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浅覆土层盾构进出洞施工方案
盾构施工概况见图1。盾构施工的主要内容是:首先在一个隧道段的一端修建竖井或基坑,用于盾构安装。盾构从竖井或基坑壁中的开口开始,沿着地层中的设计轴线前进到另一个竖井或基坑的设计孔。盾构推进时的地面阻力通过盾构千斤顶传递到盾尾装配式预制隧道衬砌结构,再传递到竖井或基坑后壁。在这种施工方法中,盾构是最重要和最独特的施工工具。它是能承受地层压力并能在地层中前进的圆形、矩形或马蹄形的钢筒结构。在钢筒前设置各种支撑和挖掘土壤的装置,在钢筒中段圆周环的内表面安装顶升所需的千斤顶。钢筒的尾部是一个有一定空间的壳体,盾构尾部可以装配一个或两个预制的隧道衬砌环。盾构每推进一圈,就会在盾尾的支撑下拼装一圈衬砌,并及时向盾尾正后方的开挖隧道周边与衬砌环周边之间的间隙注入足够的浆液,防止隧道和地面下沉。在盾构推进过程中,适量的土方不断从开挖面排出。
采用盾构法施工时,往往需要根据穿越土层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特征,补充其他施工技术措施。主要包括:
排水驱动土层中地下水的措施;
稳定地层和防止隧道和地面沉降的土壤加固措施;
隧道衬砌防水堵漏技术:
监测技术配合施工;
气动施工中的劳动保护措施:
开挖土方的运输和处理方法。
图1盾构施工概述
1-盾;2-屏蔽插孔;3-屏蔽前格栅;4-未出土转盘;5-挖掘带式输送机;6段组装机;
7段;8-灌浆泵;9-灌浆孔;10-挖掘机;11-隧道衬砌结构组成的管片;12-盾尾缝隙灌浆;13-支持段;14轴。
盾构法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施工方法,但不是万能的施工方法。因此,有必要充分掌握盾构法施工的特点。
二、盾构法的主要优点
除竖井施工外,施工作业均在地下进行,噪声和振动造成的污染较小,既不影响地面交通,也减少了噪声和振动对附近居民的影响。
盾构推进、开挖、衬砌拼装等主要工序循环进行,施工易于管理,施工人员少,劳动强度低,生产效率高。
外运土方量较少。
过河时,不会影响航运。
施工不受风雨等天气条件影响。
隧道的建设成本不受覆土量的影响,适用于深埋覆土隧道的建设。在土质差、水位高的地方修建深埋隧道,盾构法具有较好的技术经济优势。
隧道穿越河底或其他建筑物时,不影响施工。
只要尽量稳定盾构开挖面,隧道越深,地基越差,土中影响施工的埋物越多。与明挖法相比,它在经济、施工和进度上都更有利。
第三,盾构法的缺点
当隧道的曲线半径过小时,施工难度更大。
在陆地上修建隧道,开挖面很难稳定,甚至无法施工。但在水下,如果土层太浅,盾构施工不够安全,需要保证一定的土层厚度。
轴内长期存在噪音和振动,应采取措施解决。
在盾构施工中采用全气压法排水稳定地层时,对劳动保护要求高,施工条件差。
很难完全防止盾构隧道上方一定范围内的地表沉降,特别是在饱和软土层中,要采取严格的技术措施将沉降限制在很小的范围内,目前还无法完全防止以盾构正上方为中心的土层的地表沉降。
在饱和含水层中,盾构施工中使用的装配式衬砌对实现整个结构的防水性能有较高的技术要求。
当采用气动施工时,周围有缺氧和枯井的危险,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
第二节盾构隧道发展历史
1.国外盾构隧道发展历史
盾构施工技术自1823年布鲁纳在英国伦敦泰晤士河水下隧道工程中首创以来,已有170多年的历史。在170年的风风雨雨中,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盾构法已经从一项只能在欧美少数发达国家应用的特殊技术,发展成为一项在发达国家极为普遍,在我国发展中国家逐渐应用的隧道施工技术。
