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的图书馆。

后来,书院图书馆上海分馆、兰州分馆及20多个图书馆相继成立。当时图书馆和他们的关系是业务领导。1956之后,许多新的科研机构相继成立,全院图书馆事业发展迅速。全院图书馆分为三级,即学院图书馆(又称总馆)、分馆和研究所图书馆(包括所、室、站、队、校等。).学院图书馆与分馆、研究所图书馆的关系改为业务指导关系。在上海、兰州、武汉、成都等地的分馆和部分研究所图书馆的建设中,学院图书馆在制定方针、任务、规章制度,收集、交换、整理、供应书刊,培养干部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全院图书馆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陶自领导图书馆工作以来,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他指出,过去有两条老路,代表两种不同类型的图书馆。一个是图书馆,封建时代传下来的;另一种是所谓的新库,是从国外引进的。但是这些老办法不能走,必须开辟新的。这就是根据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和要求办图书馆。他还指出,开门办图书馆是办好社会主义图书馆的方针。我们的图书馆要面向广大科技人员、工农知识分子,让每一个需要我们的书的人都能得到,是主动供给。图书馆工作人员要装人民公仆;积极、勤奋、尽一切可能为读者服务。一般来说,学院图书馆可以面向全国,分馆可以面向全区,学院内外的读者可以一视同仁。把门开大一点只有好处,没有坏处。但要采取一些措施开门,既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图书的效用,又要保证图书不丢失。至于各研究所、实验室的图书馆,主要服务对象是自己研究所、实验室的研究工作。对外开放的对象只能是性质相近的研究机构和生产战线上的同事。

1958年9月召开的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工作会议确定了陶的办馆思想。

陶一直倡导图书馆要为科学家服务。他在1956年7月22日的《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是《图书馆应该为科学家服务》。他指出:“党和政府向科学进军的号召,进一步加重了图书馆为科学家服务的任务。图书馆欢迎这一光荣的任务,应该用一切力量准备充足的科学文献,以满足科学工作者随时的需要。”“目前,世界各国过去出版的重要的科学书刊,应尽可能充分地获得供应”,同时,“由于今天科学的不断进步,由于我们要赶上国际先进的科学水平,科学家特别需要现在出版的科学书刊,即今天正在陆续出版的书刊”。为了获得古今所有的科学书刊,陶提出“应分两方面发展。一方面,在全国建立两到三个综合性的科学图书中心,尽可能多地收购各种科学书刊。”“另一方面,是发展专业图书馆。专业图书馆专门收藏专业范围内的书刊,精挑细选,严格把关,所以它的收藏对某些科学工作者来说是最方便最有用的。”“中国有两三个科学图书馆中心和分散在全国各地的专业图书馆,如研究机构、专门学院、专业部门、生产部门等。,联合起来共同工作,形成一个提供科学文献的大型图书馆网络。这个庞大的图书馆网络必将在中国的科研工作中发挥巨大的作用。”1957年8月,国家科委采纳了这些建议,成立了图书组,并聘请陶为组长。接着,国务院颁布了全国图书协调计划,在北京和上海成立了第一、第二中央图书馆委员会,在各省、市、自治区成立了地方中央图书馆委员会,做了大量工作,如采购协调、集中编目、编制联合目录、培养图书馆干部等,对向科学进军和为科学家提供书刊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在担任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馆长期间,陶积极倡导依靠科学家办馆。他认为“办好一个图书馆,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因为领导关注它,监督它的进展;2、有科技人员经常给予协助;3.工作人员必须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外语知识。因此,成立了三个委员会来聘请科学家帮助管理图书馆。

一是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图书委员会。其任务是:(1)规定图书馆的发展方向,协助馆长解决图书馆的重大问题;(2)指导图书馆如何配合院内外的科研工作;(3)指导图书馆购书;(4)讨论图书馆的基本建设。先后任命的成员有钱三强、叶、、王、傅莹、。

二是成立“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选书委员会”,按照数学、力学(含自动化)、物理(含电子学)、化学、生物、地学、技术科学等领域邀请专家参与工作。

