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车展突然降下来的雷军到底是什么人?小米汽车如何定位?
上周刚刚在北京发布小米13 Ultra的小米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第二天马不停蹄地来到上海车展。他的外表受到了特别的关注。各大新车公司高管都亲自到场向雷军介绍自己的产品,雷军还拿着刚刚发布的小米13 Ultra拍下了感兴趣的机型。
这个时间节点的雷军可能还是这些新造车公司高管的朋友,小米也是一些车模里的互联软件。到明年这个时候,雷军和小米很可能成为这些车企的直接竞争对手。而雷军这次逛车展又是为了什么?
逛完车展,雷军最焦虑的可能是产品定位?上午,雷军参观了小鹏、氪、蔚来、高河、长安深蓝、樊菲、知机等8个新动力展台,还去看了劳斯莱斯、兰博基尼、大众、奥迪等展台。对于每天花一半时间研究汽车的雷军来说,这些厂商的产品肯定是烂熟于心,但很少有机会一下子看完。
在如今的大环境下,汽车价格战还在愈演愈烈,尤其是随着特斯拉的不断降价,以及锂矿等原材料价格的不断下跌,中国的汽车市场势必会迎来新一轮的降价潮,这是众所周知的。没有极其优秀的产品力或者其他支撑,汽车企业不降价是不可能的,但是卖高价大家都不赚钱,更别说低价了。而且很多车企降价后,并没有给销量带来完整的正反馈。
至于小米汽车,其车辆还没有量产,甚至没有造车资格,现在的汽车市场对新进入者可以说是非常不友好,甚至是残酷的。雷军此时最迫切的任务是找到小米汽车首款产品的定位,但是看了这么多展台,可能会有点失望,因为这些新动力品牌几乎已经充斥了50万以内的市场,尤其是20-40万区间,大量新动力车型的产品叠加在一起,密不透风。
小米目前曝光的首款车就位于这个区间。据最新消息,小米中型滑背车内部代号“Modena Modena”可能分为两个版本,低配版售价在25-30万元,高配可能超过35万元。中低配版基于400V平台,搭载比亚迪磷酸铁锂电池。智能驾驶方面,采用供应商大陆提供的单目视觉黑匣子供应商方案,而高配版可能基于800V高压平台,搭载当代Amperex科技有限公司的麒麟电池。智能驾驶方面,可能会采用英伟达Orin+ lidar的自研方案。
如果小米的第一款车型真的是这样的话,那就直接冲进新势力最拥挤的区域,类似小米摩德纳的产品还有很多,比如蔚来ET5,小鹏P7i,极氪001,智极L7,甚至还有樊菲F7,零跑C01这样的车型,当然,特斯拉,比亚迪的产品也不能忽视。
所以我们说,雷军这个时候可能来上海车展之后,最着急的就是小米汽车的定位了。如果一味的用这些模型去战斗,结果可能会很悲观。目前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在25%左右,而特斯拉和比亚迪甚至可能占到15%以上,而剩下的新生力量和转型后的传统车企,甚至豪华品牌,都在争夺这不到10%的市场份额。市场已经疯了,大部分车企短期内不可能赚钱。如果小米现在是,
自动驾驶已经不是香饽饽了,那要靠什么来抓消费者呢?小米品牌这么多年积累的口碑,以及价格屠夫的形象和用户粘性,是品牌的护城河。但是小米现在的Modena模式离不开其他新生力量的产品。这个时候没有用户粘性,在性价比上也没有优势。
小米雷军在小米汽车的发布会上几乎谈到了自动驾驶的发展进度。小米想通过自动驾驶让小米汽车有所作为,但目前看来,押宝自动驾驶及相关智能车型可能得不到市场的完全正反馈,因为在目前的法律法规下,几乎不可能有所作为。就算L3级别的自动驾驶也是有条件的自动驾驶,责任还是在人身上。L2.99和L3拉开不了差距。
而且自动驾驶的上限,故事结尾很明显,就是车辆可以自动驾驶。不管你是纯视觉、激光雷达还是车路协同,不管你用什么方案,用多大的计算能力,用多少高科技的传感器,有多优秀完美的算法,你最终达到的效果都是自动驾驶,也就是车辆自己驾驶,人可以做其他的事情,而这些技术不仅仅是韦小立、华为、特斯拉在做。
这时候就有了汽车价格战的影响。如果你想在价格上脱离普通大众的认知范围,那么你的市场注定是小众的。小米这几年在手机市场一直在冲击高端,但直到现在也没有完成。如果不打造一些颠覆性创新的产品,不会扭转大家的固有印象,至少小米手机还没有做到这一点。
反观小米汽车,至少这款代号为Modena的车型,并没有什么颠覆性的创新可以带给我们。它的外观设计和智能性能不足以给我们带来“第一眼看到iPhone”的感觉,但是它的价格有些超出大家的认知,所以定位问题还是个难题。
其实这次逛车展,小米雷军也可能发现很多车企都在走小米的路线,比如降低成本,注重性价比,大量让利。但是这个时代,这些车企很难做出当年小米在手机领域做出的成绩,因为真的很强,竞争太激烈,导致很多公司陷入泥潭。可能小米也发现自己无法在这条原本成功的路线上做出努力,于是选择了一条更成功的路线。
总结:把当初手机的成功经验套用到造车上很难,要再次摸着石头过河。这就是现在的小米车。在车展上看到那么多被新势力“卷”起来的新车,雷军可能会重新审视自己的产品和造车计划。现有的自动驾驶和价格可能真的很难打动消费者,哪怕是最忠实的米粉。
从硬核技术的角度来说,可能是一条可行的路线。在这次车展上可以看到,也有自主品牌的车型售价在百万元以上,可以卖的很好。那辆车确实有很多硬核技术,再贵也确实能被消费者接受,小米也不缺技术储备。而且小米可能是所有造车新军中技术专利最多的企业。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卢卡汽车,版权归作者所有。如以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车改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