据说发明屏蔽法的最早想法是发明者的一个有趣发现。英国布鲁纳发现,一艘船的木板里有一种飞蛾,它钻了洞,用自己分泌的液体覆盖了洞壁。1818年,受钻孔的启发,布鲁纳首先提出了用盾构法修建隧道的设想,并在英国获得了这种施工方法的专利。1825年,布鲁纳用自己的想法做了一个盾牌,第一次在泰晤士河上修建了水下隧道。这条公路隧道的断面(11.4m×458m)相当大。施工中遇到塌方和洪水,隧道受损。当时是处于进展艰难的状态。由于最初没有掌握控制泥浆涌入隧道的方法,隧道在施工过程中被淹了两次。后来在东伦敦地铁公司的配合下,对盾构施工进行了改进,采用气压辅助施工,花费6500元。
1865年,巴罗首次使用圆形盾构,铸铁管片作为地下隧道的衬砌。1869年,他在泰晤士河下用圆形盾构修建了一条外径为2.21m的隧道。盾构穿越饱和含水层时,施加压缩空气防止涌水的气动方法,最早是由科兰斯勋爵在1830年发明的。1874年,在伦敦地铁南线粘土和含水砾石地层中修建内径为3.12m的隧道时,亨利大帝头(1844 ~ 1896)综合了盾构法和气动法的全部技术特点,完整地提出了气动盾构法的施工工艺,并在1880 ~ 1890期间,进行了水下20世纪初,盾构法已经在美国、英国、德国、苏联、法国等国家推广。20世纪三四十年代,这些国家成功地修建了一批内径3.0~9.5m的地下铁路和过江公路隧道。仅在美国纽约,就有19条重要水下隧道采用气压法修建。盾构施工的范围很广,包括公路隧道、地下铁路、下水道等市政公用管线。20世纪40年代初,苏联开始在莫斯科、列宁格勒等城市使用直径6.0~9.5m的盾构修建地铁隧道和车站。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盾构法在日本迅速发展,在东京、大阪、名古屋等城市的地下铁路建设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下水道等市政公共设施的建设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20世纪70年代,日本、联邦德国等国家开发了各种新型衬砌和防水技术,局部气压盾构、泥水压力盾构和土压平衡盾构及相应的技术和配套设备,解决了城市建设区软弱含水层中盾构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预制高精度钢筋混凝土衬砌和接缝防水等技术难题。
值得一提的是shield在日本的发展。日本是欧美以外第一个引进盾构施工技术的国家。1939的关门隧道是日本第一个采用盾构施工技术的隧道工程。由于战争和战后的困难时期,这项技术一直没有发展起来。直到1957东京地铁丸之内线用盾构施工技术修建了一段隧道,1961名古屋地铁用这种方法修建了绝望山段隧道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盾构施工技术才在日本迅速发展起来。短短20多年,* * *制造了2000多台盾构机,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日本的机械盾是和手挖盾同时发展起来的。1963在大阪上水道大典输水管道工程(全长227m)中首次应用了外径为2.592m的机械盾构(隧道外径为2.35m)。1964大阪地铁2号线潭町工区区间隧道(全长447m)采用外径为6.97m的大断面机械盾构(隧道外径为6.8m)。同年东京污水局神谷3 2区(全长668.4m)采用外径3.4m的机械盾构(隧道外径为3.30m),标准月施工进度达到360m·m,1967年间段采用外径10.041m(隧道内径为9.90m)的机械盾构此后,人们更加重视机械盾构,进一步发展了各种机械盾构,可以在日本这样的复杂地层中使用。特别是小断面盾构,在缩短工期的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同时,挤压式盾构也在软基中发展。