第三,成立中国科学院科学图书分类委员会,研究和指导《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分类法》的编制工作。其中:(包括)(1)编制图书分类的指导思想;(2)图书分类体系结构;(3)草拟各种细节。

实践证明,这三个委员会在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科技书刊是科研人员不可缺少的信息来源。因此,陶十分重视的藏书。他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他严格把握订购书刊的原则:既要买好,又要实用。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高校图书馆采购人员拓宽图书来源,积极收集和补充科技文献。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对近十年来国内外发表的重要科技文献进行了补充,一些科研和生产建设所需要的文献,如会议纪要、科技报告、政府出版物、专利说明书、技术标准等,在此期间被大量收集和补充,改变了原来收集的面貌,为向科学进军提供了充足的“粮草”。同时也形成了大学图书馆史上的一个重要发展时期。

另一方面,陶亲自过问和指导国际图书交流,旨在宣传中国科技成就,引进大量外国科技信息。在交流工作中,他凭借丰富的国际知识和管理经验,亲自为英、美、日、德、法等国的学术机构选择交流对象和拟交流的书刊书名。他非常重视国际图书交流的经济效益。他把出版物分为高级、中级、普通三种,有定价,没有定价的根据书刊质量评定。无论采用哪种汇兑方式,每年都要计算当年汇兑的经济效益,估算一年为国家节约多少外汇。同时也注重交换的书刊质量,责成交换的书刊进行展出,并请科学家进行鉴定。竺可桢和吴副主席亲自参观了展览,并赞扬了这一工作的成就。

为了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作用,根据陶的指示,学院图书馆编制了新书通报、苏联期刊论文索引、自然科学期刊索引、全院化学期刊总表、俄文期刊总表、专利快报、专利文献索引、科学文献索引等。武汉分院图书馆编有《化学论文专题索引》,兰州分院图书馆编有《农田水利与水土保持参考资料索引》,南京土壤研究所图书馆编有《土壤论文索引》。这些参考书目和索引受到科研人员的热烈欢迎。

陶经常教育图书馆员要千方百计为读者服务,逐步提高服务质量。图书馆成立之初,藏书并不多,工作重点是为各个部门补充书籍。因研究工作需要,阅览室由1956扩建,由1957增加专利文献阅览室和缩减资料阅览室。1958年5月西郊服务站成立,1959年10月中关村书库建成,即自然科学服务部正式成立,全市自然科学书刊迁入供中关村科研院所科研人员使用,书刊利用率大大提高。当年书刊外借数量达到136756+090。在服务方式上,学院图书馆除了向图书馆借阅图书外,还开展了书信借阅、送书上门、办理国内外馆际互借等项目。此外,还注意加强书刊报道、读者咨询和参考咨询以及新书展览、专题展览、学术报告、专题讲座等工作。一直举办,宣传藏书,帮助读者掌握查找文献的方法,受到研究者的好评。各研究所的图书馆在读者服务方面也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普遍实行开架借阅,许多图书馆还开展了代研究者查找、借阅、复印、翻译文献的工作,很大程度上满足了用书的要求。陶孟河看后感到非常满意。

早在1956,陶就呼吁:“为了广泛地满足各方对科学文献资料的需要,并使每一个图书馆都配备足够的复制工具,包括照相机和缩微胶卷复制机,以便随时进行复制,满足需要。”通过1959,他进一步指出图书馆必须向机械化和自动化前进。他说:“今天,图书馆工作和信息工作都是为了管理成千上万的文件。由于文档的数量越来越多,手工作业已经逐渐不能满足需要,因此需要向机械化和自动化迈进。我们期待科技工作者在阅读、检索甚至翻译文献方面的机械化、自动化,给予我们更多的建议和帮助。例如,关于显微镜镜头的设计和制造,穿孔卡片的检索机,自动翻译的电子计算机,我们都应该尽快赶上国外的进展。”对于这个观点,大家都觉得陶是有远见的。

