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什么药可以预防马铃薯疮痂?
损害马陵树的块茎,块茎表面有近圆形至无定形的木栓状痂状淡褐色斑点或斑块,手摸质地粗糙。一般分为网状斑和裂斑两种症状(容易被误认为马铃薯粉痂病)。通常情况下,虽然病斑仅限于皮层,但受损薯块的品质和产量仍可降低,不耐贮藏,而且病薯外观不雅,商品等级大打折扣,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
马铃薯疮痂病概述:病原:一种放线菌微生物。
传播途径:病菌在病薯和土壤中越冬,从薯块的皮孔和伤口侵入。
易感条件:中性或微碱性砂壤土重病;夏季高温干旱地区易发生。
易感症状:该病发生于块茎,表面有褐色斑点或中央凹陷,呈结痂状,严重影响薯块外观和品质。
综合防治:
选择健康的马铃薯种子。一定要从无病区调种子,注意土豆的消毒。
实行作物轮作。与非茄科作物轮作5年以上,尽量不在易患疮痂病的地块种植马铃薯。
水的调节。天气干燥有利于放线菌感染,如果干旱时间延长,病情会更加严重。因此,保持土壤湿润,遇旱及时浇水,可以抑制病害的发生和加重。
适时收获。如果块茎在形成期已被侵染,在接近成熟时,可在马铃薯体积达到一定大小时提前采收,避免病斑进一步扩大。
马铃薯常见病害及解决方法
马铃薯早疫病症状特点:主要危害叶片和块茎,多从下部老叶开始。
叶害:开始有一些散在的褐色斑点,后来扩大,呈不规则的同心轮纹,周围有狭窄的褪色环;潮湿时,斑点表面出现黑色霉菌;严重者形成黑斑,叶片干枯脱落。对块茎的损害:暗褐色,近圆形至无定形,块茎表面出现略凹陷的病斑,边缘明显,病斑下的马铃薯果肉组织变为褐色,干腐。
预防和控制方法:
①选择早熟、抗病品种;与非茄科作物轮作2年以上;选择地势高、土壤肥沃的地方种植;增加磷钾肥施用量,促进植物生长;合理密植,保持通风;及时清理田间病枝,减少病源。②发病初期可选用以下药剂防治:代森锰锌、代森锌、苯醚甲环唑、肟菌酯?戊唑醇、嘧菌酯或吡唑醚菌酯。
马铃薯晚疫病的有害症状
危险特性:大多来自下刀片的尖端或边缘。
叶害:叶片尖端或边缘产生涝渍、绿褐色斑点,边缘有灰绿色晕圈;湿度大时,外缘出现白色霉菌,在叶背更明显;干燥时,患部变得焦黄干燥,如薄纸,易碎易裂。
块茎损伤:表面出现大块深褐色斑块,皮下薯肉呈红褐色,逐渐膨胀腐烂。叶柄损伤:形成褐色条纹;* *有白霉层时;严重者叶片下垂卷曲,全株黑腐。
预防和控制方法:
(1)选择抗病品种;选择地势高、土壤肥沃的地方种植;增加磷钾肥施用量,促进植物生长;合理密植,保持通风;及时清理田间病枝;建立无病地,或无病毒种薯,减少病源。②在发病初期,可选用以下药剂进行防治:代森锌、代森锰锌、烯酰吗啉、霜脲氰、氰霜唑、唑吡坦或氟啶胺。
马铃薯疮痂病的有害症状
危害特点:主要侵染块茎。块茎被侵染后,先在表皮上产生浅褐色的小突起,逐渐膨大,木栓化,表面粗糙,后期在病斑表面形成凸起或凹陷的痂状硬块。病变局限于表皮,不深入马铃薯内部。
预防和控制方法:
(1)选择抗病品种;与非茄科蔬菜轮作5年以上;选择地势高、土壤肥沃的地方种植;合理密植,保持通风;及时清理田间病枝;施用酸性肥料以提高土壤酸度。(2)选择无病薯块留种,将种子用40%福尔马林200倍液浸泡2小时,然后切块,否则容易发生药害。
③发病初期,可选用以下药物进行防治:氯霉素铜、农用链霉素、水霉素或噻虫胺铜。
