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洋务运动?

上世纪六九十年代,在太平天国的打击和捻军的农民起义下,清政府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再次被外国侵略者打败。面对这种情况,封建统治阶级阵营中的一些有识之士,如:中央官员中,宰相兼衙门大臣易?地方官员中有大学士、户部侍郎,两江总督曾国藩、闽浙总督左、直隶总督李鸿章、湖广总督张之洞等。,觉得外国“强大”了,意识到无论如何挽救民族危亡,维护自己的统治,都不能再固守旧的“祖宗之法”。唯一的办法是向西方学习,引进先进的东西。他们还继承了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形成了以挽救清朝封建统治、抵御侵略、自强不息为目的,以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为主要内容,以“学中为体、用西学”为宗旨的西学思潮。史称“洋务运动”,旧称“同光新政”(指同治、光绪)

洋务运动之初,在“自强不息”的口号下,建设现代军事工业,培养新式海军。咸丰十一年(1861)末,曾国藩在安庆设立“内军械所”,“制造洋枪洋炮,是洋务派兴办军事工业的起点。同治三年(1864),安庆内军械所随军迁至南京。安庆军械所虽然以手工业为主,但却是当时清军的主要武器供应中心。

同治四年(1865)六月,曾国藩和李鸿章在安庆军械所和上海、苏州洋炮局的物力、人力、技术经验的基础上,在上海虹口买下了一家美国人创办的七级铁厂,并把容闳从美国买来的“制作器皿的工具”纳入其中,正式成立了“江南制造局”,以下简称“江南制造局”。七机厂原厂主科尔为该局技术总监,其一切事宜最初由上海海关路巡视员日昌策划,后委派湖北辅路申宝景监管。初期资金20万左右。同治六年(1867),江南制造局由虹口迁至上海以南的高昌庙镇,并进行扩建。到光绪十九年(1893),* * *建了15个工厂,增设了一个方言馆、一个炮兵营、一个工程处和十多个附属机构。建设资金已经用了200万两白银。江南制造局从事军火生产、造船、机器制造、科技书籍翻译和培养外语人才。制造的枪支弹药供应南北守备,“全国各地,达七八十台”(主要是湘军和淮军)。同治四年(1865),李鸿章将马格利主持的苏州洋炮局迁至南京雨花台,扩建为金陵制造局,主要生产洋枪、大炮、子弹和军需。到80年代上半期,有十多家工厂,花的钱大概50万。制造的枪支弹药主要供应给南大洋和北大洋的驻军。同治五年(1866),左在福州创办船政局,后由沈葆桢接管。船政局由三部分组成:铁厂、造船厂、学校。当初任命法国人日依格和德克贝为副监工,雇佣工人1700至2000人。原计划5年内建造16艘,初期资金40多万两,每月造船费用53两。同治八年(1869)开始生产,同治十三年(1874),* * *造15艘。此时的海运* *局有16工厂,3船台,先后使用135万两白银。光绪元年(1875),船政局由艺局学生主持,开始仿制旧木船。从光绪二年(1876)开始,建造750马力的新型机械铁胁轮船,到光绪七年(1881),为南洋海军建造3艘2400马力、排水量2200吨的远洋快船。同治六年(1867),龚欣王邑?据记载,三国商贸大臣崇厚在天津设立“天津兵工机器局”。同治九年(1870),直隶总督李鸿章接办,改称天津机器制造局,简称“天津局”。不久,李鸿章罢免了外方总经理米斯特,任命沈宝靖为总经理。天津机器局主要生产火药、枪支和子弹,供应淮军和直隶练兵。到80年代上半期,已使用白银165438+20万元。

同一时期,在各地设立了许多兵工厂,“只有一个省抄了,但不可能所有省都用”。到光绪十年(1884),清政府共设20个厂局,除江南制造局外,其余19个厂局分布在全国12个省区。从60年代到90年代的30年间,洋务派建立军事工业,用了4500万两白银,全部由国库支付。所有的局和工厂都归政府所有;生产的枪支弹药和船只由清政府调拨,分发给湖南、淮军和沿海各省使用;各厂局官员众多,机构庞大。洋务派最早聘请洋人创办洋务。

