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
农业的基础越来越坚实。
平原约909平方公里,山地约259平方公里。2006年农业总产值54.7亿元,比上年增长8.21%。粮食复种面积50046公顷,总产量2751万吨。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畜牧业、水产、蔬菜、花卉苗木、茶叶水果等五大特色主导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85.1%,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全年养猪654.38+0.4468万头;全年水产品产量达到43232吨,比上年增长11.9%。蔬菜种植面积31.677公顷,年产量1.206577吨;花卉苗木种植面积17929公顷。
围垦钱塘江滩涂是萧山人的一大创举。从1965开始,已经回收了30次。截至2000年底,复垦土地面积达52.62万亩,被粮农组织官员誉为“人类土地复垦史上的奇迹”。
工业经济发展强劲?
工业是萧山的经济支柱。截至2006年底,全区工业总产值2507.27亿元,比上年增长25.0%,工业销售产值2464.27亿元,比上年增长25.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2249.33亿元,增长25.7%,销售产值221314亿元,增长25.9%。
经济效益大大提高。全区工业增加值达到429.89亿元,比上年增长20.4%;实现工业利税总额203.2亿元,比上年增长27.25%,其中工业利润总额6543.8+024.22亿元,增长33.0%。全员劳动生产率87070元/人,比上年增加11373元/人。
技术创新继续深化。全区新增企业技术中心25家,企业技术中心总数167家,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19家,杭州级54家。技术创新项目38项,其中省级以上11。开发省级以上新产品430项,其中国家级4项。
规模以上企业优势明显。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834家,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的89.7%,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产销量超过654.38+0亿元的企业有22家,超过5亿元的企业有59家,超过654.38+0亿元的企业有379家。新增两家上市公司,总数达到12。另有22家公司准备上市。
企业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年末,共有161个名牌产品,其中国家名牌产品14个,增加4个,省级名牌产品54个;66个市级名牌产品。全区共有著名商标162件,其中:国家商标5件;省著名商标66件;91市级著名商标。
建筑业发展迅速。年末全国有一级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234家,建筑业年产值3764.38亿元,比上年增长35.4%。增加值2612万元,增长2.0%。各类房屋施工面积451.58万平方米,增长7.5%。
科技事业蒸蒸日上。
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科技综合实力连续五年居全省各县(市、区)首位,2006年通过浙江省科技强区评估。年末各类技术人员51.802人,比上年增加3878人,高、中、初级职称人员构成为1:7.4:1.9.5;全年实施科技项目252项,其中国家级项目38项,省级项目22项;全年申请专利1106件,授权专利715件;全年获科技进步奖73项;认定注册技术合同117;共建成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1个。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24家,其中国家级41家,省级50家,市级3家。
第三产业发展迅速
消费品市场正在蓬勃发展。以超市为主要形式的商业格局继续巩固,连锁经营扩大,购物环境进一步改善。天润发超市、乐购公司、世纪联华、五星电器、国美电器等知名商家纷纷落户萧山。全区有连锁超市54家,连锁店45家,加盟店99家。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45.33亿元,增长18.1%,超出年度计划3.1个百分点。其中,批发和零售业1,327,654,38+0亿元,增长1%;餐饮业1217亿元,增长24.7%。中非国有经济总量6543.8+040.27亿元,增长24.0%;非国有经济比重达到96.5%,提高4.6个百分点。
市场建设进一步加快。商业城、新世纪市场园、中国纺织采购博览城、钢铁物流中心等40亿市场成功参展。年末全国有专业市场139个,其中消费品市场109个。生产资料市场29个。新增星级市场6个,共计38个,其中四星4个,三星级5个,二星23个。全年市场成交额401.45亿元,增长33.4%,其中十亿元以上市场4个。
旅游业
萧山作为东南沿海黄金旅游线的纽带,是国际大都市上海和东方大港宁波的中心,旅游资源丰富,名胜古迹众多。中国的“跨湖桥文化”已有八千年历史。2004年正式命名,2006年被评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有良渚文化遗址——蜀山,东晋的祇园庙,南朝的江寺。岳飞在抗金的时候停下来,渴了想喝水。刻有“宋岳五亩行军经过此地,饮水寻欢”的桓谭,清代著名抗英将领葛之墓,中国生产者党领导下最早成立的农民协会——衙前农会旧址。
2006年,成功举办了首届世界休闲博览会、全国强镇论坛、第七届萧山杜家杨梅节、第十二届中国国际(萧山)钱江观潮节。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813.32万人次,增长225.3%,其中境外游客55.3万人次,增长245.6%;旅游总收入81.33亿元,增长225.3%,其中营业收入1.837亿元,增长1.1.9%;旅行社接待166200人次,营业收入1697000元,同比分别增长481和62.5%。旅游景区接待656.86万人次,业务收入847065438+万元,同比分别增长5.1%和26.4倍。年末全国共有涉外星级宾馆饭店23家,其中五星级2家,四星级5家,三星级8家,二星级6家。涉外宾馆饭店接待135.66万人次,营业收入74025万元,同比分别增长4.5%和19.3%,平均客房出租率68.3%。
对外交流在增加?
