跌打损伤药物的使用需要注意什么?
1,跌打损伤药物怎么用
当发生急性软组织扭挫伤时,如肌肉拉伤、韧带拉伤,可选用活血化瘀、消炎止痛的药物。比如红花油可以涂在患处,按摩到局部发热。同时可口服三七片等药物,活血止痛。
另外,有小关节挫伤、扭伤时,可选用止痛消肿的药物,患处涂抹扶他林乳膏、芬必得乳膏,同时服用大爹丸。云南白药可用于外伤出血,同时口服三七片或云南白药。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大部分跌打损伤的药物都是活血化瘀的药物,所以孕妇禁用。
2.跌打损伤的药怎么做?
酒(跌打损伤)接骨
[配方]羊巧(炒黄)、大黄、当归、白芍各9g,牡丹皮6g,生地15g,土鳖虫(捣碎汁)10,土鳖虫(捣碎汁)30,红花9g,铜粉(下)3g,米酒300ml。
【方法】将前九味捣碎,加黄酒同煎,再加自然铜服用。
【功能】强筋接骨。
主治:跌打损伤,手脚骨折。
【用法】口服。手术接合后,服用1次。
[附注]引自“Tanya内部汇编”
三七大爹酒
[配方]三七、血竭、啤酒花各65438±020克,大黄、桃仁、泽兰、红花、当归尾、乳香、没药、秦艽、续断、杜仲、骨碎补、土鳖虫、苏木、无名异、自然铜。马胗(炒黄去毛)每个150g,七叶一花90g,三华酒(白酒)15kg。
[方法]切片20片,放入容器中,加入三华酒,密封,浸泡两个月以上,过滤去渣。
【功能】内服。每次服用15 ~ 30ml,每日服用1-2次。外用。如果疼,每天擦患处2-3次。裂伤伤员应用消毒纱布或棉垫浸湿包扎,每日换药1次。
【附言】引自博宁经验集锦。孕妇不宜口服。
创伤酒
配方]柴胡、当归、川芎各65438±02g,续断、马钱子(制)、骨碎补(去毛)、黄芩、桃仁、五灵脂、赤芍、苏木各6g,红花、三棱各4g,乳香(醋制)3g,65度白酒65438±0000ml。
【方法】将前14香精研磨成粗粉,混合均匀,装入布袋,放入罐中,加入白酒,密封。浸泡30天,压滤去渣,静置沉淀,取上清液装瓶备用。
【功能】舒筋活血,消肿止痛。主治:跌打损伤、瘀血肿痛、筋骨不适。
【用法】口服。每次服用30-60毫升,每日两次。也可以外用,擦在患处。
【P.S】引自《中药制剂汇编》。
跌打损伤常用药物
片仔癀:
功能:清热解毒,凉血化瘀,消肿止痛。用于痈、疖、无名肿毒、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口服0.6g,8岁以下儿童0.1.5g ~ 0.3g,每日2 ~ 3次;外用时,用凉开水或醋研末敷于患处(溃疡患者,可敷于患处周围),每日数次,经常保持湿润。还是遵医嘱。
中华大爹丸:
功能:消肿止痛,舒筋活络,止血生肌,活血祛风。可用于跌打损伤、腰膝酸软、瘀血阻滞、肿痛、外伤出血。现在临床上用于软组织损伤、扭伤、脱位、骨折、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骨折挫伤粉:
功能:舒筋活络、接骨止痛、消肿散瘀。用于跌打损伤、瘀血肿痛、腰闪、骨伤劳损。
(下跌)万华石油:
功能:止血、镇痛、解毒、消肿、生肌。用于跌打损伤、肿痛、水火烫伤、外伤出血,尤其适用于瘀血肿痛的身体各部位闭合性损伤。
活血止痛胶囊:
功能: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用于跌打损伤,瘀血肿痛。还可用于肩周炎、坐骨神经痛、冠心病心绞痛、妇女月经不调、痛经等。
田七:
功能:化瘀止血,消肿止痛。用于咯血、吐血、鼻衄、便血、外伤出血、外伤瘀血、痈痛、产后血虚、胸腹刺痛。
百宝丹:
功能:祛瘀消肿,止血止痛,散寒通络,活血解毒。可用于各种疾病,如刀枪外伤、跌打损伤、红肿热痛、痈肿、经痛、闭经、风湿关节痛、胃脘痛等。现在常用于妇科,月经不调,慢性胃炎,关节炎。
正骨水:
功能;活血化瘀、舒筋活络、消肿止痛。用于外伤扭伤,各种骨折脱位。运动前后揉搓,消除疲劳。
骨驳水:
功能:活血化瘀,止血止痛,强筋骨,利关节。用于跌打损伤、骨折脱位、瘀血肿痛、寒湿痹痛等。
打石膏:
功能:舒筋活络,祛瘀止痛。用于跌打损伤、挫伤、肿痛、类风湿性关节炎。
痛苦折磨着外面的精神:
功能:舒筋活络,消肿止痛。可用于治疗急性软组织损伤、局部充血、疼痛等。
阳性红花油:
功能:急救、止痛、消炎、止血。主治心痛、风湿骨痛、跌打损伤、扭伤、刀伤、烫伤、火伤、蚊虫叮咬。
创伤药片:
功能: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可用于跌打损伤、筋骨损伤、瘀血肿痛、腰扭伤、呼吸困难。
血竭粉胶囊:
功能: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止血、促进伤口愈合。可用于跌打损伤、内伤、血瘀、痈疮、四肢麻木、闭经、痛经、产后瘀滞等。
克糖痛搽剂:
功能: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主要用于急性痿
组织扭转和挫伤。
郑起止痛膏:
功能: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干黄水,除湿。适用于急慢性扭挫伤、外伤瘀血疼痛、肩周炎、腰椎病、颈椎病、骨折、骨质增生疼痛、风湿类风湿疼痛。
伤科七味片:
功能:祛瘀消肿,活血止痛。用于治疗跌打损伤、骨折和瘀血。现代医学用于急性软组织损伤、骨折和骨关节损伤。可用于减轻疼痛,促进手术和伤口愈合。
金申胶囊:
功能:舒筋通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可用于骨折恢复、关节炎、颈椎病、肥大性脊椎炎、肩周炎、坐骨神经痛和慢性关节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