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的“八卦的艺术,一门科学”是什么意思?

这些问题都是在练习内家拳的过程中遇到的,或者是我的徒弟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提出来的。虽然其中涉及的问题可能已经超出了张占魁八卦的范畴,但有些可能还是幼稚的。不过我觉得对初学者会有帮助,所以整理了一下。这些问题的答案有的是针对初学者的,有的是针对实践的,所以存在一个不能一概而论的水平问题。学术问题层出不穷,明天的我会否定今天的我。这只是我今天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如有偏颇,望国内外专家指正。

1.八卦掌是什么?

a:最早由董海川引进,由转体、转体变为主要运动方式和锻炼形式,八卦贯穿始终,由掌、姿、步法的纵横纠正变为攻防兼备的拳法体系。总的来说,八卦掌其实是一个概念,不是某一派可以替代的。只要有八卦,不管做出什么奇怪的动作,只要不违背八卦掌的原理,都可以叫八卦掌。所以掌握了八卦掌的“认真与随意”这个核心,就基本掌握了八卦掌。

2.八卦掌有什么运动特点?

答:八卦掌的运动特点是绕圈行走。走一圈是八卦掌的主要锻炼形式和锻炼方法。形意拳经常走直线和三角形(三角形也是直线的变化),因为它有自己的运动形式和练习方法,而这一切都是为了适应它的攻防特点和方法。八卦掌有自己的技法和特点,只有绕圈走才能更好的掌握和运用。

3.圆圈是八卦掌吗?

答:没有..只有严格正确地遵循八卦掌的原理,并在这个原理的指导下练习,才能称之为八卦掌,否则就不亚于瞎眼驴推磨。

4.八卦掌的原理是什么?

答:是锻炼八卦的指导原则和攻术原则。

5.什么是八卦?

答:八卦掌力量就是通过转动手掌来练习全身和身体各个部位的力量,然后将这四种力量合二为一。也就是说,无论任何动作,你都必须同时具备这四种力量。

6.八卦掌的严肃性和随意性是什么?

答:八卦掌的严肃性是八卦掌的练习原则和攻击原则。这些原则要始终贯穿于八卦掌的练习和攻击中,绝不能有逾越,否则就是错误,这是易经的难理;随机性是指八卦掌重力轻招,招式无所谓。无论形意拳、太极拳、通背拳、长拳、短打都可以,只要不违背原则,连“屎”架子都没有错。这也是现在八卦掌套路千篇一律的原因之一。

7.不同派别之间存在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答:第一,练八卦掌的人大多是艺人,所以受之前练习的影响。第二,由于个人资质不同,董公因材施教,“各施一术”,造成各派八卦图形式的巨大差异。三个八卦掌的严肃性和随意性是不同派别产生分歧的根本原因。

8.各派都说“虽然形式不同,但都是有原因的。”那么第一原则在哪里呢?

答:我觉得不是“怒”的问题,而是实力的问题,因为八卦也是一样的。离不开“滚钻”四大力量的融合和力量的“纵横校正”。

9.八卦掌和易经有什么关系?

答:没有大智慧就研究不了易经。我说的是“智慧”而不是“智力”。智慧和聪明有天壤之别。易经是一个普遍真理,所以也可以说它与八卦掌有关。八卦掌其实是借用八卦中的阴阳变化理论来预测刚柔相济的不可预测性和虚实的不确定性。“一阴一阳即道”,“阴阳”是指事物的正反两面,“阴阳变化”是指事物正反两面的变化,这是简单的辩证法。八卦有六种,从上下、前后、左右六个角度看一件事。那么,它的变化也是从六个方面来看的,这样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会更加全面深刻,会有错卜和综合卜的复杂变化,同时也会更加复杂。张占魁的八卦掌奇正相融,纵横纠合,长短互动,即采用了八卦五行、阴阳变化、阴阳消长的理论。我们知道这个简单的辩证关系就够了。如果没关系,就是说不要用一般人看不懂的东西解释八卦掌。八卦掌是武术,就是专门打人的。我们从运动方法和进攻方法两个角度去研究就够了。如果非要我用易经来解释,用《丹道》来解释,用《黄帝内经》来解释,用《孙子兵法》来解释,我并不是说这些东西不好,不对或者不能解释。用这些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人很少接触的学科来解释,势必给人一种“用玄学解释玄机”的感觉。那么,我们不妨用现代生物力学来解释。只要学过初中物理,大家都能理解,觉得“很科学”。举个例子,一个不懂外语的中国人拿了一篇英文文章,让你帮忙解释一下是什么意思,你用法语跟他讲了一遍,他也不懂。如果你用德语再给他讲一遍,他还是不懂。你用无数种语言无数次跟他说他听不懂,结果只能说明你知识渊博。对于这个人,你不说人话。

10.八卦掌和气功有什么关系?