英吉利海峡隧道,建于1993,连接英法两国,全长48.5km,海底长37.5km,隧道最深处海拔100m。这条隧道全部采用盾构法施工。英方* * *采用6盾,3施工岸段,3施工潜段。施工海底段的盾构要向一个方向推进21.2km进入航道,与从法国推进到英国的盾构对接。法方* * *使用6台盾构机,2台施工岸上段,3台施工海底段。海峡隧道由两条外径为8.6m的单线铁路隧道和外径为5.6m的1辅助隧道组成..由于海底段最大深度为100m,无论是盾构机还是预制钢筋混凝土管片衬砌结构都要承受10 ATM的水压,并且由于单向推进21.2km,盾构推进速度必须达到每月1000m,才能在三年左右的时间内完成,因此盾构结构及其后续设备必须采用高质量的耐磨防腐。所以这条隧道的建设标志着盾构施工技术的最新水平。
近年来,日本对机械盾构进行了改进,研制出了用加压泥浆稳定开挖面的泥浆压力盾构和以开挖土为平衡开挖面的土压平衡盾构。
2.盾构机的分类及适用条件
屏蔽的形式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分类。
按人工和机械,可分为手挖、半机械和机械三大类。
按工作面挡土方式分为:开放式和封闭式。
按气压和泥压划分:气压、泥压、土压平衡、加水、高浓度泥压、加泥。
1.手挖盾牌。手挖盾构是盾构的基本形式,世界上仍有工程采用手挖盾构,如图2所示。根据不同的地质条件,开挖面可全开进行人工开挖;也可利用全部或部分前方支撑,根据开挖面土质自力适当分层开挖,随开挖边支撑。开挖量是所有隧道排出的土量。这种盾构易于观察地层和清除障碍物,易于纠偏,简单廉价,但劳动强度大,效率低,一旦发生正面坍塌,容易危及人身和工程安全。在含水地层中,需要降水、气压或土壤加固。
本盾构自上而下开挖,开挖过程中依次更换前支撑千斤顶,挖出的土由带式输送机从下部装入开挖车。采用这种盾构的基本条件是,开挖面至少在开挖阶段不能塌陷,因为开挖地层时盾构前方是敞开的。
手挖盾构适用地层:手挖盾构对开挖面的支护方式多种多样,从砂土到粘性土层都有,因此更适用于复杂地层,目前为止施工实例最多。当挖掘面上出现障碍物时,这种形式的护盾更容易移除,因为前面是敞开的。这种盾构成本低,故障少,是最经济的。在开挖面自承性差的地层中施工时,可与风压、降水、化学灌浆等稳定地层的辅助施工方法同时使用。
图2手挖盾牌
2.挤压护盾。明挖盾构在地质条件较差的粉砂、粘土中施工时,土体会从开挖面流入盾构内,造成开挖面塌陷,无法继续开挖。此时应在盾构前方设置胸板封闭前方,并在脚板上开一个挖掘用的小孔。这种形式的屏蔽称为挤压屏蔽(见图3)。当盾构被挤压向前推进时,随着膏体从喷嘴中挤出,泥土将从挖出的孔中挤入盾构中。根据推进速度确定开口率。当开孔率过大时,开挖量增加,会引起周围地层的沉降;反而会增加盾构的切割阻力,使地面隆起。在使用挤压式盾构时,针对一定的地质条件设定一定的开口率,控制开挖量是非常重要的。
挤压式盾构是将手挖盾构的胸板封闭,挡住正面土。这种盾构可分为全挤压式或部分挤压式,适用于软粘性土层。当盾体被充分挤压向前推进时,所有的胸甲都会闭合,不需要出土,但会引起相当大的表面变形。使用局部挤压式盾构时,需要部分打开胸板,将待排土体从开口处挤压到盾构内,然后装车运输。这种盾构施工也造成了较大的地表变形。
