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的性格人生

主编《化工计算》、《石油制备》、《湍流传热导论》,合编《化工过程与设备》。

顾抱着为中国化学工业的发展做贡献的信念。在努力学习的同时,她还利用一切机会了解西方国家化学工业的现状和发展。他在美国留学期间除了参观了很多工厂,还在65438-0932参观了英国和德国的硫酸铵厂、人造汽油厂、纺织厂和人造丝厂。

1933回国后,任南京工业实验所办公室、分所主任。在研究液体燃料替代品的过程中,他还去了菲律宾调查酒精替代汽油的工业设施。

为了发展中国的化学工业,1934年,他在上海浦东成立了中国酒精厂,还进行了裂解植物油制造液体燃料的科研。

65438年至0937年赴日本考察化学工业和人造丝工业。

65438年至0938年,南京中央工业研究所迁至四川北碚后,继续进行油脂和酿造方面的实验。近年来在《中国工业》、《工信部月刊》发表人造丝、酒精代汽油、大豆工业、油脂工业等论文和调查报告20余篇。

1940年成功实验“氯化钙脱水法制造高浓度酒精”,获得专利,开始调查酒精行业,指导工厂生产。

1943写了《中国石油工业十年》一文,发表在中国化学会化学十周年。顾系统研究了大豆油、菜籽油、棉籽油、桐油、芝麻油、蓖麻油、花生油压榨时各种因素对出油率的影响,并归纳成方程式。他的工作极大地促进了石油工业的生产和发展。

抗日战争胜利后,顾任中央工业实验室代理主任,1947调到北平筹建工业实验室,1948任北平工业实验室主任。建国后,他从工业实验室辞职,受聘于同济大学化学系任教授,讲授化工原理和工业化学课程,并兼任复旦大学、沪江大学、无锡江南大学化工原理、油脂化学和油脂工业课程。

1952年国家部门调整,顾到上海华东化工学院任教,并一直担任化工原理教研组主任、化工工程教研组主任。顾长期从事教学工作,深感加强教材建设,尽快建立我国独立完整的教材体系,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刻不容缓。为此,他撰写出版了《液体燃料》、《制油》、《化学计算》等书籍。1957年,他与成都理工大学张宏远教授、天津大学丁旭怀教授一起编著出版了《化工过程与设备》一书。这是我国第一本高等院校化工原理通用教材,经过多次再版、修改和发行。几十年来,它一直是化工原理的主要教材和教学参考书。顾主编的《化工计算》一书已重印9次,是深受化工系师生欢迎的教学参考书。

顾在华东化工学院从事繁忙的教学工作和化工专业建设的同时,坚持不懈地进行科学研究。

自20世纪50年代后期以来,人们着重研究了湍流中的动量和传热,如液态金属传热和非牛顿流体传热。这些研究立足于中国化学工业的现状,立足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强化工艺和设备,提高生产率。他根据理论分析,提出了强化传热的方法,在热强化环、涡流管传热和在气体中添加少量固体颗粒强化传热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直接在工业生产中推广。

“喷动床谷物干燥研究”课题是用理论研究成果指导工业生产实践的一个实例。通过此项研究,提出了多级喷动和导管喷动两项新技术,解决了粮食入库前干燥工艺不良导致的霉变霉变难题。根据多年的研究经验,顾编写了《湍流传热导论》,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编号1964。时任化学工业部副部长、化工专家侯亲自为该书作序。这是顾的化学工程系列的第一本书。遗憾的是,“文革”期间,顾受到迫害,于1968年7月过早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