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上台后有哪些改革细节?
1.积极的财政政策,包括增加税收、扩大国债和实施通货膨胀。
从1932/1933到1938/1939,国家税收从65.6亿马克猛增到177亿马克,6年间实缴税增加了600多亿马克。1932-1939年9月,德国国债从115亿马克上涨到3710亿马克。帝国银行和几家最大的私人银行是国债的主要持有者。工人的小额储蓄存款也被迫投资于公共债券。帝国银行发行了大量以国债为担保的增发银行券。1933-1939年9月,流通中的银行券突然从26亿马克增加到110亿马克。这些积极的财政政策使德国政府能够进行大规模投资和军事订单。
2.大规模军事采购和订购
1932年德国军费为6.7亿马克,约占国家总支出的十分之一或65438+国家收入的0.5%。在1933 -1939年秋的六年备战期间,德国用于备战的开支超过400亿马克,约占同期国家预算总支出的五分之二或国家收入的10.6%。巨额军令使德国垄断资本集团获得高额利润。以军火工业康采恩克虏伯公司为例。从1932/1933到1938/1939,公司从国家获得的军事订单总值从930万马克飙升到145万马克,增长了近15倍。同期公司净利润从650万马克增长到654.38+0.22亿马克,增长了近654.38+0.8倍。
3.剥夺犹太资本
希特勒等人上台后,发动大量“反犹运动”,帮助“雅利安人”财团剥夺犹太人的财产。因为这场“运动”,* * *德国犹太人约60-80亿马克的资本通过强行没收或强行易主的方式转移到“雅利安”财阀和纳粹党领导人手中。
4.强迫卡特尔化
强制卡特尔化是希特勒政府扩大垄断组织统治、加速生产和资本集中的重要措施,而且实施得比德国历届政府都更彻底。1933年7月,希特勒政府颁布了所谓的《卡特尔条例》,规定帝国经济部有权建立新的卡特尔,而所有卡特尔都有权限制局外企业的合并。任何反对这一规定的外国企业,相关卡特尔都可以拒绝承认它们,从而剥夺它们获得原材料和商品供应的权利。这实际上宣布了他们在经济上的死刑。在这种威胁下,大量中小局被迫合并,如垄断组织,被垄断资本直接统治。卡特尔的数量迅速增加,从1930-1936,德国注册的卡特尔总数从2100增加到2500。
5.消灭中小企业,扩大垄断组织。
1937年,希特勒颁布了《股份公司改革法》,规定资本65438+百万马克的小型股份公司一律淘汰;新设立的股份公司的资本不得少于50万马克。结果,据德国官方统计,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资本低于65438+百万马克的公司大部分被淘汰,资本在10-50万马克的公司减少了一半,而资本在500万马克以上的大公司占股份公司总资本的比例从1931下降到74.5%。中产阶级被大大削弱了。此外,希特勒政府还强制关闭了大量手工业企业和小型零售商。从1937开始,由于形势工业的劳动力供给问题日益尖锐,希特勒政府以“清理”手工业企业和小企业为由,颁布了几项法令,下令大量所谓“负担过重”、“不合算”的手工业企业和小企业倒闭,把几十万手工业者和小商人骗到军工厂做苦工。据统计,到战争爆发时,已有近20万家手工业企业和约65438+万家小店铺被迫倒闭。这样,德国的生产和资本集中速度大大加快,垄断资本的力量空前加强。二战前夕,各部门对生产的垄断达到了惊人的程度。由垄断组织控制的生产比例,钾盐、炼铁、金属加工、人造氮、水泥、制糖、化学医药、电力等部门为95-100%,机械运输制造、人造丝、麻纺、造纸等部门为80-95%,优等钢生产为60-70%。资本进一步集中在各种康财。
6.政府全面干预国民经济,推行国民经济军事化。
希特勒政府建立了一系列军事化的经济调节机关,1933-1936年秋,帝国经济部为最高中央调节机关。它下面有各种专业管理局,主管各种工业部门,农业,外贸,物价等等。同时,根据1934《德国经济有机结构条例》,在原有的企业主联合会和垄断组织的基础上,新成立了两类经济调节机构,由垄断寡头及其亲信直接控制。部门调整组织的组织形式是经济集团,有四个层次。排在前六位的是工业、商业、银行、保险、电力和手工业。下属44个经济集团;它们又分为350个部门小组;最低一级是640专业组。地区调节机构采取省级经济部门(市、区下属分支机构)的形式,德国有18。这两类监管机构拥有政府机构的权力,隶属帝国经济部下属的全德经济研究所管辖。同时,两者的地方基层组织是相同的。