挤压式盾构适用地层:挤压式盾构的适用范围取决于地层的物理力学性质。在日本隧道的规范(盾构)和规范(1977版)中,根据含砂量-粘聚力和液性指数-粘聚力的关系确定其适用范围。根据施工经验,即使粘聚力超过这个范围,在含砂量较小的地层中也可能适用。根据迄今为止的施工经验,当土的含砂量在20%以下,液性指数在60%以上,粘聚力在0.5kg/cm2以下时,盾构的孔径比一般为2 ~ 0.8%,在极软弱地层小到0.3%。在挤压式盾构施工区域,如果有已进行化学灌浆加固建筑物或地层的地基,会影响挤压式盾构的推进,应提前考虑使盾构胸板可拆卸。
图3挤压护罩
3.格栅式盾构在上海软土地区经常使用。它具有涌水量接近或等于所有隧道涌水量的特点,往往具有局部压缩的性质。盾构前部装有钢板格栅,在推进过程中可以切土,在推进停止时可以稳定开挖面。切入的土可以用转盘、带式输送机、矿车或水力机械运出,如图4所示。如果这种盾构法在土质合适的地层中精心施工,地表沉降可以控制在中等或较小的程度。在含水地层中施工需要辅以排水措施。
图4网格屏蔽
1-盾构千斤顶(用于推进盾构);2-开挖面支撑千斤顶;3重提升臂(用于装配已装配好的钢筋混凝土衬砌);
4-堆土平台(盾构下部的土块被转盘抬起后落入堆土平台);5-刮板输送机,土块从堆土平台进入,然后输出;6-组装钢筋混凝土衬砌;7-屏蔽钢壳;8-开挖面钢网;9-转盘;10-土方装载机。
4.半机械护盾。半机械屏蔽如图5所示。半机械盾是介于手挖盾和机械盾之间的一种形式,更接近手挖盾。它是在敞开式盾构的基础上安装机械挖掘挖掘装置来代替人工劳动,因此具有省力、高效的特点。
机械挖掘装置可以前后、左右和上下移动。它有三种形式:斗式,切割头式和两者兼而有之。其顶部与手挖盾构相同,并配有可移动的前檐和前支撑千斤顶。
盾构的机械设备有以下几种形式:
(1)盾构工作面下部装有铲斗和截割头。
(2)盾构工作面上部装有铲斗,下部装有截割头。
(3)盾构中心装有切割头。
(4)盾构中心装有铲斗。
形式①:盾构工作面上半部设有前支撑千斤顶和工作平台。工作面上半部人工开挖,挖出的土和沙落到下半部,下半部用铲斗和装载机挖掘出土。
形式②:盾构上工作面采用铲斗或装载机挖掘,下工作面采用截割头或铲斗挖掘出土。
形式③:开挖和截割头开挖。
形式④:挖斗挖掘出土。
半机械盾构适用地层:半机械盾构比手挖盾构更适用于良好地层。形式①适用于需要开挖面支撑的地层,形式② ~ ④适用于能够自立的地层。②式最适用于亚粘土和砾石之间的夹层。③式最适用于粘性上层和硬砂层的固结。④型最适用于粘土和砾石混合层。
图5半机械屏蔽
5.打开胸腔机械切割盾牌。当地层可以自立,或采取辅助措施后可以自立时,在盾构的切割部位安装适合盾构直径的大刀盘,进行全断面机械切割开挖,如图6所示。机械盾构是利用靠近开挖面的旋转刀盘进行全断面开挖的一种盾构。它具有连续挖掘土层的功能。可以一边出土,一边推进,连续作业。
机械盾构的切削机构多为大刀盘形式,有单轴、双旋转、多轴几种类型,其中单轴应用最为广泛。带有多个辐条状槽口的切割头绕中心轴线旋转,切割头切割的土壤从槽口进入设置在外圈的转盘,然后由转盘提升到漏土斗中,再由传送带送到挖掘车上。
机械盾构的优点不仅可以改善作业环境,节省劳动力,而且可以显著提高推进速度,缩短工期。问题是盾构成本高,后续设备多,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基地面积大。因此,如果隧道长度较短,则不够经济。与手挖盾构相比,小曲率半径条件下的施工和盾构纠偏难度更大。
机械盾构适用地层:机械盾构可以在容易坍塌的地层中施工,因为盾构的大刀头本身具有防止开挖面坍塌的作用。但在粘性土层中施工时,挖出来的土容易粘在转盘上,压实后会很难挖出来。因此,机械盾构多适用于地质变化不大的砂土层。
图6开胸机械切割护罩
局部气压防护罩。在机械护罩的支撑环前安装一个隔板,在切口和这个隔板之间形成一个密封舱。密封舱内充满压缩空气,以稳定开挖面上的土壤。这样,隧道施工人员就不会在气压下工作。在适当的地质条件下,无疑优于全压盾构。但这种盾构在密封舱、盾尾、管片连接处容易漏气,如图7所示。
