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t专利面试
继黑白电视、彩电、数字电视时代之后,在显示产业向第四代显示技术过渡的关键时期,依托政策利好和画质、大屏、护眼等核心技术优势,激光电视走出了一条以国内企业为主导的新型显示产业快速发展的新路。
在这场电视行业的竞争中,液晶电视在过去的20年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日立、松下等日本品牌在中国市场风靡一时。在现阶段的全球电视产业中,中国家电企业的地位已经非常尴尬。工信部电子信息司副司长乔岳山曾在公开演讲中表示:“在CRT时代,我们中国品牌只能生产整机,并不掌握核心技术。所以只有年复一年的价格战,年复一年的在亏损的边缘挣扎。”
激光电视的出现也可以看作是电视行业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对于多年来深受日韩显示技术和产业控制的中国企业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摆脱“束缚”的机会。中国工程院院士徐祖炎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国激光技术和产业已进入国际领先行列,在关键材料、元器件、技术、整机、专利等方面的产业自主可控发展条件已经具备。
依托产业,激光电视市场正在快速增长。奥维云网数据显示,激光电视从2015到2020年的复合增长率高达213.8%,超越所有电视品类。2020年,激光电视销量同比增长64.5%。今年第一季度整体销量同比增长55.1%,成为电视领域增长最快的“新物种”。
如果一定要为这个“新物种”画一张“进化图”,那么它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实现了国内主流家电企业的霸主地位。
海信2007年入驻,历经7年技术攻关,于2014年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推出了全球首款自主研发的100英寸超短焦激光电视。
2014上半年,全球液晶电视平均尺寸在38英寸左右,激光显示器一出现就是100英寸,冲击了当时的整个市场。在随后的五年时间里,海信激光电视从100英寸到300英寸再到75英寸,从2K到4K,从单色到双色到三色,逐渐奠定了在大屏高端市场的地位。直到最近两年,随着液晶面板技术的突破和价格的下降,大屏产品开始普及。
在激光电视研发领域,海信一直坚持走自主路线,带动了国内多家科技企业投入到这条赛道,推动了中国显示产业从行业跟随者向引领者的转变。
根据2020年发布的《中国激光电视产业白皮书》,中国大陆激光显示专利申请量已经超过海外,绝对引领全球激光显示产业发展。2017以来,海信激光电视加速进入美国、澳大利亚、南非、迪拜、法国等重点市场。今年一季度,海信激光电视海外销量同比增长9倍。中国企业赶超海外品牌的背后,离不开海信、长虹等中国企业对技术的不断征服和创新。
短短几年,激光电视已经从一个产品发展成为一个产业。既然是一个产业,就意味着它的普及速度在加快。国内激光电视产业链的不断完善,为降价提供了很多可能。背后看,我们会发现,与传统电视相比,激光电视独有的特性是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青睐后者的原因。
首先,大屏激光电视的屏价比更高;70寸、80寸的传统平板电视已经是消费市场的极限,屏幕再大,硬件成本也会大大增加。激光电视的技术原理决定了它的优势在于屏幕大,会带来更好的视觉体验。早些年,王思聪以近50万的价格买了一台100寸的电视,引起社会热议。传统液晶电视的屏幕每英寸都更大,成本也会更高。相比之下,激光电视屏价比更容易被普通用户接受。
其次,激光电视的护眼优势和色域更广;与液晶面板直接“发光”相比,从成像原理上看,激光显示采用反射式成像模式,人眼接收到的光线非常柔和,长时间观看眼睛不容易疲劳。而且激光电视的亮度适中,在300 ~ 400尼特之间,位于人类视觉感知的线性区域。年初,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发布了《学生假期安全健康用眼建议》,建议学生在学习时尽量选择大屏幕电子设备,超短焦激光电视位列推荐设备之首。
