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三门峡发电专利

中国历代被称为神童的人很多,但少年成名,长大后未必有比常人更高的成就和成就。相反,这些神童却因为过早的扼杀和鼓励而早早“枯萎”。宋代的天才神童方仲永,由于缺乏教育和学习,长大后成了一个普通人。

也有长大后成名的人。今天,我们要谈论的是唐朝的才子柳岩。在唐朝极度衰弱的时候,他通过实施各种经济措施挽救了唐朝。他的理财思想和理财措施甚至影响了明清两代,是中国历史上公认的杰出理财家。柳岩有哪些杰出的成就值得后人称道?

柳岩(716 -780),本名施安。曹州南华人(今山东省荷泽市东明县),少年时被称为“神童”。9岁那年,唐玄宗在泰山闭经,柳岩致悼词。玄宗对柳岩年纪轻轻就擅长写作感到非常惊讶,于是命令宰相张硕出一个题目,在现在的法庭上讨论。柳岩像小溪一样回答它。玄宗很高兴,把它带回长安做了太子的正字,做了纠正书籍错误的官员。

762年,李煜任命通州刺史为户部侍郎、京,任花钱、转运、盐铁、铸钱使。

八年安史之乱后,唐朝的农业生产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唐朝政府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危机。更糟糕的是,受战争影响,水路运输受阻,朝廷粮食无法运到都城长安。不仅长安百姓饿死了,宫里的三餐也没了。

唐朝政府四面楚歌的时候,唐代宗把运粮的重任交给了当时任吏部尚书兼分运使的柳岩。

在考察了运粮路线之后,柳岩感到头疼。漕运过程复杂,需要组织上千艘船只将长江中下游出产的粮食运到扬州集中。然后从扬州经运河进入淮河,从淮河到和睦,再到黄河。入黄河后向西,过三门峡险后,转入渭河。水路蜿蜒3000里到达长安。现在河流不通是个大问题,解决问题的劳动力是个大困难。

战后人民伤亡惨重,人力严重不足。此外,由于战后社会秩序尚未恢复,小偷也如雨后春笋般到处出现。

恢复和睦河的水运不容易。幸运的是,柳岩是一个关心国家和人民的人。“眼看没水了,希望荷兰店先走;看到一粒不吉利,我愿意先走。”他不会因为困难而放弃救国救民,更何况神圣的生命是难以违背的。柳岩下定决心无论如何要恢复漕运。他把困难都汇报了,得到了上级的全力支持。

柳岩首先组织大量民工和士兵疏浚河道。为了保证人力到位,他废除了无偿徭役制,改为工资雇佣制。

为了降低风险,柳岩设计了分段支线运输方案,并在和睦、黄河和渭河分别设立了周转站。船到了周转站,并不翻下一条水路,而是把粮食从船上卸下来,装上另一条水路。这样就省去了每周转船的麻烦,提高了粮食运输效率。为了确保整个货运的安全,柳岩沿途派出官员和军队护送。

后来,柳岩还改进了交通工具,不惜任何代价建造了一艘耐用的船。每艘船投入65,438+0,000码(铜币每条绳子65,438+0,000码)支付材料和人工费用。为了克服水上运输的最大困难——水流湍急的过三峡关,柳岩改进了用于船纤维的材料,制成坚韧的纤维绳索,以减少跟踪者的伤亡。每艘船配备30人拉光纤,5人撑围栏,解决了船只通行的技术难题。

当第一批粮食到达北京时,唐骏受到了“大家万岁”的迎接。和睦运送的粮食和物资,不仅解决了当时唐朝首都官民的基本生活问题,而且巩固了岌岌可危的唐朝中央政权。

通过改革运输方案和改进船只,柳岩顺利完成了运粮任务,他的才能得到了唐代宗的赏识。此后,柳岩被提升为掌管财政的宰相,并通过改革盐铁、农业经贸等金融业务,进一步改善了唐朝的财政状况。

柳岩认为“户口越多,税收越广,所以他的理财以爱民为先”,所以在进行改革时坚持“养民加税之道”。柳岩的“亲民”、“爱民”思想在他改革漕运的时候就已经体现出来了。他在扬州设转运仓,分期运粮,做到“河堤运扬州,和睦运河阴,河船运卫口,渭河船运太仓”。