答:“气功”这个词以前是不存在的,但最近出现了。八卦掌和太极拳、形意拳一样,被称为“家传拳”,正是因为它们的“内劲”特点。所以他们有“形式虽不同,原理也相同”的说法。内功不是“气功”。但是内家拳也重视内功的训练。这和内家拳吸收了很多修道的方法(无论道家、佛家、儒家)有关。其实无论走、站、坐、躺,都离不开放松、安静、自然、呼吸、引导。所以打坐对八卦掌的锻炼是有帮助的。

11.学习张占魁八卦掌有什么要求?

答:不仅要学习张的八卦掌,学习任何一种八卦掌或者内家拳,甚至学习任何一门学科,都需要同时具备三个条件:一个师傅,两个智慧,三个功夫。古人说修道需要“法、财、伴、地、智”,这话很对。“法”是真法,是真传。没有真实的故事,一切都是浪费时间。“富贵”就是你得有钱,有吃有穿,有时间去修道院。“情侣”就是要有合适的伴侣,但如果把他当成男女双修,那就大错特错了。“地”要有个好地方,风景优美,空气清新。你看道教选的七十二洞都是这样的地方。智慧是智慧,但智慧不是聪明。

一个大师:古语有云,“无师不能传,无祖不能立。”为什么人们愿意相信“祖祖辈辈传下来的秘方”,为什么愿意去“百年老店”吃饭,就因为他是“正宗”和“个人传记”。没有“亲历者传,真实者传”是练不出东西的。只能是浪费时间和金钱。这就是找师傅的重要性。我这里说的是“大师”而不是“名师”。因为名师不一定懂,名师不一定有名,又是名师又是名师的人少之又少。什么是大师?在我看来,只有几点:

1理论上是清晰的,可以用简单通俗的语言表达清楚。

2知心知身是一体的,可以用肢体语言做出拳术理论里说的话。

3能教出好学生。

4见效快。是因为适当的方法,比如八卦掌、形意拳、太极拳,一般不超过一年就能入门。当然,这也和智力程度有关。如果三年不能入门,那基本上就不是物质了,不要耽误时间,转行做别的。武术不是别的,只要学的人脑子好就行。内家拳除了要有个好脑子,还要练,所以要有个好的身心。

教学生可以因人而异,不一样。一个徒弟一样,教一百个徒弟,一百个也一样。

智慧:天才很重要。过去我们都是讲训练,而不是天才。聪明的学生和好的老师可以产生人才。古语有云,“朽木不可雕也”,都是一个意思。没有好的天才,就算老师是神仙,恐怕也不行,也没有人才。我有一个60多岁的弟弟。他会说七种语言,而且都擅长翻译和口译。你能说他脑子不好用吗?但他学的是武术,把自己和老师都累死了,他也没法练了。还好他是为了锻炼身体,没要求什么素质。到目前为止,他已经坚持了十几年,身体不错,但是看起来不像是运动。

三功夫:功夫是时间和量的积累,就是要苦练。一个动作从不熟悉到熟练再到完美,需要很长的时间和上千次的重复。

12.张老师教的八卦掌力量训练是一个怎样的过程?

a:他的力量训练受形意拳影响很大。他也是先练劲,后练柔,最后获得刚柔相济的力量。

练过形意拳的求刚只是个形式。如果没有形意拳基础,那就从八女掌开始练吧。当你的姿势对了,规则就建立了,然后你就可以通过扭、转、变来练习老八掌了。把刚劲和老八掌串在一起,经年累月的弹奏也能练出柔来。这时候就要隐藏实力,遏制而不发。通过刚柔并济的训练,然后练习想发就发,想发就发,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做到刚柔并济。

要获得柔韧性,必须把刚性练到极致,然后才能转向柔韧性训练。这时候无论是八母掌还是老八掌都要有弹性,如果又大又软。纯刚易折,纯柔无用。所以,在争取了大和软之后,还要争取刚柔并济,才能克敌制胜。

