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企业与非循环经济企业成本对比数据
“邯钢的市场推低了成本,大大降低了材料消耗成本。很快,降低成本成为当时国家钢铁工业的中心任务。”济钢执行董事、总经理马在接受采访时回忆,通过学习经验,分析钢铁行业的成本构成,济钢进一步发现,正常的物资消耗只占可变成本的一小部分,对于钢铁行业来说,能源消耗才是大头。“降成本的主要空间在于节能降耗。一方面,钢铁企业的生产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消耗大量能源的过程;另一方面,钢铁企业的环境污染主要来源于高能耗和高物耗。”换句话说,节能降耗不仅可以增加效益,还可以从源头上消除污染。1987开始专注于节能降耗的济南钢铁股份有限公司,10多年探索出行业领先的经验。
浪费,错位的资源
70年代炼钢后的废钢渣基本都堆在济钢在宝山附近买的一块空地上,比宝山还大。渣山不仅占用土地资源,雨季还会污染水资源,并通过下渗进一步影响土壤质量。但这是当时全国大大小小钢厂普遍采用的做法——买地造山。后来某钢铁厂总经理因为渣山治理成为当时的全国劳模,做法无非就是把堆起来的渣山整平,不回收钢渣。济钢通过技术创新,发明了国家专利技术——钢渣水淬技术,将钢渣回收作为烧结工艺的原料,变废为宝。马是该专利技术的持有人之一。
“经过分析,我们发现废弃的钢渣中含有3%-5%的金属颗粒和13%-19%的氧化铁,这些都是可利用的矿石原料。”说话间,马拿出了自己的计算器:“按氧化铁计算,回收4吨钢渣可节约矿石1吨,1吨铁矿石800元,也就是说回收1吨钢渣可降低成本200元。”而且钢渣中还含有游离氧化钙等非常有益的成分,一吨钢渣回收后可节约1/3吨石灰。这不仅给济钢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还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
“所以,我们总经理李长顺说,钢厂没有浪费,浪费是一种错位的资源。”说起济钢的循环经济,马如数家珍。在20世纪80年代,钢铁厂的气体排放是司空见惯的。“我们想,买重油加热钢坯形成气体排放,多浪费能源啊。一吨重油多少钱?1000元!难道就不能买重油用气吗?”于是,1987年,济钢开始尝试闭路集中供气,一举成功,实现了以煤代油的突破。不仅回收的用于加热钢坯的煤气逐渐变为用于全部加热的煤气,而且根据焦炉、马弗炉、转炉等不同条件逐步升级,现在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知识产权。
技术创新无止境。“燃气资源还有潜力可挖,所以我们采用了新技术,使用了蓄热式加热炉,比平时节约了30%的燃气。”不仅如此,马说,济钢还率先在中国建设燃气-蒸汽联合发电机组。2003年3月开工建设,次年7月投产,总装机容量2×68MW。济钢自用电率25%,综合效率近50%,年发电量9.9亿千瓦时,比常规燃煤发电机组吨钢可比能耗降低50公斤标准煤,效率提高50%。正是这个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项目,成为了济钢一直在积极探索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样板工程。
据了解,济钢电厂正在研究两套新型发电设备。到2006年,年发电量至少达到40亿千瓦时,相当于济南供电局总发电量的1/5。既能实现用电自给,又能对外输电。预计济钢仅一次发电就可节约约6543.8+0.5亿人民币。燃气-蒸汽联合发电项目不仅给济钢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由于济钢的电厂燃烧碳氢化合物,释放出大量的水和少量的二氧化碳,大大减轻了环境污染的压力。
在创新中循环,在循环中高效。
资源有限,创意无限;无限创意,无限资源。在不断创新、不断循环的过程中,济钢实现了高效发展。马总结了济钢10多年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路。济钢不仅借鉴了邯钢的“市场逆向成本”,还计算出通过创新和技术进步挖掘自身潜力,济钢10年节能降耗60多亿元。
20世纪90年代中期,济钢以降低成本为主要目标,实施了以炼铁熟料、炼钢精炼、连铸、轧钢全一烧结和提高高炉喷煤量为主要内容的工艺节能优化,即“四个全一喷吹”。在这个过程中,济钢的产品成本不断降低,每年增加支出减少利润的巨大因素被消化,实现了年度盈利。钢铁企业用水95%以上用于工艺冷却和环保除尘。据马回忆,他刚大学毕业进入济钢时,济钢的生产用水主要取自地下水,吨钢用水量为52立方米,但现在已降到3.7立方米以下。用水量怎么下降了几十倍?记者在济钢集团生产现场了解到,在完成第一次降温任务后,水暂时“休息”在水处理站的大水箱里,水中的一些金属悬浮颗粒会在这个地方通过一定的程序被带走,剩下的水变成“暴雨”落入沉淀池。济钢集团能源部的虫火谷告诉记者,“下雨”的过程本身可以降温,沉淀池会在水中留下杂质。在温度和水质达到要求后,一部分水将回到生产过程的源头进行反复作用,而另一部分水将有一个额外的任务——作为黑鱼和罗非鱼的饲养用水。净化后的水可返回生产流程,也可作为再生水用于园林绿化。
不仅生产用水循环利用,济钢还建成了济南第一座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7200万吨。经过处理的纯净水也加入了生产用水队伍。宝山人工瀑布是净化生活用水的“功劳”的一部分。瀑布水在完成美化环境的使命后,也回到生产过程中进行工艺冷却或除尘。这样循环使用后,只需补充少量新鲜水,吨钢新鲜水综合消耗降低77%。马告诉记者,2005年济钢集团可实现产量10万吨,比过去节约水资源费近20亿元。
