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亿万富翁有多难?
从易到难,他们正在成为亿万富翁,攀登珠穆朗玛峰,获得奥运冠军,获得诺贝尔奖。换句话说,我身边的很多朋友都认为,和其他四件事相比,成为亿万富翁相对简单。虽然这个判断很容易受到个人情况的影响,但是我们还是可以有一些客观依据来衡量的,比如数据。
世界上有多少亿万富翁?其实只有2000人左右。如果算上历史上的亿万富豪,将达到2500人左右。历史上有超过4000人攀登过珠穆朗玛峰,远远超过亿万富翁的数量。奥运冠军多了。近几届奥运会,每届大概会有65,438+0,000个冠军。这是因为奥运会项目虽然只有300多项,包括足球、篮球等团体项目,但金牌获得者的数量其实相当多。
这四项中,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数量最少,100多年里不到1000。但是,如果考虑到投身于科学和文学的人数远远少于投身于商业的人数,商业从业者成为亿万富翁的几率可能甚至小于学者和作家获得诺贝尔奖的几率。
这样看来,我身边很多朋友其实低估了成为亿万富翁的难度。这让我觉得很有意思。我只是想通过这封信和你谈谈。为什么有些人低估了成为亿万富翁的难度?这里面的误区在哪里?
如何衡量一个目标的难度?
在我看来,实现一个目标有多容易,首先要看是什么样的目标。单一标准的目标很容易实现,如果这个标准可以量化衡量就更容易了。相反,如果一个目标能否实现,是由各个方向的诸多因素决定的,甚至可能不是每个方面都有一个统一的衡量标准,那么实现这样的目标是非常困难的。
我们前面说的四件事,拿奥运冠军的目标应该是最明确的,也是最容易量化的。100米你跑了10秒也就是9.9秒,这是明摆着的事实。去年你跑了10秒,今年稳步提升0.1秒,排名可能从前20升到前8。而且,关于如何培养一个奥运冠军,世界上有大量经验丰富的教练。如果你按照他们的方式接受训练,你的表现会稳步提高。
如果你家有一个孩子很认真的从事一项运动,或者你找了一个非常好的补习班老师帮他补习数学,你会发现孩子进步的速度非常明显。在这件事情上,只要你努力,不打折扣的训练,基本上可以保证稳步前进。
登珠峰,相对来说比较复杂,因为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配合,还有天气等偶然因素。但是今天,攀登珠穆朗玛峰实际上已经被分解成一套常规动作。我身边有四个人登上过珠穆朗玛峰,其中一个是中国第一个完成7+2壮举的女性。所谓“7+2”,就是攀登各大洲第一高峰,加上到达南极和北极。
从他们给我的描述来看,虽然登顶的过程很艰难,但是有证据一步一步来。前面说过,取得“7+2”的那个女的是我在清华计算机系的学姐。后来她甚至参加了攀登珠穆朗玛峰的训练,训练对象是青少年。
看着获得诺贝尔奖,这件事的难度一下子增加了很多。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套路让你去模仿一个以前没有完成的学习。别说目标不明确,就连该选哪个学科,该往哪个方向努力都不确定。
而且在研究的过程中,研究人员的水平也不能简单地用量化指标来衡量。诺贝尔奖不授予发表论文最多或被引用次数最多的学者,也不授予书籍销量最多的作家。一个科研项目能不能完成,考验的是科学家的综合素质;这个话题能有多大影响,往往几十年后才知道,学者做研究时也无法预测。通过对比,你会发现预测奥运冠军并不太难,但是预测诺贝尔奖得主就不容易了。
为什么成为亿万富翁很难?