陶十分重视图书馆干部的培养和训练。他刚担任图书馆馆长时,于3月5日1951召开了第一次馆务会议,对在图书馆工作的同志提出了具体要求。他说:“根据51年1院长会议决议,院长们负责行政变动,我负责图书馆的任务。现在在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各项事业都在向前发展。图书馆是促进文化水平提高的机构,当然是更重要的事业。其业务的扩张是必然趋势。.....所以我对所有在图书馆工作的同志有几点要求:(1)在图书馆工作要有服务大众的精神,满足读者的要求,爱惜图书。当然,你喜欢读书也是一个好现象,但是你要把公放在私之前,把别人放在自己之前。(2)科学院图书馆的性质不同于普通图书馆,大概有很多书是专门供专门的科学人才阅读的。因此,我院图书馆工作人员,特别是负责图书的同志,对所收藏的图书分类要有明确的认识,读者要参考什么样的问题或什么性质的书,随时可以找到进行阅读。(3)每个人都要精通本岗位的业务。当未来巨大的任务到来时,我们应该高兴,而不是不知所措。现在图书馆组织了业务课,很好。希望从简单到复杂,使之有规律、常态化。”接着指出“高校和分馆应在干部培训方面多下功夫”通过提供短期培训来培训在职干部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在工作中,也要有计划地培养年轻员工。一方面,要给他们学习专业知识、语文和科学知识的条件。一方面,我们应该大胆地把各种工作交给他们,并在工作中锻炼他们,这样我们就可以又快又好又经济地培训他们,”他补充说注意培养干部工作中的新生力量。支持他们,爱他们,让他们快速成长。老一辈的专家要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你的继任者,年轻人也要尊重前辈,虚心向前辈学习。“根据陶老的指示,解放初期,研究所办了三个车间。1956,医院又开了一次大型学习班。1959学院图书馆分别在武汉和上海联合举办了三期图书馆培训班。从1960到1962,学院图书馆连续在北京举办了两期图书馆培训班,使全校1000多名图书馆干部接受了基础培训,提高了业务水平。1958年,该院编译出版委员会组织该院图书馆、科学出版社和中国科学院信息研究所共同创办了科学信息大学,次年并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立了科学信息系,培养了一批图书、信息、出版人才,其中不少人后来成为业务部门领导或学科带头人。

陶爱幼,兴后世之学,诲人不倦。在图书馆里,他以劝导的态度对待年轻干部,鼓励他们多学习,钻研业务,特别是文献采访和国际交流工作的同志遇到问题找到他时,他总是不厌其烦地解释和解决。年过七旬的陶副院长经常带病来图书馆主持工作,亲自坐在国际图书交流团的办公室里审阅交流的信件和图书。他的言行影响深远。

总的来说,在陶的领导下,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在全国解放后的短短十年间,得到了迅速发展。全院图书馆从1950的17发展到1959的200余个,藏书从1950的63000册增加到1959册。这些书是中国最有用、最珍贵的科技文献,对中国科学研究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陶早年统治社会学,但新中国成立后不久,社会学被斥为伪科学,严重影响了对陶的公正评价和合理利用。在1957整风运动动员知识分子发声时,陶提出了“旧知识分子没有用...因为中国缺少干部,有材料的不用,没材料的补,导致很多混乱。”后来,在反右派斗争的高潮,在批判费孝通等所谓“恢复资产阶级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政治阴谋”的大会上,陶直言不讳地说:在社会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的进步,靠的是友谊,而不是仇恨,知识分子应该发挥自己的作用,而不是敌视。他还发表了知识分子在政治运动中遭受“浩劫”的令人震惊的言论。后来被定为右派,中科院副院长的职位保护他没有受到太大影响。

4月,1960,陶赴上海参加中国科学院第三次学术会议。到上海后第三天,突发急性心肌梗塞,于17年4月中午逝世,享年73岁。4月28日,在北京中山公园孙中山纪念馆举行公祭。灵堂里摆放着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周恩来送来的花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