图7局部气动屏蔽
7.泥浆压力防护罩。泥水加压盾构是在盾构正面前方用隔板和支撑环将适当压力的泥浆注入密封仓内支撑开挖面,用安装在正面的大刀盘进行切土。土壤与泥浆混合后,通过泥浆泵和管道输送到地面进行处理(见图8)。
图8泥浆加压盾构
(a)德国风格(b)日本风格
具体来说,泥水加压盾构就是在机械盾构的大刀头后面设置一个隔板,隔板和大刀头之间的空间作为泥水室,开挖面和泥水室中充满加压的泥水,通过加压保压机构保证开挖面土体的稳定。当盾构推进时,挖出的土将进入泥浆室。通过搅拌装置进行搅拌,用流体输送的方法将搅拌好的高浓度浆液送出地面,将送出的浆液与水和土分离,然后将分离出的浆液送入浆液室,浆液不断循环加压,因此在盾构内部无法直接观察到开挖面,所以要求盾构从推进、排泥到浆液处理都要系统化操作。通过对泥浆压力、泥浆流量、泥浆浓度的测量,计算出土量,并由中央控制台对整个作业过程进行综合管理。泥水加压盾构利用泥浆的特性来稳定开挖面,泥浆同时具有以下三种作用。
开挖面泥浆压力与水土压力的平衡。
泥水作用于地层后,形成不透水的泥膜,使泥水产生有效压力。
加压泥浆可以渗透到地层的某个区域,使这个区域的开挖面稳定。
就泥浆的特性而言,浓度和密度越高,开挖面稳定性越好,浓度和密度越低,泥浆输送效率越高。因此,考虑到上述情况,目前广泛用作泥浆管理标准的数值如下:
(1)容重:1.05 ~ 1.25 (g/cm3)粘土、膨润土等。
(2)粘度:20 ~ 40 (s),漏斗粘度500/500ml。
(3)脱水量:q < 200ml,(APL过滤试验3 kg/cm2,30min)。
泥浆压力盾构有日制和德制,如图8所示。两者的区别在于:德式密封舱配有缓冲气压舱,便于手动控制前方泥压,结构简单;日式密封舱满是泥水,应该有一套泥水平衡自动控制装置。一般来说,泥水盾构对地层扰动最小,地面沉降最小,但造价最高。
日本于1966首次采用泥水加压盾构工法。中铁京叶线羽田隧道1970下穿运河施工后,泥水加压盾构法引起关注。1974发生化学注浆液污染后,控制了注浆液的种类,对无化学注浆的泥水加压盾构工法进行了新的评价。1975之后,这种方法施工的工程急剧增加,泥水压力盾构几乎是火热的。到1981年,采用泥水加压盾构法施工的工程数量占盾构施工工程总数的1/3。大多数人认为泥水加压盾构对不同土层适应性强,便于自动化管理。另一方面,在1983年2月的第四届日本隧道技术研讨会上,否定了泥水加压盾构对不同土层的适应性,认为至少盾构不适合在无辅助施工的含少量粘性土的砾石层和卵石层中施工。一般认为,在以砂土为主的冲积层中使用泥水加压盾构更有利,但在以粘性土为主的冲积层中施工,需要较高的泥水处理费用。泥水加压盾构施工后,地表沉降可控制在10 mm以内,问题是如何降低泥水处理费用和后续设备费用(泥水加压盾构费用高于土压盾构)。
泥水盾构适用地层:泥水加压盾构最初用于冲积粘土和冲积砂相间的特殊地层。由于泥浆对开挖面的明显影响,软淤泥质土层、松散砂层、砾石层、卵石砾石层、砾石与硬土的互层均被采用。泥水加压盾构在地层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但是,在松散卵石层和硬土层中采用泥水加压盾构施工,会产生漏水现象,所以要在泥浆中加入一定的粘结剂进行堵漏。在非常松散的卵石层中挖掘时,也可能会失败。此外,在硬土层中开挖时,不仅土粒会降低泥水质量,而且泥土往往会粘附在刀盘和槽口上,给开挖带来困难,应引起重视。
泥水加压盾构的适用性;
(1)细粒土(粒径0.074mm以下)含量在粒径累积曲线的10%以上。
(2)砾石(粒径大于2mm)含量超过粒径增长曲线的60%。
(3)天然含水量在65438±08%以上。
(4)不含200 ~ 30 omm的粗砾石。
渗透系数k < 10-2厘米/秒.