在实行转运制度的同时,他还用雇佣劳动的方法来增加人民的就业机会。掌管财政后,柳岩在改革盐务时,又一次“爱民为先”,制定了一系列“养民”政策,在改善人民生活的基础上使国家富裕起来。

在柳岩盐制改革之前,唐代盐业实行国家专卖制度,盐商生产的盐由政府收购,再由政府运销。安史之乱后,由于国家经济困难,许多贪官利用政府垄断盐业的专利,私自提高盐价中饱私囊。这不仅使人民生活更加悲惨,也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盐税收入。柳岩改革盐政时,针对以前的种种弊端,实行了如下新制度:

一是规定“将官盐吏煮的盐转给商人们,让他们住手”。也就是说,官营、官运、官卖换官营、商运、商销都是变的。政府统一征收盐税,商人只要缴纳盐税,就可以在指定的区域卖盐。为了保证商人的利益,柳岩还呼吁实行“罢工州县税率”,禁止地方官员和军队设立检查站重新征收盐税。这样就减少了盐商的额外负担,也降低了盐商的运盐成本,使食盐的流通更加顺畅。商人的利益得到了保护,国家的税收更有保障。

其次,规定在钱币不足的情况下,政府先提高丝价,再允许“商人收丝代盐”。这样可以维持盐的销售,防止私盐泛滥。另外,通过鼓励商人购买丝绸,政府得到了大量的丝绸,也省去了先收钱再买丝绸给士兵做军装的麻烦。

再次,为了解决偏远地区因缺盐而导致的盐价高的问题,他在偏远地区修建盐仓,在盐价高的时候“降价”。这样,不仅解决了人民的盐问题,而且政府还可以从中获得一小部分利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第四,鼓励民众加入制盐行业,通过发展盐业扩大食盐流通,争取更多的盐税收入。这样可以让更多的人从制盐的工作中受益,政府也不会通过扣除炒盐成本或者提高盐的价格来占盐的便宜。

自柳岩实行民政、官收、商运、商销的盐业新政以来,大量盐吏下岗。运输成本降低后,食盐价格下降,商人获利,百姓也受益,国家税收也大幅增加。改革前,唐政府每年的盐税收入只有60万元。改革后,这一数字连续上升十余年,至大历末年(779年)达到600多万元。此时盐税收入占当时唐政府财政收入的一半。

柳岩改革盐政,不是通过苛捐杂税,而是通过完善制度,在保证商人和民众利益的基础上获取利润。

后来他在推行“长平法”改革粮价时,也秉承“养民加税”的理财理念。为了真正“养民”,他首先在各县设立“知识朝廷宫”,搜集当地农业经济信息,任命勤政廉政爱民的有志之士为知识朝廷官。

科学院官员每月收集当地的经济信息,包括天气状况、价格、农作物等,并向中央政府报告。据此,中央政府实行“丰则贵,饥则贱”的策略,造福当地百姓。如果某地农业丰收,政府就会高价收购粮食,储存在仓库里,或者低价卖给因水旱灾害而收成不好的地区。长平法防止了人民在丰收时因粮荒而受到伤害,也防止了饥荒时粮价上涨,稳定了物价,保障了民生。

柳岩以“爱民”和“育民”为基础的理财方式,并不等于政府简单地“施舍”给人民。他指出:“国王的情人不是赐予的,而应该是培养和编织的,在荒年收集。”在给予救助时,他不会只考虑灾民的一时利益,而是从长远角度出发。他说:“善于治病的人,是不会累死的;善救灾者,不救灾。所以,你给的少了,对活着的人来说就不够了。活多了被国家利用,利用了国家又被重新收编!"

为了保证救灾支出不影响国家财政,即避免政府因救灾后支出过多而增加税收,他未雨绸缪,在灾害发生前就设立仓库平抑物价。在救灾过程中,他还实行“廉价粮、简易杂货”的救济策略,即用低价的救灾粮换取灾区的土特产,鼓励灾民投资副业生产,尽快恢复灾区经济。在的一系列改革下,唐朝政府的财政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国家变得富裕,人口也大大增加。

十几年后,全国户口从200万增加到300多万,增加的人口大部分分布在柳岩管辖的区域。如果不是柳岩的财政思想和财政措施,唐朝最终会走向灭亡,也不会延续100多年的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