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工匠”耿家声是如何做到最好的?

坐在笔记本电脑前,精通CAD的耿家生更像一个IT工作者。然而,从油漆工到车工,再到跨界研究环保马桶,十九大代表耿家生的立场从未改变:“我是一名工人,我自己永远是最好的。”

玩“跨界”:老车工的新责任

“我们研究的环保马桶已经到了第四代,性能比前三代更稳定。”耿家声认真地向记者介绍自己的新作。

今年54岁的耿家生是云南冶金昆明重工有限责任公司的首席技术员..对于做了30多年车工的他来说,发展环保厕所无疑是一次“跨界”。然而,作为公司转型的代表,环保厕所却成了“老车工”耿家生近两年的主要工作。

2016,昆重把生产移动式环保厕所作为企业转型的突破口,公司“第一车工”耿家生担任R&D团队的组长。“他技术好,责任心强,善于创新。这个项目交给他,我们放心。”云南冶金昆明重工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谢开龙说。

被委以重任的耿家声,此时面临着两大挑战:从机械制造到环保厕所,突然变成了门外汉;手里只有示意图,没有设计图。

“虽然压力有点大,但这是公司的重大项目,必须啃下这块‘硬骨头’。”耿家生带领团队从零开始学习,查资料,求教于人。前后用了三个多月,环保厕所终于从概念变成了实物。

到今年4月,耿家生团队研发的环保马桶已经进入规模化生产阶段。“第四代产品每天可以满足400多人的需求。”严家生自豪地说。

创新:持续改进不会被时代淘汰。

这不是耿家声第一次玩“跨界”。耿家生1982技校毕业后,原本在昆明铣床厂做油漆工。两年后,他被调到昆明重型机械厂,成为一名车工。从最基础的摇手柄学起,在厂里请教师傅,回家问同样是车工的父亲。没什么基础的耿家生,很快就成了厂里的骨干。

“一技之长,不能吃一辈子。在时代面前,很多东西不发展就会被淘汰,我们要不断挑战自己。”闫家声说。

转行做车工后,耿家生与磨刀结下了不解之缘。“车工不磨刀不行。它必须在每分钟3000转的研磨机上手工抛光。”耿家声说,他的工作就是单纯的磨刀,很难说是磨刀。30多年了,磨过多少车刀我都数不清了。

“一个月至少三五个,很多时候10到20。”这么多刀磨下来,耿家生的手上渐渐布满了厚厚的老茧。

正是在不断磨刀的基础上,耿家生对车刀的角度和材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为他不断改造车刀、提高技术提供了条件。他几乎每年都有一两次“改革”,他最满意的“螺纹加工快速返回法”也是通过不断的生产实践总结出来的。这项发明在2006年可以提高30%的生产效率,并已申报国家专利。

“技术是经验的积累,要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提升自己。”耿家生说,他拿到图纸后,会习惯性地寻找不合理的地方,不断改进。此外,他还利用休息时间学习镗床、钻床等机械加工技能,自学CAD制图,成为一名全面的机械加工能手。

谈精神:人品比做事重要。

从一个技校毕业的油漆工到加工行业的刀工,从学徒到“名匠”,耿家生用30多年的坚持和执着诠释了工匠精神。

“首先要热爱本职工作,敬业奉献。只有我们甘于孤独,在岗位上坚持工作几年几十年,才会有发明创造和技术创新。”耿家声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耿家生自2003年在全国职业技能竞赛中获得名次以来,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党员。近年来,面对企业利润下滑的现实,耿家生多次拒绝其他公司的高薪聘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