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与物流:自相残杀后倒霉的会是人类吗?

毫无疑问,无人机在多个场景的应用潜力,可以在航拍、救灾、应急救援、探险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就目前而言,无人机将是物流领域变革的决定性力量。亚马逊、顺丰、JD.COM等电商和物流巨头都在无人机领域下了重注。但这并不意味着无人机和物流完全“恋爱”了。在真正普及之前,两者的磨合也是一段“自相残杀”的痛苦历程。

另一个严重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未来无人机主导物流行业后,目前规模庞大的快递人群将何去何从?那时候倒霉的会是那些“没有进化出翅膀”的人吗?

相爱相杀:无人机与物流的碰撞是对与错的火花

早在2013,亚马逊宣布Prime Air项目的时候,其实就提出了用无人机取代物流环节的最后一个环节——直接用无人机送货上门。但当时由于无人机技术和美国相关法律的限制,亚马逊在无人机领域进展缓慢。幸运的是,亚马逊一直没有放弃对无人机在物流中使用的研究。时至今日,只有无人机的原型机迭代到了第七代和第八代。去年5438年6月+2月,亚马逊在英国成功完成了首次无人机送货测试,并决定在2017年扩大无人机的测试范围。

在中国,2065438+2005年6月,JD.COM开始通过其JDX创新实验室开发无人机功能。2006年6月,JD.COM在北京、四川、陕西、江苏四省进行了试点。目前,JD.COM无人机的飞行速度可达每小时100公里,包裹重量从5公斤到30公斤不等。而且最大可以携带1,000 kg的无人机还在测试中。顺丰控股也表示已于2013年开始测试无人机送包裹,至2017年2月,顺丰在无人机领域申报和获得的专利数量达到111,其中发明专利51,实用新型54,外观专利6。

再加上其他或大或小的企业专注于这一领域,无人机与物流之间的“爱情”似乎可以顺利进行。但事实上,经过几年的发展,两者的结合还是有太多的“不合拍”:无人机飞行距离有限,难以承担长途运输;容易被黑客操纵和入侵;如何抵御未知的人类攻击,自然环境的突变等。,以确保安全交付;监管法律越来越严格...无人机和物流“自相残杀”的原因太多了,碰撞出许多是非的火花。

人类会倒霉吗?仅仅因为“没有翅膀进化出来”

但是为什么无人机和物流的融合有那么多困难,那么多巨头还在坚持?刘最近爆出了的秘密。“今天,我们有超过7万名送货员在街上工作,这非常昂贵。如果能使用无人机运送包裹,成本会很低。”这种成本节约对JD.COM极其重要,甚至可能会减少JD。COM在农村地区的物流成本降低了70%,这使得JD.COM有利可图。

所以,无人机完全融入物流的那一刻,也将改变物流行业。这不仅有助于降低成本,还能让电子商务延伸到更偏远的地区。但这也带来了一个很严肃的问题——庞大的人类快递队伍去哪儿了?“没有进化出翅膀”的人类是否应该被无人机取代才符合潮流?

也许他们中的一些人还会获得与无人机和物流相关的技术工作,例如使用摄像头观察或控制无人机、送货机器人和无人值守仓库。此外,维护或修理整个物流系统也需要大量的工人。但是,这些岗位注定不可能彻底改变所有快递员的工作,必然会有人失业。如果用倒霉这个词来形容的话,丢掉一份收入还不错的工作真的很倒霉。但俗话说,不突破,或许可以在不做快递这个又累又脏的行业的情况下,再打一场精彩的人生。

回归本质:机器和人类的争论从来没有输家

其实无人机和物流的结合,本质上代表了人类社会的一种进步,但同时也会对人类的就业和生存造成一定的威胁和影响。就像当年蒸汽机出现的时候,水力和风力的替代让很多人害怕——比如马夫和追踪者等。,而且也像是AI在未来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可以取代一些简单的人类意识的工作。

这些其实都可以看作是机器和人类的斗争。短时间内肯定会有磨合的阵痛。但从长远来看,机器取代了最繁重、最机械化、最基础的工作,人类完全可以从事其他职业来生存,获得更大的提升空间。两者配合,人类社会才能继续高速发展。(新科技发现康斯坦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