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养殖新技术
⑵技术要点
(1)第一刀应在色线内,平、均匀、果断用力,深度要达到外套膜中间的结缔组织层。第二刀(也可以省略)要在外套膜的肌痕处或者尽可能在中央,做一个更宽的组织带。
(2)撕膜要从外罩膜的正面开始,这样才能充分利用出水口附近的小孔。
(3)用脱脂棉镊子,整理小块组织,擦拭粘液等。
(4)薄纸带放在玻璃板上后,两个粗糙面要平齐,宽度要均匀。要求裁片为4 mm× 5 mm,收缩后呈方形。切片要求果断、干脆、切口光滑。
⑤切片后要及时添加专用滴剂进行保养。
⑥玻璃板消毒剂、棉絮浸泡液和滴液应分天配制,并在当天保存。
⑦小块纸巾不要接触其他东西,严防污染。
⑧制作过程应一人连续完成,2分钟内完成,并及时用于接种,不宜存放过久。生产过程很重要,关系到珍珠的质量,要加强管理。
2、种植过程
(1)在过程中选择珍珠蚌,并在蚌壳上标记日期和操作者代码。
①用开壳器开嘴,加嘴附件,插上塞子→ ②擦去外套腔内的污垢, 使斧脚侧身→ ③借助开缝针提起小块→ ④用开缝针从边缘膜右下勾口→ ⑤将小块送入伤口0.5 cm深→⑤用开缝针按压伤口,取出开缝针→⑤用开缝针拉、压、挤、推整圈→
(2)技术要点
(1)种植切片的工具要适合手术蚌的规格,开口大小要适合切片的大小。
②排列:第一排6粒,第二排5(6)粒,第三排5(4)粒,呈梅花布局。行列间距适中,整体造型完美。第一次养殖贻贝的最佳数量为32个。
③“推、拉、压、挤”严格四舍五入。
(4)边缘、压条就位。小片的来源位置和移植物的位置应尽可能一致。
⑤开口塞不要太大,尽量使用口附着。
⑥严格选择操作蚌,按要求选择生产蚌和珍珠蚌暂养。
⑦及时清洗消毒针头海绵。
⑧要求每个贻贝移植手术时间为5分钟。
3.外科手术系统消毒技术(专利)
(1)流程见操作系统消毒流程图。
环境消毒(消毒剂ⅰ)↘滴剂。
↓
环境消毒(消毒剂ⅱ)→生产操作→小片外套膜组织→种植操作。
↓
环境消毒(消毒剂ⅲ)/养殖珍珠蚌/养殖珍珠蚌
↓
药物浸泡(消毒剂ⅳ)
⑵技术要点
①手术室及器械的消毒:手术室、手术台、盒、桶、用具、毛巾应在每天工作前后用含氯消毒剂I清洗或浸泡。
②玻璃板的消毒:首先用清水将生产用玻璃板上的污垢和杂物清洗干净,然后用含抗生素的消毒剂ⅱ浸泡。每次生产前,生产操作人员都要从中取出玻璃板。
(3)使用消毒药棉:用抗生素等药物配制等渗消毒液(III)浸泡药棉(小棉球)。制片操作时,只用一个制片蛤用镊子夹药,绝不会重复。用药棉辅助生产的方法比用海绵好,减少了海绵粗糙表面与组织之间的摩擦和损伤,避免了相互感染。同时,药棉消毒的方法也最适合支持“撕膜法”的应用,可以完全避免组织片与手、桌面、毛巾等物接触,达到更高的防疫要求。
④滴液:从90年代中期开始,作为一种具有等渗、抗感染、促进伤口愈合的多功能复方滴剂药物“滴片宝”被广泛应用,效果非常明显。
⑤珍珠蚌药浴:刚种下的珍珠蚌要及时放入纯中药的消毒液IV中浸泡20分钟以上,使药物通过外腔与伤口充分接触。
生产后丢弃的贻贝应及时运走处理。
4.运营环节管理
采用脱脂棉杀菌新技术和撕膜方法。工人分三组,一人做膜两人种膜。平均每三组需要三名辅助工(包括两名洗贻贝的女工)。大规模生产的外科手术需要有人专门负责消毒、协调和检查管理。
三人小组模式可以明确职责,有利于考核;生产和种植的分工有利于操作技术的专业化和完善。但“一个人独立拍片,种片”或“两个人拍片,三个人种片”的组合并不合适。
三、珍珠蚌的养殖技术
由于对珍珠品质要求的不断提高,珍珠蚌的养殖周期需要长达4-5年,生产管理与一般水产养殖项目有显著区别。
1,水域选择
要选择常年供水,无污染,取水排水方便,水质肥沃,表面有水生高等植物,泥沙淤泥少,水文2米左右的水域。如果有自来水,面积可以从不到1公顷到十几公顷不等。如果常年没有流水,人工水面一般在3-5公顷。从水的类型来说,如果水位波动不大,山塘和小型水库也可以作为珍珠养殖场。珍珠蚌也可以在水质、肥料都出问题的湖泊、海湾、大中型水库的支流养殖。总之,内陆水体只要有丰富的食物生物,有一定的流动或气流运动,就可以作为养蚌养珠的场所。