马铃薯粉痂病的危害症状
块茎病变部分的横切面
危害特性:主要危害块茎和根系。
块茎病:初期表皮出现带有半透明晕圈的褐色小斑点,随后斑点逐渐肿胀扩大,成为大小不一的“疤斑”。随着病情的发展,“疤痕斑”的表皮破裂并卷回,皮下组织呈桔黄色,释放出大量深褐色粉末。
根部疾病:在根部的一侧生长一个豆粒大小的孤立或聚集的肿瘤。
预防和控制方法:
严格检疫,加强疫区封锁,禁止对外转移;实行轮作;加强田间管理,高畦栽培,避免淹水;增施基肥和磷钾肥,多施石灰或草木灰;选择无病害的马铃薯,必要时用嘧菌酯或甲霜灵种衣剂喷洒种子,晾干后播种。
马铃薯小叶病的有害症状
危害特征:植物的心叶长出的复叶开始变小,与下部叶明显不同。新长出的叶柄直立,小叶常变形,叶片粗糙。有三个主要症状。
花叶型:严重者叶片萎缩,整株矮化,有时叶脉透明。
坏死型:叶片、叶脉、叶柄、枝、茎上可见褐色坏死斑,病斑发展并连成坏死条纹。严重时整片叶子枯死或枯萎脱落。
卷叶型:叶片沿主脉或从边缘向内翻,变得坚硬革质,严重者每片小叶呈管状。
预防和控制方法:
(1)采用无毒种薯,淘汰病薯,促进茎尖组织脱毒;完善耕作措施,实行精耕细作、高垄栽培、适时培土、中耕除草、防淹;避免部分施用氮肥,增加施用磷钾肥;及早清除患病的植物;如果发现蚜虫,及时预防。②发病初期,可采用以下药物进行防治:宁南;胍?醋酸铜;三氯异氰尿酸;香菇多糖或盐酸吗啉胍。
枯萎病初期马铃薯枯萎,病部有菌丝,湿度大。
危害特点:发病初期,枝条萎蔫,病茎剖开,马铃薯维管束变褐色。湿度高时,病部常出现白色至粉红色的菌丝。
控制方法:①实行轮作;建立无病种子场,尽可能播种整薯;及时清理现场的病残人员;加强田间肥水管理。②必要时可选择: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三氯异氰尿酸片剂1000倍液浸泡种薯。③发病初期可采用以下药物进行防治:苯并噁二唑、苯甲酰胺、必君灵、维秀灵,或丙烯酸?霉?指甲膏,或10%氯化铜水溶液用于根部冲洗。
马铃薯青枯病:病株矮小,叶片淡绿色。横切面显示维管束变成褐色。
危害特点:发病初期,枝条萎蔫,病茎剖开,马铃薯维管束变褐色。湿度高时,病部常出现白色至粉红色的菌丝。
控制方法:①实行轮作;建立无病种子场,尽可能播种整薯;及时清理现场的病残人员;加强田间肥水管理。②必要时可选择: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三氯异氰尿酸片剂1000倍液浸泡种薯。③发病初期可采用以下药物进行防治:苯并噁二唑、苯甲酰胺、必君灵、维秀灵,或丙烯酸?霉?指甲膏,或10%氯化铜水溶液用于根部冲洗。
马铃薯软腐病的有害症状
危害特点:主要发生在生育后期和贮藏期,对薯块危害很大。
茎害:表皮最初出现水浸斑,后向内扩展蔓延,呈水样软腐病和褐腐组织;湿度大时,表面有絮状菌丝,中间有小黑球。
叶害:下部老叶先发病,出现不规则暗褐色斑点,湿度大时腐烂。茎害:髓组织腐烂,病茎上部枝叶萎蔫下垂,叶片变黄。
防治方法:①栽培期间加强管理,保持通风透光,降低田间湿度;避免水淹;及时拔除病株,用石灰消毒。(2)采收前5-7天停止浇水;储藏前在马铃薯窖中灭菌;挑选成熟无害的土豆,在阴凉处存放2-3天,准备储藏;储存期间保持通风。③在发病初期,可选用以下药剂进行防治:三氯异氰尿酸、中生霉素、农用硫酸链霉素或春雷霉素。
