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龙茶发明专利

以前有一种说法,隔夜茶不能喝,容易得癌症,因为它含有仲胺,仲胺可以转化为致癌物亚硝胺。

其实这种说法是没有科学依据的,因为仲胺广泛存在于很多食物中,尤其是腌制品中。以面包为例,一般含有2mg/kg的仲胺。比如以面包为主食,每天从面包中摄入的仲胺为1-1.5 mg。

当人们喝茶时,他们从茶中获得的唯一仲胺是面包?0,可以忽略不计。而且仲胺本身不是致癌物,硝酸盐必须存在才能形成亚硝胺,达到一定数量级才会致癌。喝茶可以从茶叶中获得更多的茶多酚和维生素C,能有效阻止人体内亚硝胺的合成,是亚硝胺的天然抑制剂。所以喝茶或者隔夜茶都不会致癌。

但从营养和卫生的角度来说,茶汤暴露在空气中,时间长了容易滋生腐败微生物,使茶汤酸败。

另外,茶汤放久了,茶多酚、维生素C等营养成分容易氧化还原。所以,虽然隔夜茶无害,但一般还是随泡随喝比较好。

隔夜茶含有丰富的酒精和氟化物,可以防止毛细血管出血。如果你患有口腔出血,皮肤出血,溃疡和脓肿,你可以用它来治疗。如果问题出在口鼻,可以用隔夜茶洗手,漱口或者喝下去。

有皮肤病的人可以洗,眼睛有红丝或者不明原因的眼泪可以用隔夜茶洗,效果很好。早上刷牙后或吃饭前漱几口隔夜茶,不仅能让口腔清新爽口,还能强健牙齿。一些治疗鼻炎的中药也是用隔夜茶做的。

茶叶的好坏主要从色、香、味、形四个方面来鉴别,但对于普通饮茶者来说,在购买茶叶时,只能看干茶的形状和颜色,闻干茶的香味,这就增加了判断茶叶好坏的难度。下面从嫩度、串度、色泽、碎度、纯度五个方面粗略介绍一下鉴别干茶的方法。

1,嫩度:嫩度是决定品质的基本因素。所谓“外表干,屁股湿”,就是温柔的意思。一般嫩度好的茶容易符合这类茶的外观要求(如龙井中的“淡、平、扁、直”)。此外,还可以从有无茶苗来鉴别。好的前苗和白毛秀,说明好嫩,做工好。如果原料嫩度差,再好的做工也不会出现尖苗和茶条上的白毛。但嫩度不能只看细毛的多少来判断,因为各种茶的具体要求不一样。例如,优质的狮子峰龙井是无绒毛的。而且fuzz很容易造假,大量手工操作。芽叶的嫩度是通过绒毛来判断的,只适用于毛峰、毛尖、银针等“绒毛”茶。这里需要提到的是,最嫩的鲜叶也要露出一芽一叶,不宜片面摘芽。因为芽核是不完善的部分,所以它的含量不全面,尤其是叶绿素含量很低。所以茶不应该为了追求嫩而只做芽心。

2.条索:条索是各种茶具的一定形状规格,如炒青条、圆珠茶、扁龙井茶、颗粒红碎茶等。一般长条状茶有弹性、直、壮、细、圆、平、轻、重;圆茶取决于颗粒的弹性、均匀性、重量和空灵度;扁茶看是否顺滑,是否符合规格。一般来说,绳紧、身重、圆(扁茶除外)、直,说明原料嫩、做工好、品质优;如果外观松散、扁平(扁茶除外)、破碎、有烟味和焦味,说明原料陈旧、做工差、质量差。

以杭州绿茶的标准为例: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五级、六级、细粒、紧粒、细粒、尚紧粒、稍松粒。可见,紧、实、尖的苗是最好的。

3.色泽:茶叶的色泽与原料的嫩度和加工工艺密切相关。

各种茶都有一定的色泽要求,如红茶、绿茶、乌龙茶、黑茶等。但是,无论什么茶,好茶都要求色泽一致,光泽明亮,油润鲜爽。如果颜色不一样,深浅不一,暗沉,说明原料老嫩,做工差,质量差。茶叶的颜色与茶树的产地和季节也有很大的关系。如高山绿茶,色泽翠绿微黄,清新明亮;低山茶花或扁茶是深绿色和有光泽的。在制茶的过程中,由于工艺不当,颜色往往会变质。

在购买茶叶时,要根据购买的具体茶叶来判断。比如龙井,最好的石峰龙井,在明朝以前有天然的糙米色,呈淡黄色的茶叶。这是石峰龙井的一大特色,在颜色上明显区别于其他龙井。因为石峰龙井的售价极高,茶农会创造这种颜色来冒充石峰龙井。方法是把茶叶炒的稍微多一点,让叶子变黄。真假的区别在于,真正的狮子峰匀称,光洁,淡黄淡绿,茶香中带着淡淡的清香;假狮峰角疏松空,毛糙色黄,茶香如炒黄豆。不经过多次比较,真的不好判断。但是一旦冲泡,区别就非常明显了。炒过头的假狮子峰,没有龙井应有的浓郁嫩香。

4.整碎:整碎是指茶叶的形状和破碎程度,以平整为最好,破碎次之。比较标准的茶叶品评是把茶叶放在一个盘子里(一般是木制的),使茶叶在旋转力的作用下,根据其形状、大小、重量、粗细、粉碎程度,依次分层。其中,厚的在顶层,紧的集中在中层,碎的沉积在底层。各种茶,中档茶最好。上层一般是厚老叶,味淡,水色淡;下层碎茶多,冲泡后往往味道太浓,汤色较深。

5.清洁度:主要看茶叶是否掺有油茶籽。、茶梗、茶粉和茶籽,以及制作过程中混入的竹片、木屑、石灰、沙子等夹杂物的量。

纯度好的茶不含任何夹杂物。此外,还可以通过茶叶的干香味来鉴别。无论什么茶,都不能有异味。每一种茶都有特定的香气,干香气和湿香气也不同,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绿气、焦烟、熟闷味不可取。以上只是一般的鉴别方法,最容易鉴别茶叶品质的是茶叶汤冲泡后的滋味、香气和色泽。所以如果允许的话,试着泡茶试试。如果你对某一种茶有特别的偏好,你最好查一些关于这种茶的资料,准确了解它的色、香、形的特点,比较一下你每次买的茶。次数越多,越容易抓住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