通过各级经济集团和省级经济部门系统,在有关中央专业行政机构的配合下,垄断资本和希特勒政府企图实现对国民经济自上而下的双重交叉控制。此外,1933年7月,德意志总经济委员会成立,隶属帝国经济部。它是为垄断寡头直接控制的经济做准备的总参谋部,拥有指导国家经济政策和法律制定的巨大权力。至此,希特勒政府的经济调节机制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庞大体系,按照军事化政策干预和调节国民经济。1936年秋,“四年计划全权机关”戈林另设监管机构“四年计划全权机关”,造成两个机关职能重复。计划经济使德国的工业发展速度超过了英法美。1932-1938年,生铁产量由390万吨增加到1860万吨,钢产量由560万吨增加到2320万吨。从1933到1939,德国军火产量增加了11.5倍。但与此同时,德国的部门经济是不平衡的。在兵工厂加紧制造武器的同时,德国的纺织和制鞋工业有一半的设备处于闲置状态。在农业方面,帝国粮食局及其数万个基层组织是希特勒政府干预农业活动的基本工具。但是所有的农业事务,包括播种面积和作物种类,农业从业人员的数量,化肥的分配,饲料的购买,农产品自愿上缴的数量,农产品的价格,农产品贸易的利用,农民的收入,甚至农民自己留脂的数量,给城里亲戚朋友送鸡蛋的数量,都是由国家控制的。希特勒政府时期,德国粮食产量基本停滞在20世纪30年代初的水平,年均粮食进口量为1.937-1.938,与20世纪20年代差不多,约400万吨。
7.一方面加强和扩大国家所有制,另一方面将国有财产转移给私人垄断资本。
在希特勒执政期间,德国政府持有的股本在绝对和相对上都有所增加。1932-1939年,“国有”股本从29亿马克增加到36亿马克,占中国总股本的比例从13.2%增加到17%。1939年,德国的国家垄断资本为248亿马克,占国家总资本的五分之一。希特勒政府在扩大国有化的同时,还实行了国有财产再私有化的政策。1929-1933经济危机期间,为了挽救一系列垄断资本集团,当时的德国政府以优惠价格购买了柏林各大银行的大部分股份和一系列大型工业公司的部分股份。随着这些企业扭亏为盈,希特勒政府将国家持有的巨额股票低价出售给相关私人垄断资本集团。德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同时,垄断企业与政府的结合也得到加强。企业主和国家官僚的职能达到了高度融合。
8.扩大对外贸易
从1932到1938,德国在保加利亚、希腊、匈牙利、罗马尼亚、南斯拉夫进出口贸易中的比重分别增长了三分之一到三倍。1929-1938年,德国对外投资大幅上升,从12亿美元上升到40亿美元。1933年5月,德国、法国、比利时、卢森堡等国的钢铁垄断组织联合成立了国际粗钢出口协会,从而恢复了国际钢铁卡特尔。在国际钢铁卡特尔和国际铝卡特尔中,德国垄断组织也分别拥有近五分之一的出口份额或份额份额。
9.邢局* * *项目
前两年(1933-1934)希特勒政府在办公项目上花费了约50亿马克。其中,最大的是公路建设,主要是高速公路,1,61亿马克,其次是公共建筑和房屋(其中许多后来成为兵营)建设,约7亿马克,荒地开垦和土壤改良,约7亿马克,河流整治,运河和桥梁建设,3.5亿马克,铁路设备维修和更新,约5亿马克;将向参与公共项目的私人提供大约6亿至7亿马克的补贴和减税。
二、货币新经济政策
1.拒绝接受外国贷款,以生产代替黄金作为德国货币的基础。
2.以直接易货的方式进行进出口贸易。
停止所谓的“外汇自由”,即允许用货币赌博,根据政治条件将私有财产从一个国家转移到另一个国家。
当你有了工作的人力物力,你就赚钱了,而不是向外国借钱。
三。社会福利政策
1.大力推进社会保险制度,增加和改善人民的社会福利。
2.扩大劳动者带薪休假制度,建设一批疗养院和旅馆,让劳动者享受过去只有资产阶级才能享受的度假旅游。
3.通过劳动美化活动改善工人的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
上述措施对在危机最低点启动德国经济,减少庞大的失业人口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客观评价希特勒,不能否认他对德国经济的贡献。就经济发展而言,从1932到1937,德国国民生产增长了102%,国民收入翻了一番。纳粹创造了德国经济复苏的奇迹。希特勒和他的纳粹党使二十年前遭受惨败的德国重新崛起为欧洲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