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的《北京八分钟》为什么有争议?

2004年的《北京八分钟》为什么有争议?

2004年的《北京八分钟》为什么有争议?每年闭幕式都有一个惯例,会给下一个举办奥运会的城市留八分钟,展示这个城市的文化和这个国家对奥运会的理解。虽然演出只有八分钟,但对张艺谋的质疑一直持续到北京奥运会开幕式。

为什么2004年北京的争议八分钟1 2004年8月29日,雅典奥运会闭幕式。

在每年的闭幕式上,有一个习俗,下一届奥运会将在这个城市举行8分钟,以展示这个城市的文化和这个国家对奥运会的理解。

下一届雅典奥运会将是北京奥运会。

当晚22时29分,北京8分钟演出拉开帷幕。

然而,这八分钟却成了张艺谋导演生涯中最黑暗的时刻。

批评来自四面八方:表演内容老套,表演形式老套,是大杂烩,没有展现中国文化...

虽然演出只有八分钟,但对张艺谋的质疑持续了四年,直到北京奥运会开幕式。

▲北京8分钟第一期节目。

当天的演出由四部分组成:

第一阶段,14名身穿民族服装、手持中国民族乐器的“奥运姑娘”亮相,在北京跳起了舞蹈,背景音乐为茉莉花。

但由于奥运宝贝们穿着酷炫传统的红色衣服,被批评不伦不类,使得文化节目十分低俗。出现的红灯笼更被骂是张导直接从《红高粱》原著中拿来的道具。

▲女星的服装

第二、三环节的中国功夫、京剧表演,据说略显夸张,不地道。远没有春节晚会里的水平;

最后一部分,一个小女孩用童谣唱了《茉莉花》。很多人批评:第一部已经演了《茉莉花》。为什么这里还在用?“茉莉花”代表中国文化吗?

▲8分钟歌剧表演。

张艺谋从雅典回来不久,在圈内的口碑就大降。

从领导的直接指示到群众来信,可谓恶评如潮,很多人甚至直接放下狠话:不应该让张艺谋当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导演。

后来张艺谋在接受采访时说:“这八分钟,骂的水平,骂的场合,骂的次数,骂的人数都挺高的。”

但是现场的反馈可能和前面提到的批评有所不同。

当时参加闭幕式的人已经提前两三个小时进场了,大部分人都已经筋疲力尽,看演出的状态很一般。

但8分钟后北京开赛时,全场一改之前的疲惫,从第一个环节就非常沸腾,一度将气氛推向高潮。

很多外国人激动得甚至去找张艺谋,说导演成功激起了他们去中国的欲望。

为什么国内外对同一性能的看法会有这么大的差异?

第一,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认知与中国人对中国文化的认知不同。

我们大多数人,听京剧,穿旗袍,看中国功夫,已经习以为常,自然也就不能引起多大兴趣。

但是外国人不一样。在他们眼里,京剧、旗袍、中国功夫甚至中国筷子都是东方这个神秘古国的象征,让他们心向往之。

▲8分钟中国功夫表演。

第二,北京8分钟的表演舞台很小,只有7米乘7米,所以很多高难度的表演都要取消。

大多数中国人在电视和电脑上观看比赛。电脑的屏幕小,再加上表演的舞台小,自然显得不好看,效果也差。

不过当天会场气氛比电脑前好多了,现场还有高清大屏幕,自然表演很有效果。

▲8分钟红绫舞。

后来张艺谋还说了演出当天《北京八分钟》的版本,已经修改了很多次。

因为雅典不是很配合,规定很多,这个不能玩,那个不能玩。所以光是最重要的想法就修改了三次。

中国的文化,瑰丽,更适合在大舞台上展示。但雅典只提供了一个小小的上升舞台,限制了节目的表现。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

正是因为这个差评,2005年3月1日,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创意方案征集开始时,张艺谋导演放弃了竞标。

后来有领导一直找张艺谋,说他要为国家做贡献。直到那时,张艺谋才组建了一个团队,开始准备开幕式的申办工作。

在竞标会上,张艺谋击败李安、陈凯歌等团队,成功当选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总导演,最终为我们呈现了一场视觉盛宴。

为什么2004年北京的八分钟不同于2004年雅典的八分钟和2008年北京的八分钟

按照惯例,在每届奥运会的闭幕式上,下一届主办国都会为全世界献上一场精彩的主题表演,以示对全世界观众和运动员的热烈欢迎。这一次,中国作为2022年冬奥会的东道主,当然不能落后!

对于总导演张艺谋来说,《北京八分钟》的体验是2004年在雅典尝到的。他甚至开玩笑说自己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两次执导《八分钟》的导演。

擅长人海战术的张导这次没有派一堆古人上场,而是做了减法。只有24个年轻人和24个机器人,表达的内容极其简洁。不仅仅是只有八分钟,说实话,和十年前是完全不同的状态。

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国八分钟的元素是二胡、旗袍、武术、书法、京剧等等。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元素有“击”、论语、丝绸之路、国画、活字印刷等等。可以说,当时的中国,除了对传统文化和悠久历史的骄傲,没有什么可以展示给世界的。

在北京平昌冬奥会的八分钟里,我们看到展览的主体从传统文化变成了现代中国。从展示元素的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在过去十年中的变化。

24个带屏幕的智能机器人。

24个移动机器人“冰屏”与26名轮滑运动员一起表演,美丽的场景展现了一个快速发展的中国形象。90秒准备时间,16套复杂机器人动作规划,移动机器人与舞者精准互动...如此规模的人机表演,如此复杂的舞台表演,在世界上还是第一次。

演员穿的LED屏、遥控设备、自热石墨烯服装等“新事物”都体现了中国科技。

新四大文明

没有红灯笼、琵琶等有几千年历史的传统物件的传播,听不到京剧熟悉的悠扬旋律。画面的一帧帧,像飞驰而去的高速列车,带我们领略了现在的中国。那些新技术、新文化、新成就,让我们激情澎湃。通过图像和人工智能的结合——四大发明,高铁,* * *自行车享受,移动支付等。,新的和当代的图像被浓缩,而不是使用过去旧的图像符号。

轮滑爱好者高速行驶,逐渐变成一条象征人类科技最高成就和新生活方式的互联网隧道,而两只熊猫轮滑爱好者通过这条互联网隧道返回北京,收集人们的祝福。这次换屏意味着中国作为网络强国的崛起,同时还有一个广受欢迎的自行车品牌——摩拜单车。

JD.COM无人仓库也出现在智能屏幕上。无人仓实现了从入库、存储、包装、分拣的全流程,整个系统智能化、无人化,对整个物流领域来说具有里程碑意义,在智慧物流领域处于全球领先水平,中国骄傲油然而生~

在这神奇的八分钟里,人工智能是贯穿全场的因素。它有很强的科技感,展示传统文化,但更多的是展示现代中国。在14之前,雅典向世界展示的是更加传统和古老的东方国家,而在2018,看到的是自信和现代的中国。

或许,在八分钟里,我敢于抛弃宣传五千年传统文化的想法,向世界展示一个全新的中国,输出新文化新技术,也让“北京八分钟”承载了更多的意义——中国不仅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文化,也有了自己新时代的新名片。

我们已经从为过去的传统和文明感到自豪转变为为今天的繁荣和强大感到自豪。这就足够让我开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