水中钙的含量应在每毫升水中含50毫克碳酸钙以上,水的pH值应为中性和微碱性(pH 6.8-8.5)。
珍珠蚌养殖场年平均水温为17-20℃,地表水日最高水温不超过38℃,最低不低于2℃,最适水温为23-30℃。珍珠养殖水域一般应选择阳光充足、通风的地方,有利于热传导,水温恒定。
2、悬挂方式
在浮游生物含量高的水层养殖珍珠蚌的目的是让它们有足够的饵料和溶解氧。所以固定吊装的措施一直在改进,但浮子和绳索是最基本的。变化最大的是放置珍珠蚌的设备。目前最常用的是网袋和网夹。
放养前一定要选择水域两岸相对较近的岸边,用竹子或树桩做固定支撑或直接堆在两岸。然后沿水面每隔1-2米拉一根绳子,每隔一段距离在每根聚乙烯绳子上系上浮子。浮子的目的是使养殖的珍珠蚌能平衡悬浮在水层中,可以用塑料浮球和有一定浮力的空塑料瓶作为浮子。
网袋和夹子通常由聚乙烯制成。圆形网袋内支撑有竹条制成的弹性圈,以保证网袋的固定形状。养殖的珍珠蚌可以放在网袋里,每袋只能放1-2。我们在育肥作业中临时养蚌时也采用这种网袋法,每袋放养5只幼蚌。所以最好将两只珍珠蚌放在竹网兜里,出水孔朝外,腹边朝下。
网夹较长,网眼较大,水流顺畅,但蚌壳容易被网线钩住,造成凹陷,甚至损伤外套膜。每个网夹里要放3-4个珍珠蚌。
除了冬天和炎热的夏天,大部分时间都是挂在0.4米以内的捕捉水中。
3.手术后恢复
操作时,如果能按要求进行系统消毒,并严格使用滴丸剂,一般来说,来到幼贝育苗池的操作性蚌,接种后吊回原池,都能正常恢复并快速生长。手术后需要转移到池塘进行吊养(即从幼蚌养殖池转移到珍珠养殖池)。池塘需要清洗消毒,然后提前施足肥料(猪粪250-500斤/亩),改善水质(浅棕色或黄绿色)。
手术蚌吊出后一周内不宜施肥。如果水色达不到要求,可以喂豆浆,一般每天1斤大豆/亩,磨3-5天后泼2-3次。一周后,建议使用专用复合肥。如果使用有机肥,可根据水色变化进行追肥,但有机肥必须充分发酵、腐熟,使用前要掺入石灰消毒。每次用量为150kg/亩(猪粪),3个月内尽量不要使用鸡鸭粪。
4.浮游生物的合理施肥和调节
氮、磷、钾、钙等。是水体中养蚌的基本营养。此外,还有许多矿物质元素和微量元素在贻贝和珍珠的生产水中也非常重要。这和一般的养殖水域有些不同。
可以向水体施用有机肥或化肥。在各种有机肥中,禽肥的肥效较好,但也容易过量,未发酵的禽肥容易引起贻贝病。农家肥一般没有规模化养殖场的猪和牛粪好,主要看牲畜是否喂全价饲料。有机肥一定要发酵分解,用的时候最好和石灰混在一起。
作为追肥,有机肥的用量要根据养蚌水体的具体水色、透明度、季节、气象条件,少量多次使用。不能每次都固定剂量,机械的抄书,或者别人介绍。用量根据有机肥的种类决定,干的和湿的。一般一次追肥150-250kg/亩,视水色而定。5-10月生长期,每半个月一次,11月至次年4月后间隔时间可以更长。
化肥的使用要掌握好氮、磷、钾的比例,最好使用复合肥或与有机肥配合使用。否则会有太多的蓝绿藻。
施肥的作用是培养水中的浮游生物(藻类和浮游动物),浮游植物(藻类)和有机碎屑是珍珠蚌的饵料。在珍珠蚌的整个繁殖期,每年高温季节要使用专用复合肥。
不同藻类对珍珠蚌的营养和消化率不同。生产中需要通过施肥、冲洗、微量元素、石灰、生物制剂等方法调节水质,使藻类的结构比例尽可能有利于珍珠蚌的生长和珍珠养殖。最适合养殖珍珠蚌的藻类是硅藻、金藻、黄单胞菌和裸藻门的一些单细胞物种。从水色来看,一般应该是黄褐色、黄绿色。深绿色和暗绿色的水一般以蓝绿藻为主,会进一步发展成“水华”,可以用清泰净等药物控制。如果浮游动物太多,可以用农药杀死。
珍珠蚌养殖水体中保持一定数量的鲢、鳙鱼(每亩200尾)和适量的草、鲫、鳙鱼,对防止蓝藻、绿藻超标有一定作用。
5、石灰的应用及水质控制
生石灰常用于河蚌养殖水中,是调节水质的重要措施。一般淡水体每次要10斤/亩左右。生长期为半月一次,春秋后每月一次。
