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幼儿教师会关心孩子的生活?

早在20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仁者爱人”,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人们对同类生命的基本同情和关爱,即在确认自己是人的同时,承认他人是人,把人当人看待,人与人在命运性质和生命价值上是平等的。这些极其丰富的人文内涵蕴含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孔子的教育思想以“成人成才”为目标,主张面向全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能力,注重学生的道德修养,注重教师自身的学习和提高,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当今社会越来越重视人文对人的影响,强调人的人文素质。学前教育作为一个人文范畴,应该体现以儿童为本的理念,对儿童表现出深切的关怀。现代幼儿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承者,更是一个生命体(教师本人)和另一个生命体(幼儿)在教育时空中相遇、面对面,展开生命之间的对话、相互理解和融合,从而履行关爱生命的神圣角色。幼儿教师要有人文情怀,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形成科学的教育观,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让学前教育作为基础教育,成为孩子人生幸福的基础。

这一点在孔子教育思想中蕴含的人文精神中得到最好的诠释。

一、“有教无类”、“六经皆艺”——主动关注生命。

孔子倡导的“教育无阶级”就是冲着“学在官中”来的,与“家有贵贱”、“家有愚笨”相对,宣告教育不再是贵族的专利。“大师之门好复杂”就是有力的证明。孔子弟子来自广泛的社会层面,他们的社会地位也非常复杂。比如颜回住在一个简陋的巷子里,过着清贫的生活。公爷常被囚;鲁兹吃藜麦和火烧,曾经支持她母亲一百英里。在孔子的著名弟子中,只有孟和南宫出身名门,而子贡是最富有的。

教育面前人人平等。这是对孔子“有教无类”的最好解释。所以,作为一名幼师,千万不要轻易评价孩子,贸然给孩子打分,而要对每个孩子都有爱和耐心。尤其是对于弱者,那些残疾的孩子,那些家庭困难,遭遇不幸的孩子,不要忽视他们,歧视他们,嫌弃他们。《儿童权利公约》告诉我们,儿童应该是所有人类成就的第一受益者,也是人类失败的最后受害者。这份世界性的法律文件,深刻体现了对社会弱者的同情和关怀,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师爱的示范会对所有孩子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丰富每个孩子的情感世界。

关注生命就是关注生命的发展。孔子倡导的"六经皆艺",就其对人的发展作用而言,礼乐重智、射身、制身,音乐具有美育功能,"六艺"兼顾各种教育。“艺术”也突出了智能和需求并重的特点;“礼”主要指社会生活规范和道德规范。孔子继承了西周尊德的思想,明确提出了以德治国的理论,主张以德治国,以德育人。其道德教育内容丰富,层次丰富,道、德、仁、艺等逐渐减少。兴道是最高原则,靠德是道的具体表现,靠德是德的具体内容,游艺是仁的实际运用。他认为,要做一个有德的人,必须“学你所知”;要成为一个人格完善的“成人”,既要学习、适应、立足于道(即守道),又要灵活贯彻。素质教育强调思想道德、文化科学、身体、心理、劳动技能、审美素质的有机统一,思想素质是第一位的。

“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是一种责任,一种对生命的关怀。

二、“设身处地”和“博采众长”——互动合作中的“对话者”

快乐的童年是人生的财富,让人难忘,影响人的一生。幼儿教育要以孩子的幸福为出发点和归宿。孩子的幸福与他们的精神成长息息相关。一切有利于孩子精神世界成长的活动,一切符合孩子身心发展需要的活动,都有可能给孩子带来快乐。相反,一切违抗孩子成长的内在力量,被外在强加的活动,对孩子来说都是不快乐的。当然,幸福绝不是不正当的物欲,不合理的要求,侵犯他人的快感,这些都与幸福无关。我们不能把成人的需求和儿童的需求等同起来。孩子的需要就是孩子需要的。如果他们超负荷工作,他们会失去兴趣,不会产生快乐,也不会带来幸福。

在中国,孔子继承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传统美德,早就明确提出了推己及人、以己之道,最具典型意义。仅在《论语》中,就有两次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个人行为方面,孔子强烈反对损人利己、乘人之危、欺骗害人,渴望和谐幸福的人际关系。