萧山于1988年被国务院列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并于1993年经外交部批准与山梨县建立友好关系。对外贸易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全年进出口总额6102亿美元,增长19.4%,其中进口20.06亿美元,出口40.96亿美元,分别增长9.8%和24.8%,实现贸易顺差20.89亿美元。企业出口规模不断扩大。2006年,99家企业出口超过654.38亿美元,39家企业出口超过2000万美元,分别比上年增加654.38亿美元和5家。出口队伍日益壮大,现有出口企业938家,自营进出口权生产企业959家,外贸公司293家,海外公司43家。
出口产品结构优化。机电产品出口增长23.2%;纺织品出口增长25.1%;服装出口增长14.2%;羽绒及其制品出口增长27.7%;家具出口增长25.7%;化工产品出口增长11.4%。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继续大幅增长,幅度为48.1%。
吸引海外投资
投资环境进一步优化。2003年、2004年台湾省电机电子工业同业公会评选的大陆强烈推荐投资城市,2005年第一、第二。利用外资取得新成就。把吸引外资作为“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的战略重点,加大东部吸引台资的力度,鼓励招商引资和结合外资,进一步提高利用外资的规模和质量。2006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60家,增资项目75个,总投资331676万美元。其中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有22个。当年合同利用外资110359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46962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88.5%和47.6%。累计实际利用外资6543.8+0.9569亿美元。共有9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萧山,投资领域涉及三个行业。全年引进区外内资项目228个,协议内资54.3亿元,实际内资28.7亿元。
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城乡建设日新月异,老城区越来越美,新区建设发展迅速,交通、通讯、电力、供水、排污、供热等基础设施完备。全区里程达到2105.84公里,各类交通运输总货运量5600万吨,全社会客运量15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71%。全年邮电业务总量17亿元,比上年增长19.0%。其中,邮政业务收入91亿元,增长24.7%。移动通信、互联网、数据通信等新业务快速发展。年末固定电话73.06万户,增长9.0%;移动电话92.6万部,增长5.2%。全区主要电话线路(包括移动电话和小灵通)普及率达到139.77线/百人。宽带网络已基本覆盖城区和主要集镇。年末全国注册互联网用户1.4万户,其中宽带网络用户1.3万户,比上年增长24.9%。
各项设施不断完善。年末建成区48平方公里;市区现有道路总长226公里,总面积562万平方米,分别增长1.6%和3.1%。自来水供水主管总长度达到745公里,增长4.2%;日供水能力95万吨;全年改造一米4400户,共计48100户。全区农村变压器线路4711公里,增长9.5%;变压器总容量达到790.65万KVA,同比增长14.9%。
公共事业建设加快。到年底,市区已开通44条公交线路,总长度达2270公里。公交车辆556辆,公交乘客6458万人次。年底时,本港共有678辆的士。自来水供应人口达到117万人;全年供水总量22230万吨,增长9.0%,其中生活用水7680万吨,增长2.1%。全社会用电量11.09亿千瓦时,增长16.8%,其中居民用电量5.66亿千瓦时,增长19.9%。家用液化气使用人数115万人,全社会气化率100%。
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全年环境污染治理总投资6543.8+04亿元,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7654.38+0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54.38+05.6%和654.38+04.2%。工业废水排放量16561万吨,达标排放8086万吨;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49670吨,去除量3441吨,分别增长26.7%和12.7%;工业烟尘排放量11831吨,去除量321638吨,排放达标率95.5%;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92.3%,提高5.3个百分点;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486.2万元,增长9.9%;环境噪声标准区总面积为41.51平方公里,增长6.7%;烟尘控制总面积110.5平方公里,增加165.6%;高污染燃料禁燃区总面积32.1平方公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城市空气质量综合污染指数为71.03%;主要水系监测断面中ⅲ类以上水质比例为30.76%;城市下水道总长277公里,增长23.5%,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85.5%。