8.EPB盾。土压盾构也叫封闭式切土盾构或土压盾构。前端有一个全断面切割刀头,切割刀头后部有一个存放切割土的密封舱,密封舱中心线下部安装一个长圆柱形螺旋输送机,输送机一端有入口和出口,如图9所示。所谓土压平衡,是指密封舱中的切土和泥水充满密封舱,能有适当的压力来平衡开挖面上的土压,以减少对土体的扰动,控制地表沉降。这种盾构可以节省泥水盾构中必要的泥水平衡和大量的泥水处理设备费用,主要适用于粘性土或有一定粘性的粉砂。目前有一种新型的水或泥土压平衡盾构,可适用于各种土层。
图9 EPB盾
EPB盾第一次使用是在1974年。它是一种外径为3.72m的水工隧道盾构,后来由于土压盾构倾卸机构性能的提高,发展了各种机构来稳定开挖面。从1978开始,日本制造的盾牌数量急剧上升到19865438+。
EPB盾构的基本原理是刀盘切削土层,切削的土进入土腔(工作室)。土腔内的土在挖掘面压力平衡的同时由土腔内的螺旋输送机出土,在挖掘量和推进量平衡时,安装在排土口的排土装置继续出土。EPB盾构的产品名称各不相同,即使是类似的盾构,由于各公司开挖地表稳定的方法和倾卸机构的开发过程,名称也不尽相同。在使开挖面在不同条件下保持稳定的盾构中,通过螺旋输送机从土腔中出土的盾构区别于泥浆加压盾构。土压平衡盾构可分为四类:切割加压、土压平衡加水、高浓度泥浆加压加泥浆。
开挖面的稳定机制:
根据地质条件,EPB盾构开挖面的稳定机制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适用于内摩擦角小、易流动的粘性土层;另一种适用于砂、砾石等砂质地层。内摩擦角大,不易流动,透水性高。
(1)粘性土层中开挖面的稳定机理
粉质粘土、粉砂、粉细砂等粘性土层中。,开挖面稳定机构的排土方式是:刀盘切削的土体先进入土腔,当土腔内的土压力与开挖面上的土压力(粘性土中,开挖面上的土压力与水压力的混合及压力作用)达到平衡时,被挖掘的土体由螺旋输送机送至后方,然后从开挖门出土。这种机制首先用挖出的土填充土腔。在松软的粘性土层中,刀盘切割的土的强度一般低于原状土,所以容易流动。即使在粘聚力较高的土层中,刀盘的搅拌作用和螺旋输送机的输送作用也会扰动土壤,增加土壤的流动性,因此填充在土腔和螺旋输送机中的土壤的土压力可以与开挖面的土压力相等。当然,土腔和输送机内填土的土压力必须在与开挖面土压力相等的情况下由螺旋输送机排出,开挖量和排出量要保持平衡。但当地层含砂量超过一定限度时,刀盘切削的土壤流动性变差,土腔内的土壤过满、过固定,就会使土壤被压实,难以挖掘和排土,迫使推进停止。在这种情况下,常用的方法有:添加膨润土、粘土等。放入土腔内搅拌,或喷水、喷气,增加土腔内土壤的流动性。
(2)砂土层中开挖面的稳定机理
在砂砾的砂质土层中,土的摩擦阻力大,地下水丰富,透水系数也高。因此,依靠开挖土的土压力和除土机构与开挖面的压力(地下水压力和土压力)是很难达到平衡的。而且刀盘切下的土的流动性也无法保证,对于这样的土层,仅靠机械控制排土机构是很难稳定开挖面的。因此,水、膨润土、粘土、高浓度泥水、泥浆材料等的混合物。应加压灌入开挖面,并不断搅拌混合料,改变开挖土的组成比例,以保证土的流动性和止水性,使开挖面稳定。
开挖面的稳定机制可分为以下几种方式:
①切土压拌法:将水、空气或混合材料喷入土腔内,保证土腔内土和砂的流动性。在螺旋输送机的排土口安装一个能止水的旋转给料机(旋转阀或旋转漏斗),给料机的隔离作用能稳定开挖面。
②加水法:向开挖面加入压力水,保证开挖土的流动性,使压力水与地下水压力平衡。开挖面上的土压力由土腔中混合土的压力来平衡。为了保证压力水的作用,在螺旋输送机后部安装了排土调节槽,通过控制调节槽的开度来稳定开挖面。
(3)高浓度泥浆加压法:在开挖面加入高浓度泥浆,通过泥浆和开挖土的混合来保证开挖土的流动性,通过高浓度泥浆的压力来平衡开挖面上的土压力和水压力。螺旋输送机的出料口安装有旋转给料机,给料机的隔离作用使开挖面稳定。
④加泥型:将粘土料和泥浆注入开挖面,通过辐条状刀盘和搅拌机构对开挖土进行混合搅拌,使开挖土具有止水性和流动性。这种改良土的土压力与开挖面的土压力和水压力相平衡,因此开挖面是稳定的。
EPB盾构更适合在软弱冲积土层中推进,但在卵砾石层或砂质土层中推进时,需要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