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如何攻敌都城?

古代军队进攻城市时专门使用的机械化装备,可以有效地破坏或辅助进攻城市的防御系统。常见的攻城器械有:冲车、梯子、渡舟、弹弓等。它的出现是技术的进步和战争的需要。

1.车冲:又称“近冲”或“对面楼”,是一种装甲攻城塔,即以冲撞之力摧毁城墙或城门的主要攻城武器,属于我国古代攻城器械。

林冲路公共汽车是一座五层楼的八轮攻城塔。最下面一层是推车前进的士兵,另外四层装的是攻城的战斗士兵。该车高约12m,宽6m,长8m。

冲车利用自身高度,从车上直接向市区射击。也可以用来接近城墙,摧毁女墙(垛墙),直接攻击城墙上防守的敌人。车上除了各种长兵器,还经常装载强弩、石炮等重型武器。

2.梯子:是爬城墙的工具。相传梯子是春秋时期的能工巧匠鲁班发明的。其实早在夏商周时期就有了,当时名为“钩助”。在春秋时期;鲁班对其进行了改进。战国时期的梯子由轮子、梯身和挂钩三部分组成。梯身可上下倾斜,人力可抬上城墙;梯子顶端有一个钩子钩住城市的边缘;梯子下面装有轮子,可以移动。与战国时期相比,唐代的梯子有了很大的改进:梯子的底架是木制的,下面有六个轮子。梯身以一定角度固定在底盘上,在主梯外加了一个可移动的“副梯”,顶部有一对滑轮。登城时,梯子可沿城墙自由上下移动,无需任何人搬运。同时,由于主梯采用了固定装置,简化了架梯程序,缩短了架梯时间。军队在攻城的时候,只需要把主梯停在大门口,然后把副梯搭在主梯上,就可以“枕城”了,这样就降低了敌人架梯的危险和难度。此外,由于登城前天梯过早接触城边,也能避免守军的伤害。到了宋代,梯子的结构进一步完善。据吴瑶介绍,宋代天梯的主梯也分为两段,并采用折叠式结构,中间由转轴连接。这个造型有点像当时流行的折叠飞桥。与此同时,辅助天梯也以各种形式出现,让进城迎敌更加方便快捷。为了保证推梯者的安全,宋代的梯子借鉴了晚唐对梯子的改进经验。梯子的底部被设计成四面有屏蔽的车,外面用生牛皮加固,这样当人在棚子里推着大车靠近敌墙时,就能有效抵御敌人箭石的伤害。古代攻城用的梯子有很多种,梯子是一种庞大笨重,结构复杂的梯子。三国时期,孙权的将军甘宁率兵攻打曹操的安徽城。攻城时,他原打算派士兵运土筑土山,架天梯,飞桥,以接近敌墙。然而,吕蒙将军认为这种方法既费时又费力,因此还不如利用军队的士气,用弩和石炮强攻,以迅速取胜。果不其然,我们最终以强攻取胜。

古代攻城的方式很多,但大多是以快速入城为前提,必须大胆、快速、借势造梯才能入城。于是就有了常用的各种轻便简易的飞梯。汉朝时,汉军攻打知止城,城四周用木墙围起来,用土墙筑成。辩护相当严格。攻城士兵先用弩还击击退城上守军,用火焚烧木城,持弩、戟冲入木城,然后迅速逼近木城,四面筑梯,登城,很快就把内城打得粉碎。这种攻城方式就是强攻,尽量缩短双方对峙时间,以高势头快速突破城防。所以要用便携式飞梯,结构简单,重量轻,多为木质和竹质。宋代的飞天梯有二三十尺长,一头装有两个轮子,方便蚂蚁附城。此外,还有“木飞梯”、“爬飞梯”、“竹飞梯”,造型略有不同,但都很轻便实用。

3.登船工具:宋代乔浩长度以乔浩为准。桥前有两个大轮子,桥后有两个小轮子。当它被推进乔浩时,这座桥可以顺利通过。如果城市比较宽,就用折叠桥,也就是中间用转轴把两个城市连起来,用法是一样的。

4.投石车:相传不是发明的,而是在官渡相持时,袁使用了一种大型攻城器械——高橹,然后献上了用投石车折断高橹的计策。《三国演义》中没有提到它是柳椰发明的。后来经过马军的改进,进一步完善。

弹弓在春秋时期使用,隋唐以后成为重要的攻城和防御武器。这是一种古代的战车。安装枢轴和弹跳石。因为声音像雷震,所以取名霹雳车。《三国志·魏徵传·袁绍传》:“毛(曹操)派了一辆石车,当他撞上邵娄(袁)时,一切都碎了。邵忠称之为霹雳车。”又称“抛车”。指在车上用粗竹把石头扔出去;作为攻击的手段。其实弹弓就是中国象棋的黑炮。

弹射器是一种利用杠杆原理投掷石弹的大型人类远程武器。它的出现是技术的进步和战争的需要。春秋时期使用,隋唐以后成为攻守城池的重要武器。最初的投石机结构简单,有一个巨大的杠杆。长的一端用皮箱或木筐装着石头,短的一端系着几十根绳子。一声令下,数十人同时拉动绳索,利用杠杆原理投掷石块。这是古代的战神(斯大林说大炮是战神)。中国战争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使用弹弓,应该是李信(李广将军的远祖)攻打楚国。楚军暗中准备了大量的弹弓。当秦军过河时,它突然同时发动,无数锋利的石头像乌云一样打在秦军身上。二十万秦军大败,李信兵败自杀。后来,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王建率领60万大军攻占楚国,显示了当时弹弓的威力,中国的弹弓在宋代达到了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