从“设身处地”的角度出发,去理解孩子,尊重孩子,与孩子平等对话,而不是凌驾于孩子之上。不能为了追求一时的利益而牺牲孩子一生的幸福,让孩子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用成人的方式解决孩子世界里的问题,让孩子迎合成人形成习得性的愚蠢。要明白,配合老师成功的不是孩子,而是促进孩子发展的老师。如果能理解并做到这一点,就不会有“公开活动”前筛选孩子、要求孩子“好好配合老师”的要求,重复“大演习”、“大训练”;不会有哗众取宠让孩子为了认识脚印而在面粉上印脚印;不会再有大人画的儿童画被挂在展览外面来博取喝彩的场景了。

在信息社会,教师的权威受到了极大的挑战。传统的“权威”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之间的对话。在这个谁也没有真相,人人都希望被理解的迷人的想象王国里,教师的角色从“独唱者”变成了“平等者中的首席”。原有的师生“教”与“学”的关系也有所更新,但源头仍可在孔子的教学思想中找到。

应该说,在处理教与学的关系上,孔子充分体现了教为一体的思想。他充分意识到他的教学对象的学习和接受。比如他整天跟颜回讲课,颜回从来不提出异议和问题,像个傻子一样。但孔子知道颜回的“退而救其私,足以发大财,退而不蠢”。孔子也知道弟子的理解是有差异的。“当你回报时,你会知道十个,当你付出时,你会知道两个。”而颜回是唯一一个能一直听他说话的人。至于其他同学,任只是一时偶然想到的。当然,学生一旦“觉醒”,孔子总能觉察到。比如子贡“讲给过去认识的人听”的时候,孔子高兴地说:“给吧,然后就可以讲诗了!”从《诗经》对美女的描写来看,冯伟说人、子贡与礼乐的诞生有关。孔子也激动地说:“布施的都是商人!我只能说《诗》。”孔子对学生的性情和日常生活了如指掌。不管问哪个弟子,都能脱口而出。比如嵇康子考他钟繇、端木词、冉求,他不假思索地说:“你也是有成果的”、“给也是上”、“求也是有艺术的”,也就是果断,子贡讲道理,冉多才多艺。他还说“柴也蠢,而他也是老师,他的老师也是笨拙的”,意思是说高柴蠢,曾参愚钝,颛顼石偏激,钟繇鲁莽,可见他对所有弟子的习性了如指掌。孔子对学生的课外生活一无所知。他不仅知道颜回“快饭一瓢水,在陋巷,人不忍忧,回去不改其乐”,而且他还知道自贡不安分,去囤积投机,猜中行情,大发横财,所谓“布施不下令,货殖不下令,亿万重复”。而身处逆境的学生孔子,更是关怀备至。弟子公冶长被冤狱,孔子却认为“非其罪”,把女儿嫁给他。冉伯牛得了绝症,孔子亲自去探望。还没来得及进屋,他就在窗外拉着学生的手说:“斯里兰卡人都有自己的病!””连连叹气。颜渊死的时候,孔子非常悲伤地说:“上帝要我的命!上帝想要我的命!"别人劝他不要伤心,他说:"我不为这样的人伤心,人何必伤心!”“正是因为孔子不仅教书,而且教人,教与学融为一体,所以不仅师生关系融洽,而且教学质量很高。“精通业务的有70人,都是能人”,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教学相长”体现了教与学的关系。孔子提倡向受教育者学习,同时提倡教师的主导作用。他曾称赞夏紫、子贡的升迁:“布施的也是商人,只能说说诗。”孔子也批评颜回:“回报不是为了帮我,因为我无话可说。”