“循环经济是知识经济、创新经济,必须依靠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马对说:济钢坚持推行清洁生产,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实现了成本、质量、安全、环境、效益的和谐发展,为企业赢得了发展空间,为社会减轻了环境负荷。据介绍,与1995相比,济钢吨钢新增用水量下降77%,年节水效益2.8亿元,吨钢综合能耗下降40%以上,累计节约标准煤13万吨,价值90多亿元。这使得济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了低成本的竞争优势,产品竞争力也得到显著增强。2004年,济钢高技术、高附加值品种板比例达到63%,初步实现了从普碳钢向品种钢的转变,形成了差异化竞争优势。
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济钢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与1995相比,2004年钢产量增加了3倍,各种排放总量没有增加,反而大幅度减少。其中,吨钢综合排污量从14.9立方米下降到1.7立方米,下降了89%。“我们的目标是实现生活和生产用水的零排放,不仅如此,还要实现固体废弃物的零排放。”马王维自信地说。
有限的资源,无限的创意,可以用无限的创意去争取无限的资源。济钢的成功经验引起了国家发改委的高度重视和认可。2005年4月29日,两会期间,在听取了济钢集团总经理李长顺的工作汇报后,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到济钢进行了考察。在考察过程中,马凯主任对一个老钢铁企业取得的成绩感到“非常惊讶和满意”。国家发改委高度评价济钢发展循环经济的做法,认为济钢是一面旗帜,符合中央倡导的循环经济理念。济钢可以纳入循环经济试点,未来将在政策、资金、技术、人才实力等方面给予倾斜。据了解,中国仿真技术创始人、中科院院士游景宇曾亲临济钢指导利用仿真技术提高能源综合利用率,这在全国钢铁行业中尚属首例获此殊荣。
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巴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主要是指将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性增长型经济转变为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依赖生态资源循环利用的经济。
循环经济依靠技术进步和管理,通过“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提高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实现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循环经济不仅仅是清洁生产或环境保护,更是一种理论和理念。
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学的区别在于,循环经济要最大限度地优化自然资源的配置,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传统经济学关注的是最大限度地开发自然资源,创造社会财富,实现利润最大化。事实证明,传统经济学的做法难以为继。
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循环经济的理念,此后,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不断深入。中国正在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作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
中国将立法促进循环经济。
全国人大常委会环境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冯之浚不久前表示,中国正在起草循环经济促进法。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人怀表示,中国的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物质资源的高消耗。据介绍,我国建筑能耗比发达国家高2-3倍,其中水泥能耗比世界先进水平高50%,城市扩张严重威胁有限的土地资源。高消费的发展模式,让原本就紧张的中国资源形势日益严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已成为当务之急。循环经济是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具有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特点。
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循环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循环经济发展战略课题组组长杨春平在走访西方发达国家后发现,立法推动循环经济是他的基本经验。◆记者许通讯员王峰济南报道
(编辑:厦门节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