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饱和土力学作者简介

魏长福,出生于1965,博士,研究员。2006年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2008年获得中科院“引进海外杰出人才计划”优惠支持。现就职于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岩土力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长期从事多相多孔介质理论及其应用研究,在多相多孔介质连续性理论、含天然气水合物沉积物力学性质、非饱和土力学等方面取得了多项重要研究成果。,包括:(1)揭示多相多孔介质连续性理论的拉格朗日结构,证明这类理论与Biot多孔介质理论在一般情况下的等价性,建立多相多组分多孔介质模拟模型。(2)建立了模拟毛细滞后现象的热力学基础,建立了实用的毛细循环内变量模型,提出了能够系统描述非饱和-弹塑性变形与毛细循环过程耦合作用的本构理论;(3)建立了模拟微观、细观和宏观孔隙流动跨尺度相关效应的理论模型,即多孔介质非平衡流动理论模型,提出了确定多孔介质局部结构的声波探测技术和快速确定非饱和水力参数的有效方法。

发表论文80余篇(被SCI引用70余次),授予专利8项,获得省部级自然科学奖1项(排名第三)。国际土力学学会非饱和土分会理事,中国理论与应用力学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爆破工程学会常务委员,湖北省力学学会常务委员,《岩土力学学报》编委。卢宁博士,美国科罗拉多矿业技术大学教授,讲授“非饱和土力学”、“水文学”等课程。他的研究方向是非饱和土力学、渗流-应力耦合和浅层滑坡的监测、分析和预测。他提出的吸收应力和统一有效应力原理,将非饱和土力学和传统饱和土力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是非饱和土力学领域的标志性成果。他主持的实验室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和渗透系数快速测量仪,大大缩短了非饱和细粒土吸湿参数的测量时间,促进了非饱和土力学的发展。他将非饱和土力学理论应用于浅层滑坡的监测和预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分别获得2007年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普通奖章奖和2010年J. James Croes奖章奖。William J.Likos博士是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系副教授,教授“土力学”和“土壤学”等课程。他曾是美国地质调查局的岩土工程师。他发表了许多关于非饱和土和膨胀土的论文。他是《岩土工程测试杂志》的主编,也是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和粘土矿物学会的成员。他分别于2005年和2007年获得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颁发的阿瑟·卡萨格兰德奖和普通奖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