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造芯片有多野?深入研究他的专利家族,我发现...
芯片是中国先进制造业的隐痛。在中国芯片产业整体疲软的背景下,一个汽车厂商做的芯片能有多好?技术行不行,专利最有发言权。于是,我们查阅了比亚迪申请的所有IGBT芯片专利,分析结果出来了——
IGBT,学名绝缘栅双极晶体管,俗称电力电子器件的“CPU”。IGBT是能量转换和传输的核心器件,也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技术,就像动力电池一样。
IGBT芯片的设计和制造过程非常困难。中国IGBT长期卡壳,高端IGBT产能严重不足,几乎全部依赖英飞凌等国际巨头。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中国新能源汽车迫切需要一个稳健的IGBT“中国芯”。
◆比亚迪申请了多少专利?
2007年,比亚迪提交了第一份IGBT专利申请。截至2020年5月8日,比亚迪在德温特世界专利数据库中公布的IGBT专利族有130个,其中专利记录231个。这是比亚迪IGBT芯片目前完整的技术背景,75%的专利分布在中国大陆。
那么,231授权专利在国际圈是什么水平?
富士电机、三菱电机和英飞凌拥有最多的IGBT专利,但它们都起步较早。20世纪80年代,富士电机和三菱电机开发了IGBT技术。目前两家公司分别持有1733和1056专利族。英飞凌仅在1994申请了第一个IGBT专利,但数量增长迅速。近年来,应用数量排名第一,并已成为车辆法规中占主导地位的IGBT芯片。
比亚迪的IGBT研发比日本落后20多年!基础薄弱,只能快速跑。我在哪里赶上的?
◆比亚迪的技术水平如何?
比亚迪于2005年成立了IGBT团队,并于2008年收购了资不抵债宣布破产的宁波中威集成电路。这笔交易之后,比亚迪开始自主研发IGBT芯片。
2015,比亚迪IGBT工艺技术攻克非穿通(NPT)技术,2018,推出车规IGBT4.0技术。基于非穿通技术,增加了复合场终止层,进一步减小了芯片厚度。
在2018年9月公布的一项专利中,比亚迪提出了深沟槽栅极的技术方案;在2019年3月和4月公布的两个专利中,提出了场终止层(电场截止)的技术方案。
芯片,大家都爱讲哪一代技术,代数越高,水平越高。芯片技术水平的代数划分没有一定的规律。对比一个被广泛采用的一代标准,我们可以发现比亚迪IGBT芯片整体上还处于第四代,而近两年来,我们试图在第五代甚至第六代技术上有所突破。
国际上,2018年,IGBT芯片已经进入“微沟槽栅+场截止”7代技术,引进了三菱电机、富士电机、英飞凌的产品。比亚迪的技术迭代还处于跟随追赶的状态。
◆比亚迪专注于什么?
我们用两种方法来看比亚迪IGBT的关键领域。
第一个是简单明了的专利索引和德温特手动代码排序。
德温特的人工代码排序显示,除了关键的MOS栅双极晶体管,无机材料沉积(金属氧化物),栅电极、电极和互连层的加工,半导体热处理(退火等。)、散热(包括芯片和模块散热等。)、硅基材料、电动汽车控制系统等。,也是比亚迪IGBT专利布局的集中技术领域。
第二种方法是专利文本挖掘。
借助incoPat专利数据平台,对比亚迪IGBT专利数据进行聚类,绘制技术研发关键专利地形图。地图中的深色轮廓线代表比亚迪专利技术研发密集区。
从这张专利图,如果你是技术硬核,可以了解到比亚迪的IGBT专利主要有:IGBT结构、散热、IGBT芯片、IGBT模组、覆铜陶瓷基板(DBC?基板)、电子控制技术等。
模块研发其实是比亚迪在2010之前重点做的,还属于比较低的水平。比亚迪最近三年都在做什么?