在珍珠蚌养殖过程中,根据水域的不同特点,适当使用宏量元素、微量元素和微生物制剂,可以促进珍珠的生长。随着对育珠蚌生理和珍珠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水环境人工调控措施的技术进步,利用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调控水质越来越受欢迎。
四、贻贝病害防治技术
(一)贻贝疾病的成因
1,外部环境因素
如果水温过高或温差变化剧烈,珍珠蚌的新陈代谢就会失衡。贻贝发病最多的季节,是昼夜温差最大的季节。
pH值过低或过高,珍珠蚌都无法适应。在低溶解氧状态下,水中的有机物不能被完全氧化分解,结果有机酸积累增加,导致水的pH值下降,理化指标恶化。
一旦外来毒物进入水体,对贻贝的危害更大。
2.不科学的管理
生产中最常见的是有机肥过量或施肥不当导致贻贝发病的现象。
鱼类的过度放养容易导致水体缺氧,长期下去会间接影响贻贝的健康,进而导致贻贝疾病。一旦生产中出现少量死蚌,如不及时清除,可能会迅速扩散,增加死亡率。
幼贝如果养殖不科学或者体质弱,做手术也是相当常见的。
贻贝的损伤是由于长途运输或运输条件不好,或临时堆积、长时间不出水等操作不当造成的。
3.病原体入侵
病毒、细菌、真菌、原生动物和其他寄生虫会引起珍珠蚌的疾病。寄生虫和细菌是生产中最严重的危害。
蚌体自身因素
多代近亲繁殖,不育种等。,都是抗病能力差,容易感染病原体的根本原因。
(2)贻贝疾病的流行规律
1,几乎一年四季都能发现各种贻贝病害,尤其是红腐脚等病害,可见于65438+2月至次年3月的低温季节,但贻贝病害的高峰期在4-6月和9-65438+10月。贻贝疾病的高峰期也是寄生虫最活跃的时期,因此贻贝疾病与寄生虫密切相关。
2.从手术到采珠的整个期间,有几个明显的高发区:术后1-2个月,术后8-13个月,术后19-22个月。外套膜的溃疡和穿孔多在第一节,第二节是各种疾病的高发期,第三节除其他疾病外,典型的外套膜触手溃疡。
3.一般高温季节手术和手术贻贝健康状况较差,尤其是手术中消毒不严格的贻贝,死亡率在50%-60%。80%以上的死亡率是在一些养殖条件差的水域。一般来说,贻贝病以“亚急性”或“慢性”型为特征,符合一般条件致病菌的特征。
4.水环境也与贻贝疾病的发生有关。水位太浅、温差太大、水流太大或积水、浊度高、pH值低、氨氮含量高、溶解氧低,都容易引起贻贝疾病。
5.过量施肥,尤其是家禽肥料,与发病关系密切。
(3)贻贝疾病的检查和临床诊断
首先要注意壳长、壳高、两壳间贻贝厚度、年生长线密度、腹缘软边数量等。,并观察蚌壳外附着生物群落的组成特征,以判断珍珠蚌的生长、健康水平和水环境特征。
1.患病贻贝样品的收集和检验
⑴采集方法一般情况下,病蚌有以下表现:病蚌表现为水面较弱甚至不喷水。双壳略开,离水后壳慢而弱,反应慢。腹部边缘滴粘液。
体质差或患病贻贝的两壳之间距离较窄,贻贝壳的软边不明显。你也可以收集重病和垂死的珍珠蚌。
⑵对采集送检的病蚌样品应及时送检。如果不能及时送检,应暂时放在清水中,但时间不宜过长(尤其是高温季节),不同养殖池塘送检的样品也不宜放在一起。
最好在途中打开容器进行检查,不要放在密封的塑料袋中,避免过度干燥和高温。
2.病原微生物的显微镜检查
(1)寄生虫观察与外界水体密切接触的鳃、唇等器官,以及被毛腔内的粘液,用100-400倍的显微镜直接检查。49%的细菌性贻贝疾病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寄生虫的影响。
⑵细菌接触涂片观察按无菌操作对肝脏、鳃、肠(胃)、粘液及溃烂病变进行接触涂片处理,革兰氏染色,然后油镜观察。
镜检寄生虫和细菌的密度可用+、++、++表示,操作时应防止器官间污染,以免影响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