论柔与刚,不可偏废于一隅。因为它们离不开阴不离阳,阳不离阴的朴素唯物辩证观。阴阳,柔与刚,松与紧,虚与实,藏与放(发)都是对立的,是一对共存的矛盾。什么是刚性?刚做阳,就是要紧,要实,要放。什么是柔软?柔是阴,松,空,积。储存能量越好,精力充沛的能力就越强。努力练不行,不努力练不行。只练能量不练能量是打不垮敌人的。所以还是要求采取刚柔相济的力度。刚柔并济的力量是什么?就是存了再发。所谓“九柔一刚”,就是自始至终都是柔(劲),只有身体接触了才是刚(劲),劲贯穿于运动的全过程。所以三个训练过程是:1。一存一放致力于求刚性。2.包含而不是专为柔软而发。3.随意发,摸衣服得到刚柔相济。这三个过程需要反复多次,才能更加精细。所谓“三番九次”。

松是绝对的,紧是相对的,松为紧服务。也就是说,兽力是绝对的,需要随时随地保持大而软的兽力状态,而且这种状态要自始至终保持张八卦掌的动作。只有在与对手接触的瞬间,才有紧(刚)的,也就是紧(松)的力量。如果你练的水平很高,那就是有紧有松,这很重要。

13.检验八卦掌是否转对的标准是什么?

答:众所周知,八卦掌是以转体转体为主要锻炼手段的。也就是说八卦主要是绕着圈子走来走去练出来的。张占魁八卦掌的主要法是卷(捻)、钻(穿)、缠,捻字是第一法。只要摆正姿势,收紧,自然会转身。像永动机一样自动行走,不行走是对的。谁要是受了罪,累得气呼呼地走不动路,那就是瞎驴推磨,这是不对的。

14.「紧」和「松」有什么关系?

答:我前面说过“转掌如绞绳”,“绞得紧”。不过我今天在八卦掌圈看到的大部分人都不清楚这一点。可以分为两种情况:1拧紧了,但没拧紧,是自己走,不是自动,如上所述。原因是松,而不是紧;2拧紧了,但是拧死了。众所周知,实力要积累,然后释放。内家拳也说要摸衣服,要下功夫。也就是说,在操作过程中需要始终保持力量的状态,只有在与对方接触的瞬间,它才能努力。在这种永远精力充沛的状态下,不可能再精力充沛了。在这种状态下,你仍然不能自动行走,也不能移动。就像一辆车,马力全开,却老是踩刹车,还是上面说的“瞎驴推磨”。原因是你不懂得放松。八卦掌是打人的“突然功夫”。好像是一直被压着的弹簧。不要碰它。只要身体的任何一个部位碰到它,自然就会撞到人。当然八卦掌是圆周运动,不像这种简单的机械原理。八卦掌的整体运动就像龙卷风一样。外缘一扫,人就被扫走了。内缘被扫起来,人就被卷起来扔出去。这个比喻似乎更能解释我的意思。

15.论拳击运动的优劣比较

时代赋予武术三大功能。首先是他的实用性。第二是他的健康的作用。第三是他的娱乐和赌博功能。为什么我把实用性放在第一位?因为我是从传承的角度来说这个问题的。

从团结大多数武林同仁的角度来看,“拳是好拳,但要看人家怎么练”。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确实有利有弊。是好是坏?不是基于你x某人,他需要一个尺度来衡量。你使用哪种尺子?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三家。”“惊讶总比不认识他们好。”我觉得还是对比一下法律比较好。

第一,武术是打人的艺术。首先是看他的实际表现。如果不能应用于实战,可以称之为体操或其他“舞蹈”,但绝对不能称之为“武术”。说到实用,就有一个如何实用的问题,即在什么情况下适合使用。因为目的不同,创造了不同的游戏规则,不同的规则会导致不同的技术体系,不同的技术体系会适用于不同的场合。

如果1适合古代出征怎么办?那么军事武术的目的就是杀戮和征服。这样军事武术需要简单实用的技术,而且是以长兵为主,短兵为辅,徒手几乎没有用。同时也不是以个人技能为主,而是以战争演习为主,突出集体力量和团队配合。他的培训内容包括:1个人基本功培训。包括体力和个人技能(基础动作,也就是独舞练习的训练)。两人对抗训练主要是长枪对抗训练,短刀盾手辅助长枪使用者。包括固定进退套路和分散对抗两种对抗演练。主要是关于长短兵的配合和战斗队形的变换,主要是关于奇正、奇正互变和“长兵短兵”、“短兵长兵”的配合训练。

不仅格斗技和别人不一样,连吃饭都和普通人不一样。可以分为文吃和武吃两种。文吃饭跟普通人一样。要上阵,那是武功,怎么吃?生米(或生麦)和生豆按一定比例混合在一起,放在大锅里煮,打出来半生不熟,倒进篮子里,让战士们抢着吃。而且基本都是硬吞半块,让他们不吃不喝的熬过一天的战斗。如果打不了这一仗,一定要练一天,不然肚子会胀的。