正是在这种包括智慧的启发和碰撞、经验的交流和情感的享受在内的互动中,师生们才能感受到来自彼此的支持。

第三,“不要生气,不要开始,不要勉强”——一个适时的“支持者”和支持者。

从幼儿教师的角色来看,幼儿是活动和学习的主人,对学习的主题和过程有自我控制和管理,而教师是幼儿学习和活动的“脚手架”和促进者。这种支持和拥护,需要老师了解孩子原本的发展水平,站在孩子的角度为他们思考。要求教师通过建议、提示和部分干预来支持现有的和即将到来的学习情境,从而加速和促进儿童的学习进程。这种观点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把握学生的学习机制,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孔子的启发诱导有相通之处。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只有八个字:“不要生气,不要生气,不要不高兴。”(《论语》)。据宋代朱的解释:“生气者,欲得其通,而不得其通;那些不好意思的,说话没话的样子;启意为开启其意;送,即达其言。”由此可见,“愤怒”是学生在积极思考某个问题,渴望解决但尚未想通的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要及时对学生的思维方法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打开思路。这就是“悟”。“生气”是学生对某个问题思考了一段时间,但尚未认为成熟,想说却难以表达的另一种矛盾心理状态。这时候老师要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了解事物的本质属性,然后用更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就是“发”。孔子启发式教学虽然只有八个字,但它不仅形象地展示了孔子启发式教学的完整过程,而且深刻地揭示了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难题时,会依次出现两种矛盾的心理状态,或者说是两种不同的思维矛盾,以及这两种矛盾的正确处理方法。孔子由老师或学生自己提问,学生自己思考。当学生处于“愤怒”的心理状态时,也就是在思考过程中遇到第一个矛盾而无法解决时,老师们只是给了他们一些建议。然后让学生继续认真思考,等到学生进入“焦虑”的心理状态,也就是在思考过程中遇到第二个矛盾无法解决的时候,老师再给他们一次点拨,学生就会前途一片光明,豁然开朗。

孔子的启发式是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主动地位,让学生主动提问,主动思考,让学生主动发现,主动探索,教师只能从旁指导和推动。显然,孔子的启发式有着深厚的认知心理学基础,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此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所以孔子的话“不怒、不忧、不发”是对启发式教学的高度概括,也是最科学、最天才的概括。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孔子非常注重方式方法,在课堂上和回答问题时都遵循这些方式方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和深刻的道理。如子路、曾、、龚锡华等,孔子首先善意地启发他们谈谈自己的志向和抱负,然后对他们进行评论,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样,弟子们不仅明白了老师的意愿,也明白了对国家有礼貌,谦虚的道理。孔子不赞成他的自负和无礼,但出于爱,他只是笑笑,让学生们自己体会。

在2500年前的春秋末期,还没有心理学,人们对心理现象还没有认识的时候,孔子就能敏锐地观察到人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并对这些心理活动进行深刻的分析,然后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孔子对教育心理学的贡献不仅在中国古代教育家中独树一帜,在世界古代教育家中也是独一无二的。

四、“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宽容的教育家

孔子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在他一贯的天地人三才思想。在《易传》中,天、地、人被视为宇宙三要素。《本纪传》说:“刚柔相济,天文也。文明止步,人性也止步。观察天文,是为了观察时间的变化;看人文,把它变成世界。”当人与自然并列时,就应该和谐相处,从而形成儒家的“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观念。孔子意识到客观规律是不可抗拒的。他说,“如果你在天堂被定罪,那就没有什么可祈祷的了”。孔子的言行包含着丰富的天人合一等生态意识,他认为人们应该自觉地认识和遵守自然规律。《论语》说孔子“钓而无纲,游而不射于宿”;《孔子家传》和《五帝》记载,孔子说:“治民以顺天地之纪”,“善待鸟兽虫”,“照顾富贵之地”,“照顾春夏秋冬之世”等等,都包含着注重生态平衡,遵从自然规律的意义。

孔子在继承春秋以前“和”“同”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和而不同”的命题。所谓“和而不同”,是指对一个事物是否必要的否定,该肯定的肯定,该否定的否定。“和而不同”是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被西方学者汤因比称为中华文明的精髓。“和而不同”也被孔子表述为“和而不流”(中庸),可以用来处理各种矛盾关系。它不仅主张协调社会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主张协调不同国家、民族和文化之间的关系。

