造成构造应力能量的长期积累,最终在龙门山北川-映秀一带突然释放。第二,逆冲、右旋和挤压断层地震。发震构造是龙门山构造带的中央断裂带,在压应力作用下由西南向东北逆冲。此次地震属于单向破裂地震,由西南向东北方向移动,导致余震向东北方向扩展;主震后,应力传播和释放过程缓慢,可能导致余震强、持续时间长。第三是浅源地震。汶川地震不属于深板块边界效应,发生在地壳脆韧性过渡带,震源深度10 km-20 km,破坏性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