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心理学研究5页

心理健康水平为个体创造力的发展,尤其是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心理条件。学生只有在认知能力稳步发展,社会性正常发展,各种心理机能和谐发展的前提下,才能发展创造力。这种高级心理能力与心理健康和创造力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心理健康为创造力的发展和发挥提供必要的认知、人格等心理条件;创造力是现代人心理健康的重要表现和基本内容,促进认知、人格、适应能力等心理素质的发展。早在半个多世纪前,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在《创造宣言》中指出:“到处都是创造的地方,每天都是创造的时间,每个人都是有创造力的人。”它深刻地表明,每个人都有创造力,而不是少数尖子生的专利。创造力是在人的心理活动中达到最高水平并发展出一定社会价值的综合能力。因此,它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现代心理神经学家认为,每个人在某种程度上都有创造力的天赋,但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能将创造力付诸实践。托兰斯的研究表明,具有合作精神和心理健康的儿童在与普通儿童处于同一智力水平时,具有更高的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因为这些具有合作精神的孩子更善于吸收其他孩子的建议。创造力的发展也必须建立在一定的心理健康水平上,即心理健康是个体创造力发展和发挥的基础。其实,我国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孟子就已经注意到了个人心理健康与创造能力的关系。文章中指出,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上天会贬他,“得其所不能”,即有所创造),首先要锤炼自己健康的心理素质(“先苦其心志,苦其筋骨,饿其体肤,惑其行”,即要有耐心,锤炼自己的心智)。孟子还提出,只要心理素质不断提高和发展,智慧就会像燃烧不尽的火焰,像喷涌不尽的泉水。心理健康的本质是个体各种机能的协调完善和各种心理机能的充分发展。创造力作为人类的一种普遍心理能力,是人类心理机能的最高表现。从某种意义上说,个体创造力的发展也必须以一定水平的心理健康为基础,即心理健康是个体创造力发展和发挥的基础。对于一个患有多动症或者精神分裂症的学生,我们很难把他培养成一个创造力很强的学生。另一方面,创造力发展水平也是衡量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现代教育的任务,也是个体完善和发展的基础。积极维护心理健康对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第一,提高教师心理素质,维护学生心理健康。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重要人物,是学生认同的典范,在日常师生交往中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而且心理健康的老师可以通过教学过程影响学生,让学生的心理也能健康发展。首先,教师本身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再次,要善于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及时为学生排忧解难,及时消除学生的心理困惑,做到防患于未然,把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让学生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有充沛的精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这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教书育人,教师的心理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因此,一名合格的教师不仅要有传授知识的能力,还要懂得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同时教师自身也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二、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1,良好的师生关系现在的学生自我意识更强。在获取知识和接受教育的天平上,他们要求教师加上尊重、理解和信任的情感砝码。同时,学生的情感世界是可塑的,内心是脆弱的,情绪容易抑郁,缺乏自省、自省、自控、自励的能力。他们从青春期的天真率真开始,转向隐蔽内向,不愿意轻易向别人敞开心扉。但是,他们内心深处隐藏着一种被尊重、被理解、被信任的渴望,他们常常处于自我矛盾之中。教师要热爱学生,师生平等相处,相互尊重,交心。2.情感教育是和谐师生关系、培养学生健康情感的重要手段。情感是调节师生人际关系的精神纽带。教育内容能否被学生接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关系的和谐。师生之间可以搭建情感桥梁,经常保持愉快、活泼、和谐、融洽的氛围,相互尊重、理解、信任、团结合作,教育内容可以在情感传递带上顺利进行。情感教育具有泛化和扩散的规律。教师首先要培养高尚的道德感、理智感和审美观,用以身作则的形象感染学生。教师要爱学生,把这种爱渗透到教书育人中去,让学生“爱其师,信其道,敬其人,敬其业”;陈鹤琴先生的话,“要先了解孩子的心理再进行教育,教育才会有好的结果。”老师平时要多和学生交流,关心学生的生活思想,做好老师好朋友,搭建情感桥梁,沟通彼此的心灵。3.给学生补充心理营养心理营养是学生生活中必须有的一种需求。鲁迅先生曾说过“教育根植于爱”。老师和家长要有强大的内心,给学生适当的爱。同时要教育学生:学生之间要团结友爱,和睦相处,互相尊重,热爱生活和学习,有自己的目标,从学习和生活中享受乐趣,有愉快的体验。如果缺乏爱和人际和谐,就会带来心理疾病;如果有青年学生缺乏这种爱,他们会感到孤独、自卑、压抑和沮丧。2.对认可的需求。要教育学生把自己既当观察者,又当被观察者,让自己发现和被发现,让自己在认知、情感、行为上的优缺点得到认可和被认可。前苏联心理学家卡普捷列夫说:“自主性之所以重要,不是因为它在生活中有用,而是因为它符合创造性的自我发展;没有自主权,就无法实现发展。”3、安全感的需要。这包括生活有保障,学习和活动正常,平时不被欺负。这些需求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如果安全经常受到威胁,就容易出现神经症等心理疾病。总之,只有给学生补充心理营养,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四、培养学生探索新事物的兴趣是人对某事物的一种特殊的认知倾向。这种兴趣促使个人积极探索新事物,并从中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杨振宁博士总结科学家的成功时说:“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可见,兴趣是创造性思维活动成功的先导。对新事物的不断探索是创造性人才的共同特点,这种兴趣是他们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心理动力之一。有利于发挥创造性人才的聪明才智,增强其创造动机,提高其观察事物的灵敏度和专注力,从而提高其创造效率。而且,探索新事物的兴趣可以帮助学生增强克服困难的决心和信心,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促使他们更快更好地完成创作活动。培养学生探索新事物的兴趣,对学生创造力的发展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家长和教育工作者要注意对比的培养。五、促进学生自我意识的协调发展。自我意识是对自我作为主体的意识,尤其是对自我关系的意识。它可以通过自我意识分析自己的能力,通过情感体验维持健康的情感生活,通过自我监督组织良好的行为。一个有创造力的学生的自我意识系统应该是协调而独立的,他不会模仿他的父母和老师。因此,家长和老师应该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独立的自我意识系统,这对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是非常必要的。6.提高学生对失败的容忍度,正确对待他人的批评和创造性活动,是人们习以为常的挑战,也难免有人不理解甚至被打击。而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弱,这就要求人们帮助学生正确对待别人的批评,帮助学生学会强化自己的创作观念和活动,不要因为别人的批评和嘲笑而压抑自己的创造力。从理论上讲,任何一个学生在出生时都有巨大的创造潜力,很多学生后来没有表现出这种创造力,这是由于外部因素导致学生的创造性自我抑制。在帮助学生加强创造力的同时,也要帮助学生学会分析别人的批评,从中找到合理的成分并吸收。帮助学生理解创造性工作一般不会一次成功,而可能会经历多次失败,从而提高学生对失败的容忍度,培养学生坚强的毅力,促进学生的创造性发展。总之,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应以心理健康为基础,心理健康是学生发挥潜能的重要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