如果是为了街头打架斗殴或者处理公务案件呢?他的目的是在最短的时间内消灭或抓住对手。这种武术需要实用全面的技法,以短兵为主,长兵和徒手拳法为辅。同时,他注重突出个人技能的质量。为什么?矮个子士兵没有长个子士兵那么显眼和谦逊。它们便于携带和隐藏。带着一把大枪在街上走来走去是不可能的。一般都是佩剑剑。好像现在警察和野战部队装备不一样了,都是配小手枪而不是配长枪,只是目的不一样而已。这些江湖人不是想随便杀人,主要是交朋友,讲道理,然后就做了。动手以一对一或者一对多为主。大多数情况下,目的是制服人,而不是杀人,这需要很高的技术水平和综合性。你手下的军官办案,大多都是以一胜多或者奇袭。综上所述,他们不仅要有军事武术的杀人技能,还要有徒手控制人而不杀人的拳法技能。这就是为什么董公以他的四尺二寸八卦刀而闻名,而李存义以他的“单枪匹马”而闻名。民间传说八卦掌是以刀法为主的拳法,形意拳是枪法,有道理。

由于武侠小说或电影的影响,有“空手而归”的说法和镜头。我认为没有人不能帮助它。在他绝望的时候脱下他的衣服也是好的。我想有句话叫“枪对枪,刀对刀”,说明了“空手入刃无异于自杀”赤手空拳喂刀,赤手空拳喂枪的简单道理。那只是先安排好的一个套路。不要当真。

说到长短兵的用法,对了,不要说“空手入白刃”,就是短刀入长枪也不容易。以前老拳手说“长打短,硬打软,快打利索”,所以有“短不是赢长的理由”的说法。这就是为什么要有“只要长就用短兵的方法”的原因。另外,凡事都是辩证的,不代表矮兵不能进长兵。短进度的唯一方法就是前攻,打法上叫“杀”。在张的八卦掌中,是“过桥之法”。“过桥”绝不是“过桥”,徒手格斗也不会有人先和你打。所以张八卦掌中的八种赤手切法,即“推扎动扣”,都是“过桥”,原理大体相同。长兵成短兵,不用考虑砍,直接贴就行,就是张八卦掌徒手八法,即“砍、踏、撞、冲、劈。”如果失手,就需要懂得“长兵短兵”和“滚炮”的方法来辅助,这和张八卦掌中的“中段止尖或根段止尖”、“回手如钩”的原理是一样的。因为“短不是胜长的理由”,所以有“用短兵之法”辅助。如果失手,就需要一个“长兵短兵的使用方法”来辅助。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颇。

3是否适合擂台上的比赛?自古以来就有民间和官方的挑战。私人竞技场一般包括私人较量和个人纠纷;一般官办的竞技场都有人才选拔和“游泳场”。“游场”现在就像一场体育比赛,目的是为了娱乐和赌博。要达到这些目的,一般都受到规则的限制,比如在哪里比赛,用什么方法,主要是为了保护“运动员”的安全长短兵也穿铠甲,武器用布包裹,布上覆以花墨,这和现代体育比赛的规则很像。这些东西限制了人对技术的运用,很多动作和技术都是不用或者不允许用的,所以需要参与的人要有良好的体力、力量和相对全面的技术。这也是一些传统武术不适合擂台的原因。

如果你能达到以上三个目的,虽然规则不一样,目的不一样,场合不一样,但说明它是实用的。

第二,训练后多久才能消灭对手?如果武术有这些实用性,在这个前提下,还有一个训练时间长短的问题。在同样的实用目的,同样的经济条件,同样的训练强度下,哪一个能用得早,哪一个能取得好成绩,就说明哪一个更好。

第三,通过习武,看他能不能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就是看他的训练方法是否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他是以牺牲人类健康为代价达到上述目的的吗?还是在基本不损害人体健康的情况下实现了上述目标?还是在达到上述目的的同时对人体健康有益?我觉得这也是鉴别一个拳法优劣的一个方面。

由于时代不同,目的不同,各种拳种的发展方向也不同。我觉得中国能同时具备以上三点的拳种并不多。这也是为什么从清朝中期到民国初年,很多义和团走向了全面大融合的道路。如董海川与刘先生、郭先生的交流,开启了形意拳与八卦掌的融合之路,先生与先生开始了形意拳与八卦掌的融合实践。至孙鲁堂先生,完成了太极形意八卦三拳合一的理论与实践。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职业,不同的世界观,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目的,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不同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目的的武术,这才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