马铃薯干腐、块茎横切面病的有害症状
危害特征:发病初期,仅呈褐色,轻度抑郁。膨大后,患处出现许多皱纹,呈同心轮纹,有时上面还长出灰白色的绒毛状颗粒,即病原菌的子实体。
后期马铃薯块内部变成褐色,常中空,腔内布满菌丝;最后土豆肉变成灰褐色或深褐色,僵硬,干烂,轻硬。将患病的马铃薯剖开,可以看到它是中空的,腔内布满菌丝,马铃薯内部变成黑褐色或灰褐色,最终导致整个块茎僵硬或干燥腐烂,不能食用。
防治方法:及时清除病株残体;新薯入坑前清理坑底,喷洒咯菌腈并用硫磺粉熏蒸;入窖时将患病、受伤、被虫咬的块茎取出,堆放在阴凉通风处3天左右,使块茎表面的水分充分蒸发,伤口愈合后再入窖;保持地下室通风。
褐色核盘菌
危害特性:主要危害块茎。马铃薯块上密集生长白色丝状菌丝,有褐色圆形油菜样菌核,切后病薯皮下组织呈褐色。
防治方法:①在重病区实行轮作;深耕土壤,将病菌转向下层土壤,可降低发病率;在菌核形成前,将病株清除,撒石灰消毒;施用腐熟有机肥并适当追施硫酸铵和硝酸钙发病率较低;加强田间肥水管理。②发病初期,可采用以下药物进行防治:甲基硫菌灵;每隔7 ~ 10天,在茎基部施三唑酮或腐霉利等混合土1次。或甲基-氯化苦* *或喷洒1 ~ 2次,每15 ~ 20天1次。
马铃薯炭疽病,初期叶片变弱,顶部叶片反折。
危害特性:严重时可导致部分植物死亡干枯,引起根腐病。
叶部病害:发病初期叶色变淡,顶叶稍向后翻,然后全株萎蔫,变褐色,死亡。
地下根的侵染:从地面到薯块的皮层组织腐朽易剥落,侧根局部变褐,须坏死,病株易拔除。
茎感染:生有许多小灰斑,茎基部的空腔内长有许多黑色颗粒状菌核。
控制方法:①实行轮作;及时清理现场的病残人员;加强田间肥水管理,避免高温高湿。②在发病初期,可采用以下药剂进行防治:嘧菌酯、苯醚甲环唑或三氯异氰尿酸。
马铃薯病毒病:普通花叶型、黄化曲叶型
危害特点:马铃薯病毒病是马铃薯生产中最严重的病害之一。
常见花叶型:叶片沿叶脉呈深绿色、浅黄色斑驳状,叶片有一定程度的皱缩。有的品种只表现为淡花淡叶,有的品种明显矮化,全株叶斑坏死,全株自上而下死亡,块茎较小,内部有坏死斑。
黄叶型:病株叶缘向上翻,叶片黄绿色。严重时叶片卷成筒状,但不收缩,叶片厚、脆、易断。病重的植株矮小,有的死得早。
萎缩花叶病型:条纹花叶病和普通花叶病合并感染的症状是花叶病萎缩,叶片变小,顶部萎缩严重,植株明显矮小,绣球状,不开花,早死,块茎极小。
防治方法:①培育和选择脱毒健康马铃薯种子,在繁殖过程中拔除病株;及时防控蚜虫,防控病毒传播。②种薯处理:种薯35℃处理56天或36℃处理39天,可去除种薯中所含的病毒,采用变温处理,尤其是切块处理,比整薯更有效。③发病初期,可采用以下药物进行防治:盐酸吗啉胍、宁南霉素;胍?醋酸铜;三氯异氰尿酸;香菇多糖水剂或氨基寡糖素。
马铃薯黑斑病:茎基部损伤症状、块茎损伤症状
危害特点:主要危害芽、茎基部和块茎。
芽侵染:有的挖前腐烂形成芽腐,导致缺苗。
挖后侵染:初株下部叶片变黄,茎基部形成褐色凹点。病斑或茎基部常布满灰色菌丝,有时茎基部和块茎产生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块状或片状菌核,呈散在或聚集状。
轻者症状不明显,重者可形成枯萎或顶端萎蔫,或叶片卷曲成船形,心叶节间长,出现紫色色素;严重时,茎节腋芽产生紫红色或绿色的地上块茎,或地下茎产生许多无经济价值的小土豆,表面散生许多黑褐色菌核。