近三年来,比亚迪最关注的技术课题是基板制造、IGBT芯片封装和散热。此外,公司还关注IGBT芯片制造技术、加工设备、过程控制和电子控制系统(包括电机故障定位)。其中,目前IGBT制造技术的研究重点是光刻、沟道绝缘层和扩散金属掺杂。
此外,比亚迪已投入第三代半导体材料SiC(碳化硅)的布局,愿景是2023年用SiC基半导体完全取代硅基半导体。
◆比亚迪有哪些核心专利?
专利的实力可以说明专利的重要性。
知识提示:专利实力(专利?实力)是Innography公司提出的核心专利评价指标。整合了超过10个影响专利价值的变量,包括:专利权利要求数量、引用在先技术文献数量、专利引用数量、专利家族规模、专利申请时间、专利年龄、专利诉讼情况等。专利实力取值范围为0-100。专利强度值越高,专利越重要(是公司的核心专利)。
比亚迪所有专利家族的实力分析显示,专利实力超过60的专利家族有10个。是的,这些是比亚迪的核心IGBT技术专利,也是比亚迪“不可侵犯”的专利小镇。这些专利的保护内容涉及过流保护、过温保护、电子控制系统和故障检测、IGBT制造技术等。
我们已经友好地给出了这十项专利的公开号。通过公众号,可以找到专利说明书全文进行学习。我们只能帮你到这里。
◆在国际上是什么水平?
说了这么多(大多数人不了解),比亚迪IGBT芯片是什么水平?作为一个“后进生”,与在IGBT领域盘踞多年的国际巨头相比,比亚迪需要重点做哪些功课?
先直接上图吧——
位于第三象限的比亚迪,与意法半导体、半导体的竞争地位大致相当,在技术竞争力和运营实力上远远落后于英飞凌等龙头企业。
英飞凌、日立、电装位于I象限,综合实力最强;富士和三菱电机处于IV象限,技术竞争力较强,运营实力略逊一筹;瑞萨电子处于II象限,说明经营实力较强,技术实力略落后。
技术差距在哪里?
利用德温特的手工代码,分析了比亚迪和英飞凌、日立、电装、富士、三菱电机五家头部公司的IGBT专利技术布局。可以看出,其他五家公司的专利布局更加全面;二、MOS栅双极晶体管、双极晶体管和二极管、双极晶体管制造、衬底上金属氧化物沉积等无机材料、双极晶体管和栅电极是6家公司关注的技术领域。
值得注意的是,英飞凌在沉积金属氧化物和栅电极领域的专利数量已经超过制造,这说明英飞凌在栅极加工技术上的布局更多,是五家公司中最先进的。
此外,比亚迪在绝缘栅场效应晶体管(MOSFET)领域的R&D布局目前相对较弱。MOSFET是低功率半导体,无法在高电压、大电流下工作,这符合比亚迪重点发展车用级IGBT芯片的战略。
◆敲黑板?焦点
从2005年团队成立至今,比亚迪做芯片已经15年了。目前在国内汽车IGBT领域获得了一定的话语权,初步形成了涉及材料、散热、制造工艺、电路保护、电控系统等方面的专利布局体系。
但与英飞凌、富士电机、三菱电机等领先的IGBT巨头相比,比亚迪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研发的深度和广度仍需进一步提高。
比亚迪IGBT芯片虽然已经涉及到5代和6代技术,但是量产的还是4代产品。三菱电机2009年推出6代产品,富士电机从2015开始供应7代产品的样品。英飞凌、富士电机、三菱电机都在2018生产了7代产品。2018年底,比亚迪宣布可以将晶圆薄至120μm,而英飞凌的IGBT芯片最低可以薄至40μ m...
在商业化方面,比亚迪半导体在全球IGBT市场的市场份额不到2%。即使在国内市场,比亚迪汽车IGBT的市场份额也只有20%左右,外资企业仍然把持着最大的蛋糕。例如,英飞凌在2019年向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供应了63万套IGBT模块,占58%的市场份额。
所以,IGBT“驯化”了电,比亚迪也在“驯化”IGBT。接下来的问题是,多渠道资本加持后,比亚迪能否抓紧时间抢下英飞凌的蛋糕。
更多车市分析和汽车圈故事,欢迎关注微信官方账号,车市的故事——微信号:autostinger。(文/汽车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