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市平泉县在哪里?

平泉县位于河北省东北部。东经118 21′03″-19 15′34″,北纬40° 24′0″-40″总面积3297平方公里。总人口为470 000人(2004年)。

县人民政府驻平泉镇,邮政编码:067500。行政区划代码:130823。区号:0314。

行政区划

平泉县辖9镇4乡6个民族乡:平泉镇、黄土亮子镇、榆树林子镇、杨淑玲镇、七沟镇、小寺沟镇、党坝镇、卧龙镇、南五家子蒙古族满族镇、王土房乡、柳溪满族乡、齐家埭满族乡、方平满族蒙古族乡、孟河乌苏蒙古族乡、毛兰沟满族蒙古族乡、王土房乡。

社会发展

全县生产总值达到654.38+0.945亿元,是654.38+0.980的20.6倍。农业总产值达到1154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6100亿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到8.7亿元,财政收入达到690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330元。分别是13.5倍、25.8倍、19.1倍、8.8倍和27.7倍。

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两高一优”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稳步推进,全县初步形成了种子、食用菌、杏仁、果业、畜禽养殖五大特色产业。全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深入开展,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全县水浇地面积达到21.4万亩,建成1.8万亩吨粮田。它已被列为国家商品粮、玉米种子生产、林木种子和肉牛生产基地县。65438年至0996年,全县粮食总产量3亿公斤,向国家销售商品粮65438+5亿公斤,基本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在承德市率先摘掉了贫困县的帽子,被国家授予脱贫攻坚先进县称号。从65438年到0998年,全县粮食总产量3.2亿公斤,创历史新高。

产业后劲大大增强。通过着力实施名牌战略和骨干带动战略,坚持发展和项目并举,努力培育产业体系,全县初步形成了化工、食品、建材、矿业、玻璃制品、机械电子等六大支柱产业和十家骨干企业。形成了一批优势产品,主要是酒类、轮胎、玻璃制品、建材、电子等。到1998年,全县乡级以上工业产值达到1514亿元,工业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80年的39.9%上升到1998年的56.7%。全县年产原煤32万吨,水泥654.38+0.3万吨,砖2.4亿块,酒精654.38+0.87万吨,轮胎30万条,玻璃制品654.38+0.7万吨,化肥654.38+0.4万吨,软盘920万张,包括室内装配式冷库和利华牌425 #水泥。

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快速发展,全县乡镇企业产值由1998达到7.85亿元。广大农民从未走出家门,面向市场,参与竞争,创造辉煌。全县涌现出4个产值超亿元的乡镇和4个产值超5000万元的乡镇。个体私营经济蓬勃发展,成为县域经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到1998,全县有个体工商户24096户,私营企业451户,从业人员55116人,产值23.5亿元,纳税2300万元,成为全县经济新的增长点。全县有各类商业网点8494个,社会商品销售总额8.65亿元,农村市场51个。其中,粮油批发交易市场是河北省十大粮油批发交易市场之一,占地50亩,储备能力23万吨,年交易量65438+万吨,交易额1.8亿元。北五家子杏仁交易市场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杏仁加工交易市场,年加工交易杏仁2500多万公斤。茂兰沟食用菌市场年销售量800吨,经销金额5000万元。黄土亮子牲畜交易市场年交易量2万余头,年交易量4000万元。

对外开放步伐加快,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我们县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县之一。它靠近北京、天津,背靠辽宁、蒙古,地缘优势突出。为此,我们把大力推进对内对外开放作为缩小与先进地区差距的关键,明确了借助名城(承德)、面向辽蒙、依托京津、挤入两湾的开放思路和重点,制定完善优惠政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拓展开放领域,先后与国家12部委建立联系。与全国21科研机构、13高校、大型企业建立了稳定的经济技术合作关系,与北京顺义、房山,辽宁海城、灯塔,内蒙古赤峰、宁城建立了友好关系。“八五”以来,全县吸收市外资金4.55亿元。利用外资从无到有,实际利用外资654.38+0806万美元,已设立外资企业654.38+065.438+0家,出口创汇365.438+04万美元。全县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

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交通、通信、电力、市政建设等硬环境得到改善。全县输电线路已形成网络,实现了村村通电气化。交通四通八达。县内晋城铁路、国道101横贯东西,平双公路、平青公路纵贯南北。4条县级公路连接19个乡镇,实现了村村通汽车。平泉电话网是京齐哈尔光纤通信干线的重要枢纽,对外光纤传输线路近300条。全县所有乡、镇、村都实现了程控联网。信息高速公路使平泉与世界各地的联系非常方便。同时,市政建设得到加强,县城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城市功能趋于完备。连续五年荣获河北省城市治理大赛新貌杯,连续六年荣获省级卫生先进县称号。

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广播电视事业蓬勃发展。教育全面发展,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全县有各级各类学校383所,在校学生6.8万人。从65438到0998,全县高校毕业生人数居全市第一。同时,还有以农业广播学校、农业技术学校和职业教育中心为主体的农民科技培训网络。儿童入学率和小学、初中、高中巩固率分别稳定在99%和93%以上,九年义务教育通过省政府验收。科技事业突飞猛进。“八五”以来,全县推广常规农业技术72项,农业连续八年获得全市第一。承担市级以上科研项目58项,获得国际先进2项,国内先进17项,省内先进6项,获得国家专利13项。文化事业全面发展,形成了以县文化馆为龙头的四级文化网络。有线广播调频覆盖率达90%以上,以县城为中心的有线电视已开通19个乡镇。有线无线电视综合覆盖率超过80%。健康体育取得显著成绩。全县有医疗机构91个,医疗卫生人员1345人。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发展,1992被国家体委授予体育先进县称号。

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从65438年到0998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330元。人均粮食695公斤,人均居住面积16.5平方米。每百户拥有电视机92台,洗衣机31台。城乡储蓄存款达到8.73亿元,彻底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居民消费结构发生明显变化。高档耐用、时尚的日用品进入寻常百姓家,先富起来的工人农民率先步入小康生活。截止1998年底,全县334个行政村有17个乡、287个村、81337户农民实现了小康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