“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的思想体现了一种伟大的包容和宽容精神,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更需要这种精神。多样性是文化全球化的基本特征。在文化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任何民族都不能再忽视其他文化形式的存在。任何一个民族都不可能脱离“他者”的文化语境来看待和反思自己的文化精神。了解和理解其他文化。其实是对自己文化知识和理解的一种深化。因此,在多元文化的现实中,教育必须体现宽容精神。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宽容是一种罕见的美德。宽容意味着尊重、接受和欣赏多样性。这种多样性包括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人类表达方式或形式的多样性。宽容就是承认和尊重这种多样性和差异性。宽容是差异之间的和谐。也就是孔子说的“和而不同”。有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的做人方式,所以我们需要宽容。宽容是让和平成为可能的美德,也是让不同性格的人和谐相处的唯一途径。宽容是尊重、接受和欣赏由知识、开放、交流、思想自由、良心和信仰培养的多样性和多元化。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文化全球化也随之而来。多元文化需要包容,世界和平繁荣需要包容。

5.“如果你走得太远,不要害怕改变”——一个勇于面对缺点的反思者

子曰:“过犹不及,不惧变也。”也就是说,如果你犯了错误,不要害怕改正。这是孔子认为君子应该具备的品质之一。改错是对待错误和失误的正确态度。可以说,这一思想闪耀着真理的光辉,体现了孔子思想中完美的品德。

犯错是人之常情。一个人应该敢于正视自己的缺点,改正自己的错误。人们很容易发现自己的错误,但很少知道并改正错误。一旦发现过错,勇于改正,才是真学问,才是真道德。

完美并不真的存在,我们能做的只是接近完美。老师是带着缺陷存在的,学生是带着缺陷存在的,教育必然是一门充满缺陷的艺术。关键是我们以什么样的心态面对缺陷。

正视缺点需要勇气和智慧——学会用反思作为一把刀,切入自己的缺点,分析教育的缺点,分析学生的缺点。你可能还不成熟,反思可以让你逐渐成熟;你可能还很肤浅,反思可以让你逐渐深入。只有重视反思,教师的精神生活才能得以实现。

要学会在观察中反思,把微小的瑕疵变成宝贵的教育资源。学会反思读书,让书成为你心灵成长的支点;我们要在科研中学会反思,让教学和科研成为生成教育智慧的交汇点。

正视不足,学会反思,也意味着正确面对各种评价,尤其是批判性评价,根据反思重新制定发展目标,从而在不断的反思中促进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并将其转化为促进学生和学校发展的创造力。

正视缺点会让你更真实,学会反思会让你更完美。

六、“百学不厌”——终身学习者

终身教育的概念兴起于20世纪下半叶,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倡导,迅速成为世界教育发展和改革的一种趋势。教育应该是每个人的医生的事情。终身教育的理念使教育超越了学校的围墙,超越了人们原有的受教育年限,延伸到人类生命的所有时空。

响应终身教育就是每个人都应该成为终身学习者。在学习型社会中,幼儿教师的生存也是“一个无止境的完善和学习的过程”,教师的教育时空观念将被打破和重新确立,并融入到终身教育的完整体系中,因此教师应该成为终身学习的典范。幼师不同于其他社会成员,她还承担着开拓新生代,使其成为终身学习者的责任。对于尚在襁褓中的幼儿,教师应坚持开放式终身教育的教育理念,将学前教育纳入终身教育体系,构建一个不断进化、开放的知识体系——“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相处、学会生存”,让幼儿成为终身学习者。

在浩瀚的孔子文化中,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理念可以在孔子的教学思想中找到。

子曰:“以为读书人也是读书人,这是不够的。”。意思是说,作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知识分子,当他有无穷无尽的责任和事业时,就应该去为社会服务。否则,做一个学者是可耻的,他不配做一个知识分子的孔子。所以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

孔子提出了“终身学习”的思想,并付诸实践。他在自己的声明中说:“我立志学十之五,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听,七十而行,不逾矩。”(《论语》)在孔子看来,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没有年龄限制。这种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不仅成为千百年来激励中国知识分子“活到老学到老”的光辉典范,而且进一步发展成为信息时代最有价值、最流行、最具创造性的教育思想——终身教育思想。虽然孔子并没有提出终身教育的科学概念,2500年前孔子所理解的终身学习的内涵也不可能像现在的终身教育那样全面、丰富、深刻,但他的言论和他的终身实践应该说已经初步体现了这一思想。因此,我们认为孔子应该是世界上最早体现终身教育思想的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