再来看成为亿万富翁这件事,这也是一件复杂的事情,没有统一的标准。我们这里不考虑那些通过继承财产成为亿万富翁的人,而是看看那些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这个目标的人。大部分是企业家,其次是一些职业经理人。
创业是典型的复杂,没有统一的标准,影响因素很多。成功的创业者也有不同的创业方向。这不像攀登珠穆朗玛峰。前人开出了一条路,你可以跟着走。攀登珠穆朗玛峰甚至已经发展到。每年春天,尼泊尔的向导们首先探索一条道路,在这条道路上放上木桩,系上绳子。大家只要顺着绳子走就可以了,难度降低了很多。
当然有人会说,创业也是有方向的。如果产品做得好,市场能力强,创业成功的可能性就大。但仔细想想,什么是“产品做得好”,本身就很难衡量。
也是手机。如果把头部品牌手机和其他品牌的手机对比,拆开来看,大家的硬件指标可能不会相差太多,但是头部品牌手机的价格可能是对方的两倍,用户会买的更多。产品好不好这个事实不容易量化。如果不好量化,往往就不清楚改善的方向。
再看市场,有人会说市场是可以量化的。用户多了,市场就好做了。但是用户是一个结果,而不是原因。他们都花钱做广告。为什么有些品牌花了钱还能获得市场份额,还能维持下去?为什么有些品牌花钱后昙花一现?这里有很多知识。
如果你了解亿万富翁的故事,你会发现他们很少是走别人的路成功的,他们都需要找到自己的路。我认识的亿万富翁大概比登过珠穆朗玛峰的人多好几倍。可以肯定地说,他们每个人都做一些事情,走不同的路。
衡量目标难度的误区在哪里?
现在很多人做的一个很大的误区就是把多维度的东西简单的投射到一个或者几个维度上,用一些指标去量化那些不应该量化的东西。
把多维度的东西简单化,设定量化的衡量指标,并不是一件坏事。很多时候是很有效的。比如奥运会的100米比赛,我们需要设置一个标准的赛道,使用统一的时钟计时,简化跑步这个复杂的事情。否则,如果单纯问谁是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人,就很难衡量了。这个快是指快跑还是短跑,是在6000米的山上快,还是带着50公斤的武器在沼泽里快?不清楚。
同样,高考也是用分数来选拔人才的。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也是一个多维度的事情。高考首先把考虑范围缩小到几个维度,也就是几门课;然后用分数定量考察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这个衡量标准简单明了,但肯定不能完全反映一个年轻人的真实水平。只能说,如果考虑到选拔人才的成本,这是目前最好的方法。
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应试教育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就是把人才培养这个复杂的事情简单化,过于依赖量化指标。我们从小就接受这个措施,久而久之这种思维方式会影响整个社会的认识。
比如我们经常说自己的孩子是个好学生,成绩都是a,这显然把一个好学生,这个本来应该是多维度考虑的,变成了用成绩数据来衡量。你会经常听到张三在学校时远远落后于我们的说法,所以我们不知道他今天能相处得多好。其实所谓的“远不及”未必是真的,很可能只是当年成绩不好。
不仅对孩子的教育如此,其他方面也是如此。大家都是围绕量化指标做事的。比如今天中国大学的论文阅读量几乎是世界第一;看专利数量,中国的专利在世界上是数一数二的。但在这些庞大的数据中,真正了不起的成就有多少呢?
我觉得这就是教育的影响。如果我们在受教育的时候就被训练成用单一的标准来衡量好坏,我们就会懒得去培养自己真正的综合能力,去做别人没有做过的、难以用数据衡量的事情。
如果你问一个普通人,你觉得你能拿奥运金牌吗?估计大部分人都会承认不会。但是如果问你能不能成为亿万富翁,可能有人会说不是不可能。为什么会这样?
在我看来,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可见的弱点。平时100米只能跑13秒,那你明明知道自己跑不了10秒。很多人不愿意承认那些无法用数据衡量的弱点,比如情商低,自大,固执,市场能力弱等等。这些都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障碍,但是因为没有量化的指标,很多人用各种方式去否认,甚至自己也相信。因为无法量化和测试,通常这些素质不会成为升学或求职的硬性指标。结果就是很少有人会承认这些“不可测量”的缺点,即使有也不会去关注。
总结
这封信告诉你成为亿万富翁有多难。当然,并不是说你真的需要开一家公司才能赚到6543.8亿美元,但是我要提醒你,很多事情的难度在于它的复杂性和量化的难度。如果我们习惯用一个单一维度的量化指标作为衡量标准,就会低估很多事情的真实难度。如果在个人成长中采取这种方式,可能会导致一些能力的缺失,而我们自己甚至不知道。
无论是做事还是个人成长,都需要关注更多维度的因素,以及那些无法量化的能力。知道这一点,即使我们不能成为奥运冠军或亿万富翁,我们也可以靠自己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