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废旧材料开发孩子的创新潜能
那么,站在孩子的角度,从我们所从事的科研课题出发,应该如何利用身边的废旧物资呢?艺术大师罗丹曾说:“生活中处处都有美。对我们的眼睛来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确,当代艺术正朝着多元化和综合化的方向发展。将废旧材料融入美术课程,作为科研活动进行研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提高学生的辨别、分析、反思和判断能力,以及对不同来源材料的整合能力。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对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兴趣引发了需要,激发了学习动机的产生。综上所述,我认为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可以利用多样化的素材来表现各种形式的变废为宝,拓宽表现范围,让孩子以更自由的方式来表现自己丰富的童趣世界。
首先,寻找多样化的材料来激发创作兴趣。
每种材质都有不同的属性和不同的质感效果,不同的材质给孩子带来不同的感官体验和启发。在生活中,“一切都是物质”:一块碎布、一块木屑、一个食品包装袋等等都可以作为变废为宝的物质。老师需要引导孩子从自己的生活中寻找学习资料,寻找的方法有很多。1,在家里找:家里吃完剩下的没用的材料,如易拉罐、饮料瓶、牛奶罐、吸管等。家里用过就没用的材料,比如牙膏盒、月饼盒、皮鞋盒、化妆品盒等等。2.去大自然中寻找:如各种树叶、树皮、鹅卵石等。有些材料在家里随处可见,甚至成为垃圾。如果不及时处理,它们会污染环境,但方便捡起来还是有用的。所以,我让孩子在海里做动物的时候,就让他们在课前准备好做鱼和螃蟹需要的材料,比如瓶子、一次性杯子、肯德基盒子等。孩子回家后有意识有意识地关注这些资料,积极性很高。久而久之,他们开始关注身边的“美”,开始主动探索身边的“美”。收集废旧物品已经成为他们的习惯,所以在玩有趣的娃娃时,孩子们会主动从生活的角落里掉下来,寻找可以当娃娃用的材料,比如泡沫、牙签、废物箱等等。在寻找的过程中,他们不仅增长了见识,还带来了创作的灵感,培养了创作意识,对自己的创作有了极大的热情。
所以我一般会让学生观察,寻找身边的废旧物资。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我收获很大,孩子们也很感兴趣。我们教室里放了一个“百宝箱”,里面装满了他们从家里收集的各种瓶子、盒子、罐子、小日历、旧包装纸、塑料泡沫板、吸管等废旧物品,还有蛋壳、西瓜皮、开心果壳等天然材料。这些都是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可以自由选择的原材料。
第二,体验加工材料,培养创造性思维。
当孩子会主动收集身边的废旧物品时,教师要进一步引导他们认真体验物品的形状、质地、颜色,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的创作灵感往往始于体验材料。体验式学习会让学生对认知活动产生兴趣,自主参与学习活动,让科研活动变得更有趣、更有活力。
我们知道体验式学习注重学习主体的实用性。体验式学习是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充分激发学生的视觉、触觉和听觉,从而获得感性认识,完成对物体的认知。因此,当学生收集了大量的材料后,在具体的体验活动过程中,有各种方式进行体验。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给予指导:一个是视觉层面,即了解材质的视觉效果,其造型,色彩图案等等。另一个是触觉层面,也就是了解材料的触觉效果,比如重量、质感等等。对学生来说,这两方面的体验是非常重要的。学生的创作灵感是在通过视觉、触觉等感官体验和理解的基础上激发出来的。所以灵感不是大科学家、大哲学家、大作家的专利,每个人都会遇到。灵感来源于人类的实践。可见,在美术课上,经常会出现“以情带意”的现象。而感觉是创作灵感阶段的必经过程。但灵感的出现并不是创作的完成,它必须与技巧相结合,才能让灵感成为真实的东西。我们可以把创造力分为两部分,即创造的灵感和创造的实施;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把灵感和创造分别描述为前创造和二次创造,而创造力与创造的实施或二次创造是一致的,这就明确告诉我们,训练孩子的制作技能只是培养创造力的一个方面,而不是全部。我们应该全面发展儿童的创造力。除了一如既往地培养一定的制作技能,更重要的是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但是,当孩子有了创作灵感,就需要老师的进一步引导,进一步发展想象力。想象可以使我们的认识超越时空和具体条件的限制,使我们的生产表演插上理想的翅膀,创造出各种独特的艺术作品。
