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哨子哨子。

中国哨子,又称带吹口的笛子。与爱尔兰笛不同的是,它是由内蒙古剧作家、诗人、笛子演奏家白马(马士信)创造的一种新型中国笛子。它的主要特点是在传统笛子的吹孔旁边设计安装了一个小笛嘴。哨子嘴由嘴管和嘴座组成,嘴管通过嘴座与笛身固定。由于是口中含哨吹奏,最大限度地解放了嘴唇,使发音更稳,音域更宽,舌头更灵活,运气更舒服,更容易学习掌握,达到得心应手,随心所欲的吹奏效果。

该成果已获得国家专利。

专利名称:吹口长笛

专利持有人:马世新

专利号:cn00207170

证书编号:编号65241

发证日期:2006 54 38+0 65438+2月5日。

发证机关:中华人民共和国知识产权局

白马,本名马世鑫,1953年6月生于呼和浩特。1963年6月考入内蒙古艺术学校,师从刘兴汉、黄尚元学习长笛,1964年6月成为内蒙古知名青年长笛演奏家,演奏著名长笛歌曲《黄鹂之翼》、《影中之鸟》。1970毕业,分配到鄂尔多斯歌舞团。他第一个表演了“长笛双吐循环呼吸”的绝技,他创作和演奏的多首长笛独奏在内蒙古广播电台播出。

1975年,突然退出长笛领域,开始诗歌、电影、歌曲、舞蹈创作。电视剧《大漠情缘》、《大漠唱舟》在内蒙古电视台录制播出,蒙古语剧《银碗》、《韩家儿》、舞蹈诗《鄂尔多斯Eros Eros情色》(主题诗)获国家“五个一工程奖”、国家“一工程奖”。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词人,传记收录于《世界名人录》。根据内蒙古艺术学院的历史记载,“培养了一批国内外著名艺术家,如银豹·德力格、德德马、拉苏荣、李震……白马(马士信)”。

在从长笛行业退休25年后,他在2000年突然对长笛重新产生了兴趣,并开始研发“吹口长笛”,后来被命名为“中国口哨”,并以全新的演奏理念创作和移植了一批全新的口哨独奏作品。代表作品有《田园中的百灵鸟》、《百灵鸟》、《江河与河流》、《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等。其创新意识和先进的长笛艺术深受业内专家的关注和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