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系车靠轮毂电机赶超比亚迪?效果可能既不舒适也不运动。
轮毂电机悬挂系统,也就是四轮变型麦弗逊?“味道”来自于底盘的悬挂部分。从曝光的图片和莫比乌斯的宣传视频资料来看,整个轮毂电机的悬挂系统表面采用了一套L型结构。它由减震器、弹簧和下臂组成(姑且称之为,其实和传统的A型下臂相差甚远)。即使在结构上应用现有的悬架形式,弹簧筒是一体的,并且“摆臂”和减震器锚定在悬架主销中的设计也可以完全概括为麦弗逊悬架结构。但是具体的成型还是和我们传统的麦弗逊悬架有明显的区别,下面我们就来说说。
同样套用燃油车时代的“成熟”模板。“筷子悬挂”这个词相信车友们都很熟悉。其实“筷子式悬挂”也是麦弗逊风格的变体,但由于多用于后悬挂上,规避了传统汽车的转向功能,所以很难一眼就从视觉上将其与麦弗逊的悬挂挂钩。然而,在结构上,“筷子悬挂”的一个纵向臂和两个“筷子”横向臂取代了麦弗逊的A形下臂。但应用到后悬架上,由于空间充裕,“筷子悬架”一般有多个锚点,而不是围绕一个主销,勉强算是加强版的麦弗逊。
回到现代莫比乌斯的轮毂电机系统,从图片和视频中可以非常清晰的看到拖臂的位置。在纵臂后面的定位点内侧,应该有一个横臂结构,与传统的副车架相连。这样,类似于A型下臂,这个系统相当于把定位点从车轮主销平移到车架上。之所以这么任性,在于整个悬挂系统的上部。可以直观的看到,系统的减震器和弹簧都没有和车架连接。真正连接车架的是车尾的锚点。整个悬架与车身连接的锚点形成对角线布局。所以看起来传统悬架的下摆臂、主销和减震器的三角受力变成了两个车架锚和主销的三角受力。
为了原地转身,牺牲后排的舒适性?
那么,为什么莫比乌斯会做出如此“非主流”的悬挂系统呢?这样做有什么意义?会有什么影响?首先,从悬挂结构本身来说,莫比乌斯无疑是个低分选手。它采用了一套比麦弗逊更占空间、更费力的设计,粗制滥造出一套效果可能不如麦弗逊的悬挂系统。查阅资料时,我们还戏剧性地发现,莫比乌斯在推广自己的电控线性转向技术时,其底盘渲染图是极其标准的双横臂结构。这说明现代的莫比乌斯既不是无能,也不是不知道传统双叉臂结构的好处,但他们在轮毂电机上有自己的必要性。当然,这里要强调的是,上面所说的“低分”只是针对悬架本身,并不是包括轮毂电机在内的整个系统。其实要把它们结合起来才能看到效果,下面就来说说吧。
因为轮内电机量产,有必要使用这种变体悬挂形式吗?不一定。现代莫比乌斯的另一组宣传片中,也是轮毂电机的应用。它的前悬架采用了接近直臂的设计,后悬架则是更加传统的多连杆形式,减震器和弹簧分开。虽然这样也可以实现轮毂电机的应用,包括后轮大角度转向的功能等。,它缺少一个更大的“噱头”,就是原地转圈。我们前面讲的悬浮形式可以满足轮毂电机应用的要求,原地实现“蟹步”、“甜甜圈”等复杂动作。
但是代价是什么呢?首先要说的是占用空间。麦弗逊悬架结构的特点是对空间友好,尤其是前轴空间。但是对于现代的莫比乌斯系统来说,为了保证强度,整套配套系统需要消耗大量的空间。再加上四轮90°转向的效果,需要给轮圈留足够的收放空间。我怕轮毂电机原本节省空间的buff被他们“吃掉”。
另外对操控性和舒适性也有影响。簧下重量这个话题在轮毂电机这也是老生常谈。本身就有一套电机,说明“鞋子”变重了。此外,悬挂结构略显庞大,即使使用了大量的铝材,车辆在“脚上”的负担对于肉眼来说仍然过于沉重。其次,从宣传视频和结构特征不难发现,所谓的90°转弯是通过将四个轮子分别旋入车内来实现的,类似于“内八字”行走的效果。另一方面,四个车轮的向外旋转角度相对有限。与传统传动结构的车辆相比,暂时无法判断这个向外角度是否有较大差异。但实际影响应该不大,因为轮毂电机可以实现四轮转向,也就是说前轮不需要像过去印象中那么大的转向角度就可以达到更好的转向效果。
最后一点是减震器的布局。首先,这种四轮轮毂电机结构,前后悬挂没有区别。所以对于前轴来说,发条盒一体式结构并不突兀,只是它的夹角有些夸张。在结构上,由于需要腾出空间,减震器不能近乎垂直地布置在主销的位置。但夹角大的布局可以参考摩托车的减震结构。倾斜角的存在使得减震系统在有限的空间内工作行程更长,理论上可以获得更大的减震效果。但是减震器的末端并没有直接与车架连接,还是会让整个减震效果存在理论上的隐患,这一点在后轮轴上大概会更加明显。因为传统的后轮轴悬挂比较宽敞,比如弹簧筒分离,就算是更大的弹簧,更多的连杆都是常规操作。但现代的莫比乌斯,直接移植前轴的结构,对轮毂电机的让步,让后排的整体舒适性再次被打上问号。
汽车电气化带来的创新,在轮毂电机上表现的淋漓尽致。比如更好的传动效率,更好的操控“姿态”,更稳定的驾驶性能,更轻的车身,更大的空间利用率。但在电气化噪音下显得有点“无力”的机械结构,在真正落地轮毂电机上,还是会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包括现代莫比乌斯的方案,大部分披露过轮毂电机详细信息的车企都在悬挂结构上犯了难。如何在充分发挥轮毂电机优势、保证车辆支撑性、稳定性、舒适性和操控潜力的传统机械结构上实现平衡和突破,将是轮毂电机赛道上所有车企的重要课题。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卢卡汽车,版权归作者所有。如以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车改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