防治方法:①选择无病马铃薯,培育无病种苗,建立无病种子场;在病情较重的地区,特别是高海拔冷凉山地区,要特别注意适时播种,避免过早播种;一旦在田间发现病株,要及时拔除,深埋在远离种植地块的地方,并用石灰消毒。(2)种薯处理:35%福美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10分钟,或50%福美双0.4%溶液5分钟。③发病初期,可采用以下药物进行防治:苯?丙环唑;恶霉灵、虫酰肼,每亩用量14 ~ 20ml,茎叶喷水40 ~ 60l。
马铃薯银腐病
危害特点:在马铃薯生长期已感染,主要危害块茎。收获时,尤其是在潮湿的时候,块茎上会出现病斑。
病斑主要分布在茎基部的块茎上,表面有不规则的褪斑,淡至褐色,逐渐扩大,严重者萎缩。病斑覆盖了块茎表面的大部分,病斑以下的组织是健康的,对块茎的外观影响很大。
预防和控制方法:
(1)新土豆入坑前清理坑底,用硫磺粉熏蒸消毒;入窖时将患病、受伤、被虫咬的块茎取出,堆放在阴凉通风处3天左右,以降低块茎湿度,减少发病;保持地下室通风。②块茎贮藏前用45%多菌灵处理,贮藏期间用气雾剂处理。
马铃薯叶斑病:马铃薯尾孢叶斑病的危害症状
危害特点:主要危害地上部分的叶和茎,块茎不发病。原发黄色至淡褐色圆形病变,扩张后为黄褐色不规则斑点,部分叶斑不明显;* *时,叶背面出现一层致密的灰色霉菌层,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防治方法:①收获后深耕;实行作物轮作。②发病初期,选择喷洒以下药剂:50%多菌灵+万美灵可湿性粉剂1000 ~ 1500倍,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或30%碱式硫酸铜悬液400倍,每隔7 ~ 10天,1倍。
马铃薯灰霉病的有害症状
危害特征: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是一种马铃薯病害,可感染叶、茎,有时可感染块茎。患病的马铃薯表皮干瘪、黄褐色、半湿,伤口处长出一层浓密的灰色霉菌层。
防治方法:①严选种薯,最大限度减少创伤;保持地窖低温和通风。②发病初期可选用以下药剂防治:40%嘧霉胺悬浮剂600-1000倍,50%乙烯利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000倍,或8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000-2000倍。
马铃薯根腐线虫病:早期有小的暗褐色斑点,病斑蔓延引起腐烂。
危害特点:主要危害根部,使植株严重矮化,地上部分变黄,薯块表面产生暗褐色斑点或褐色溃疡斑,贮藏过程中病斑扩大后引起腐烂。
线虫造成的伤口为细菌侵染提供了条件,所以线虫重的地块会加剧土传病害如枯萎病、黄萎病的发生和传播。
控制方法:①实行轮作;严选种子,种植无线昆虫种子马铃薯;收获后立即除去病残,集中深埋或焚烧;种植前每亩施干鸡粪150 ~ 500公斤,防治效果较高。②种植前用5%噻虫嗪颗粒剂,或0.5%阿维菌素10-20倍液,或10.5%阿维菌素。沟间距和沟深分别为60厘米和65,438±0.5厘米。均匀撒药后,覆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