农业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全年投入工人41.25万人,完成土石方1.03万立方米;完成标准农田建设1344公顷;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3080公顷,有效灌溉率为100%。年末农机总动力68.89万千瓦。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我区先后被评为计划生育、文化、体育、科技先进县(市)。市区先后被评为县级市十佳卫生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国家卫生城市。
各类教育全面发展。年末在园幼儿44823人,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98.2%。94所小学在校生105393人,小学适龄人口入学率和巩固率均达到100%;45所初中46277人,初中升学率和巩固率均达到100%。10所普通高中在校生24458人,5所中等专业学校和职业高中在校生1.51.34人,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的比例达到96.01%,比上年提高0.98个百分点。萧山电大在校生7982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报名人数达到5346人,毛入学率47.2%。特殊教育成果继续巩固,“三残儿童”入学率达到100%;电大、师范学校、成人学校和高等院校联合举办各类成人大专和本科教育,取得显著成效;通过公办学校和规范的民办学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萧就学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年末专任教师人数达到12911,其中小学4666人,中学5576人。截至2006年底,杭州教育强镇标志性镇11个,浙江教育强镇街23个。
萧山区广播电台日播16小时,区电视台周播129.5小时,人口覆盖率100%。43家电影放映机构放映电影2152部,观众9.6万人。一批高水平的文化项目投入使用,如拥有1.4万余个座位的体育场和可接受国际体育比赛的体育馆,萧山歌剧院、萧山图书馆、萧山区文化馆等。
卫生事业蓬勃发展。截至2006年底,全区共有医疗机构663个,其中医院20个,卫生院50个。各类医疗机构床位3700张,比上年增长8.3%,每万人床位31.22张;卫生技术人员5200人,其中医生2200人;住院分娩比例为99.55%,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5.36‰,其中婴儿死亡率为3.63 ‰。新农合参合率为96.8%,提高了2.6个百分点;农村自来水普及率97.26%,提高2.55个百分点,农村自来水惠及97.49万人,比上年增长2.8%;年末市级以上卫生镇18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15个;浙江萧山医院已经对外开放;农村改厕工作大力推进,三格式户用厕所进一步普及;积极防控麻疹、禽流感疫情,切实提高疫情监测和应急处置能力。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全覆盖成果得到有效巩固和发展,全年净增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职工5.47万人。年末,全区参加各项社会养老保险总人数达60多万人,其中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企业12054家,总人数45.57万人;工伤保险在全省率先实现基本全覆盖,全年净增参保人数31.4万人。截至年底,全区参加工伤保险的单位12677个,参保人数27.56万人。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分别达到25.64万人、27.94万人和27.56万人;社会保险实现了“五费征收”。全年各项保费综合收缴率99.9%,发放率100%。
社会福利事业进一步巩固。年末各类社会福利院、养老院等福利机构31个,床位3218张,收养1884人。全区26个镇街全部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1,865,438+0,654,38+0.8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每年保障金2321万元;多渠道筹集资金救助五保户、贫困户、灾民,共计10830人次;全区有110个社会福利工业企业,安置了7082名“四残”职工,残疾人保障事业不断加强。
人民生活质量稳步提高。
据抽样调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238元,增长12.5%,超过年度计划3.5个百分点;人均消费支出1,71,31元,增长22.2%;恩格尔系数为0.275。农民人均纯收入10588元,增长11.5%,超过年度计划2.5个百分点;人均消费支出8383元,增长9.2%;恩格尔系数为0.349。年末,全区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含外币)余额388.66亿元,比年初增加72.56亿元,增长23.0%;城乡居民人均储蓄余额达到32791元,比年初增长24.3%。
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33.09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16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71.79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94平方米。
城市园林绿地面积不断扩大。截止年底,建成区园林绿地总面积达到1.468公顷,其中公共绿地320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3.5%。人均园林绿地面积56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2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