洋务运动中,洋务派也计划建立新的海军。咸丰十一年(1861年),恭亲王奕?请英国人“帮忙购买欧洲制造的军舰。”同治元年(1862),两广总督苏重光同意英国向英国购买战船。同治二年(1863),由英国海军军官率领由大小八艘船组成的船队抵达上海。因为英国人夺取了中国海军的指挥权,清政府不服,舰队解散。清政府以65438银+0.6万元打造海军失败。同治五年(1866),清政府批准左“设局督造船只”的建议,决定江南制造局和福州船政局以造船为主,建造军舰装备海军。同治十年间(1871),两厂分别建造了惠济号、深海号、姜草号、长荣号、复兴号等数艘战船。同治十三年(1874),丁日昌提议设立北洋、东阳、南洋三个水师。光绪元年(1875),两江总督沈葆桢、直隶总督李鸿章倡议并经总理衙门批准,拨出四百两百万元作为海军军费准备,准备在十年内建成南、北、粤三支海军。后来由于财力有限,决定“先在北洋创建水师军”。沈葆桢死后,海军大权集中在李鸿章手中,由他掌管。光绪六年(1880),在天津建立海军学堂,培养北洋系海军军官。同时以300万两白银从德国购买了定远、镇远两艘铁甲船。光绪七年(1881),李鸿章派丁统率北洋水师。光绪十年(1884),三洋水师初具规模,南洋水师约19艘战船,北洋水师15艘战船,福建水师11艘战船。光绪十年(1884)六月中法战争爆发,八月法国远东舰队击毁福建水师和福州船政局所有船只,南洋水师也遭受损失。只有李鸿章的北洋水师保存了实力。李鸿章还向英国订购了致远舰和靖远舰,向德国购买了靖远舰和涞源舰,加强了北洋海军的实力。在这前后,李鸿章修建了大沽和旅顺码头,用于修理铁甲船。光绪十四年(1888),北洋水师正式组建,由丁·任提督,下辖22艘战船。军事训练由英国人和德国人控制。光绪二十年(1894),北洋水师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全军覆没,结束了北洋水师的历史。

洋务派在兴办军事工业的活动中需要巨额资金,让他们觉得“尚不够探索”,觉得外国资本主义靠工商业致富,“求富”是“求强”的前提。因此,洋务派模仿西方,进行兴办民用工业的“求财”活动,以达到“兴商深报国源”

20世纪70年代以来,洋务派采取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的形式,兴办民用工业,包括采矿、提炼、纺织、运输等。到90年代中期,* * *已经成立了几十家企业。

同治十一年(1872),李鸿章派漕运委员朱启昂创办轮船招商局,这是洋务派兴办民用工业的开端。招商局船政* * *投资股份73万两以上,海关拨出1.9万两公务经费,由官商处监管。总局设在上海,在上海、天津等地设有码头,代政府运输大米。光绪二年(1876),李鸿章派唐筹办开平矿务局。光绪三年(1877),在开平正式成立,银投资股80余万,官督商办。光绪三年(1878),开井。第二年,外国机器被用来根据新方法采矿。光绪七年(1881),开平矿务局“每天产煤多达五六百吨”。十几年后,开采量增加,“每天能出一两千吨煤”,而且“煤质优良,位于首位”。光绪五年(1879),李鸿章试图在大沽和北塘海口堡设电报给天津,“命令各营立即响应”。光绪六年(1880)九月,李鸿章在天津设立电报总局,盛宣怀任总经理。电报线从天津沿运河南下到上海等地,后来又建立了上海到南京、南京到汉口的线路。光绪八年(1882)四月,电报局改为官督商办。招商股票80万。光绪十年(1884),电报总局迁至上海,并在各地设立电报分局。光绪十六年(1890),也就是电报总局成立十周年,电报线已经遍布全国。光绪七年(1881),黑龙江漠河金矿成立,股份银7万两,官款银13万两。李鸿章派吉林候补知府李今庸处理此事。光绪十五年(1889),新机器开矿,黄金年产量18961两。同年,两广总督张之洞主持成立汉阳铁厂,由清政府出资200万两白银。光绪十六年(1890)在大别山下动工,光绪十九年(1893)竣工,建十厂。政府没钱等,后来盛宣怀接手,改成了官督商办。光绪二年(1876),李鸿章与两江总督沈葆桢开始商讨上海机织的布局。光绪五年(1879),派郑筹办,光绪八年(1882)成立。投资股份达50万两,形式为官商合资。该局享有10年专利,不允许民间仿制。光绪十六年(1890)动工,生意兴隆。光绪十九年(1893)发生火灾,损失约70万两白银。光绪二十年(1894)成立华盛纺织总厂,下设十个分厂。光绪十六年,张之洞任湖广总督时,将原广东织造布局移至武昌,创制湖北织造布局。光绪十五年(1889),八月底,张之洞在任两广总督期间,决定在广东设立纺织布局,随后张峰将纺织布局转移到湖北。由于组织资金困难,张之洞先后向英国汇丰银行借银16万两,光绪十七年(1891)。

70年代后的二十年间,洋务派先后创办了41家资本主义企业,到光绪二十年(1,894),仍有30家,资本总额约3900万元。这是中国早期的官僚资本。

此外,自同治元年(1862)起,洋务学堂先后创办了史静文同堂、上海话堂、福建船政学堂、天津水师学堂等二十余所近代学堂,培养外语和近代科技人才。从同治十一年(1872)到光绪十二年(1886),清政府还向欧美国家派遣了近200名留学生。

随着甲午中日战争北洋水师的崩溃,洋务运动也宣告破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