那么,在变废为宝的科研活动中,如何才能巧妙利用废料呢?具体操作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关键是从孩子已有的感官经验入手,通过具体环节的设计,诱发帮助孩子形成形象的思维。
1,多角度感受:“精彩撕纸拼贴”,刚开始上课的时候,我让孩子大胆随意地撕纸,然后引导孩子多次旋转纸张,多角度观察,仔细看,思考。是什么样的?孩子找到灵感,有的像人头,有的像西瓜,有的像贝壳...启发他们根据形状进行各种联想,比较他们的想法,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最后,完成绘画活动。
2.组合想象:利用废旧材料创作时,一种材料有时很难想象?但是把它们放在一起,你可能会发现很多。比如在“纸箱成家具”的活动中,把带进来的火柴盒拼接在一起,形成一张桌子。你也可以用彩纸将各种盒子组合成一张床。总之,利用废旧材料进行组合,打开学生的思路和创作欲望,扩大联想,可以创作出各种别出心裁的手工艺品。
3.随意切:拿一个一次性杯子,随意切一下,变成一个小时钟。动手不受限制,孩子的自主探究意识会更强。通过教师的引导,孩子们在体验材料的过程中充分融入自己的形象思维,给人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空灵的智慧带来极大的自由,使艺术表现丰富多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总之,一部好的艺术作品,需要作者的一系列创作活动,包括发现、构思、创造,才能使其臻于完美。当废料在视觉上被感受到并激发创作灵感时,最后的处理也是“画龙点睛”。我们应该多问问孩子他们长什么样,还有什么可以补充的。当我们看到由月饼盒、牙膏盒改造而成的一排排高楼,由易拉罐改造而成的各种汽车,由蛋壳改造而成的可爱小娃娃,由冰棍改造而成的围栏等等。,这一系列用废旧材料制作的新的视觉艺术形象,一定会很有想象力,我们心里也会很高兴,因为这是他们自己的作品。在这种学习活动中,让学生扮演中学,充分体验创作素材,体验创作的无限乐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力、审美能力和动手创造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这也充分展示了孩子们“心灵手巧”的天性。
第三,开展多元评价,激发创造潜能。
基于“发现每个孩子的天赋”的教育理念,我们更注重对孩子学习过程的评价。
1,兴趣评价:当孩子把自己收集的材料放在教室“百宝箱”里,你看着我带了什么,我看着你带了什么,充满好奇,渴望去动别人带的材料;孩子们的情绪有多高。这时候如果老师严厉的要求他们放下手中的材料,我想孩子的创作灵感肯定会被抹杀。我们需要及时评估孩子的兴趣,表扬主动带材料的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有些学生动手能力很强,我们老师也要正确评价他们的参与兴趣和积极性,让他们积极参与合作学习,自主探索,让他们玩中学。这样,课堂气氛民主轻松,孩子们玩得开心,学得开心,他们的作品也“有情”、“有意”、“有新意”。
2.经验和探究能力评价:孩子爱尝试各种新鲜事物,这是他们的天性。要利用各种有利条件为学生提供尝试的机会,以鼓励的方式评价学生的经验和探究能力,让他们大胆尝试利用各种废弃物。
3.综合能力正面评价:孩子在利用废旧材料进行创作时,各方面的知识都在获得,各方面的能力都在加强,这也有利于孩子综合素质的提高。比如在“趣味动物”课上,在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各种废旧材料制作动物工艺品或模型的同时,也让孩子进一步研究动物的外貌特征和习性,进一步了解科学知识。再比如,在寒冷的冬天,孩子们的快乐丝毫没有减少,反而因为过年了而格外热情。孩子们在节日里谈论最多的是买新衣服、新玩具、吃肯德基和麦当劳。在他们眼里,过节大人最关心的是给亲朋好友买什么礼物送什么礼物。抓住这个机会,我设计了一个环保的亲子新年活动“绿色祝福你我他”。在一系列的亲子活动中,孩子和家长* * *会知道什么是绿色礼物,有什么好处。同时,孩子会初步意识到送礼物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拥有一颗真诚关爱的心,这是给别人最好的礼物,也是最真诚的祝福。
总之,我们需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引导孩子充分利用身边的各种废旧材料,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艺术创作。这样,我们的世界将变得更加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