更重要的是,在画面呈现上,激光电视并不算太丰富。徐祖炎院士认为激光显示有三个特点:亮度高、方向性好、单色性好。它走向了人眼的视觉分辨率极限,实现了超高清、大色域、大量色的高保真视频图像的再现。是唯一完全符合超高清显示国际标准BT.2020的显示技术。
最后,国内激光电视产业链不断完善;目前上游零部件制造、中游整机厂商、下游零售渠道都在不断完善。与传统电视相比,价格受限于海外巨头控制的主要配件成本。随着激光电视的快速增长,越来越多的产业链资源正在进入,全球产业链正在加速升级,这将大大降低激光电视的成本。
正所谓“消费者在哪里,企业就在哪里发力。”随着激光电视进入客厅数量的指数级裂变,包括三星、索尼、LG、长虹、康佳在内的全球科技巨头纷纷加入激光电视行业。
正是因为激光电视在大屏领域的冲击,才迫使液晶电视在大屏领域不断前行。据不完全统计,彩电的平均尺寸每年增加2英寸。所以很多厂商开始进入激光电视领域,也是看到了激光显示技术在大屏趋势下的综合优势。
如今,激光电视作为一匹黑马出现在公众视野中。无疑,其惊人的增长速度也向外界展示了其无限的潜力。
独特的产品特性和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让激光电视的前景越来越广阔,让激光电视成为“明星产品”。名气会伴随着质疑。除了“老友记”抛出的“炸弹”,消费者对激光电视也持不同看法。
近日,一个关于#激光电视是否是未来家电趋势#的问题正在接受网友的多维度评价,激光电视币的正反两面也被讨论。从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到无人驾驶汽车,新技术、新技术总会引起争议。从好的方面来说,也意味着基数更广的消费者对激光电视的理解会更深。
正面评价认为激光电视将定义电视行业的最终答案;细数家电行业的功勋历史,中国企业用了28年成为PC世界第一;中国企业用了23年才成为世界上第一台冰箱。中国企业用了15年才成为世界第一空调。中国企业成为激光电视第一只用了14年。在全球显示产业发展史上,这也是中国企业一次漂亮的“变道超车”。
在电视行业百年的历史长河中,大屏与更大屏也成为企业间技术之争的核心问题。有业内专家指出,“玻璃基板的LCD或OLED电视很难在90+英寸上取得尺寸突破,获得经济性。而激光电视,自然是以100+英寸为主,向下覆盖到75英寸。可以说,在显示尺寸上,激光电视已经到了‘搭液晶等平板技术的班’了。未来彩电主流消费区域将在10年增长55%以上,主流消费从75寸开始。中高端向100英寸看齐是大势所趋。
GFK中国家用电器有限公司总经理彭先东认为,“今年彩电市场厂商布局明显向75寸及以上产品倾斜,激光电视成为厂商2021新品开发重点。它的线下市场增长了45%,超过了有机发光二极管电视的增长率。”
如前所述,大屏、三基色纯激光、仿生成像、健康护眼、低碳低能耗、卷曲电视、8K技术等激光电视新技术的进步,正在成为将激光电视推向彩电市场C位的核心力量,也让激光电视成为当之无愧的增量领跑者。
另一方面,负面评价认为激光电视全民普及是壁垒;反对的声音认为,虽然激光市场大幅增加,但要实现普及还需要时间。相比液晶电视从几百元、几千元到万元的全价梯队,大部分激光电视的起步价都在万元以上。目前增量主要来自大屏的高端市场,但如果要进入中端体积时代,技术创新带来的成本需要降低。
这种思维其实并不新鲜。早年,特斯拉也是从豪华车型进入。随着高端市场的口碑积累,逐渐向中端市场下沉。传闻公司即将推出20万以内的车型,差点引起业界地震。未来激光电视还会走这条路线吗?现在来看,可能性极高。
回顾海信激光电视的发展,会发现脉络非常清晰。称霸大屏高端市场后,经过技术突破和硬件成本的“摊薄”,性价比会逐年变化。
任何一个行业,在新旧交替的过程中,阵痛都是不可避免的。在第四代显示技术革命的大浪潮中,无论是TCL业务诋毁海信的案例,还是关于激光电视的质疑,都可以算是新旧交替中的一个小插曲。
正如比尔·盖茨所说,“人们总是高估新技术出现的前五年,却低估后五年。”激光电视也在用实际行动证明,下一个五年可能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