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多少人叫刘宛平?

把“工作地图”刻在脑子里,把最初的使命放在心里,他用稳健的步伐丈量着盐湖的“数据库”,用勤劳的双手绘制着矿企的“绿色梦想”。他是“全国劳动模范”,现任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信息技术R&D中心业务经理

刘万平,男,汉族,1979出生,党员,高级工程师,2006年7月青海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毕业。从事盐湖资源开采研究18年,带领团队在3707km2的矿区范围内建立了200多个观测点(包括湖水、河水、泵站等几十个观测点),形成了集周边地表水、矿区晶间卤水为一体的完整观测网络工程,为卤水补给、水盐平衡、固液转化、卤水钾品位变化的评价提供了合理的设计、人工补给和科学开采。他致力于盐湖资源的前期系统开发,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先后获得青海省一等奖1、三等奖1,海西州一等奖1、二等奖1,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一等奖1。

不忘初心,扎根盐湖,坚持资源研究。

众所周知,察尔汗盐湖是一个固液共存的矿床。开采出来,表面看似简单,实则是“活”矿床。随着水文条件的变化,旧的平衡会被打破,新的平衡会形成。水盐系统的变化非常复杂,所以在开采过程中,根据变化的情况,及时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满足钾肥的稳定生产,保证资源的科学合理开发,是盐湖地质监测的根本目的。刘万平2003年大学毕业后不久就加入了盐湖股份公司。当时,西部地区百万吨钾肥项目建设如火如荼。在基层一线采卤车间工作,他真切地看到了盐湖的辽阔和独特的地质地貌。从感性的第一次认识到对盐湖地质的逐渐了解,盐湖资源的监测成为他认识盐湖的一把钥匙。一开始,他和盐湖专家一起观察,在艰苦中磨练技术,学习盐湖野外监测的经验。

他经常深入一线,加班加点。他在外地监控的时候,日出日落还是没有回来。冬天严寒(最低气温-30.0℃),夏天烈日炎炎(最高气温32.0℃)。不管环境多么恶劣,他坚持了十几年,用脚步丈量盐湖“数据库”。他的同事评价他是“盐湖的活地图”。为了减少车辆的往返损耗,缩短观测时间,我们经常黎明出发,直到晚上八九点才回车间(夏天到晚上十点)。这期间不能吃热饭,不能喝热水。矿泉水、方便面、干糕成为家常便饭。我们整天在颠簸的车上,晚上回去头重脚轻,头晕目眩。一次,刘万平和一个同事为了抓紧时间完成监测任务,赶往下一个钻孔。没想到车子突然陷入泥潭,然后水箱突然爆了。他和同事们为了完成监测任务,不得不徒步前往钻孔,然后带着几公斤重的观测设备徒步返回。在察尔汗盐湖(公司矿区面积约3700平方公里),很多地方都没有信号,天一黑他们就迷失在一望无际的戈壁荒原中。半夜12点,他们非常害怕,又累又渴又饿。在没有任何帮助的情况下,他们只能在饥寒交迫中继续前行,终于在凌晨4点到达瑟北公路边上,上车返回市区。

通过长期的矿区监测工作,获得了卤水资源的第一手监测数据,建立了矿区水动力和水化学变化数据库,成为公司的一项重大基础研究。通过观测数据的积累,及时确定卤水矿区水位降落漏斗的分布和演化趋势,掌握开采条件下卤水化学成分的演化规律和趋势,获取水文地质参数,估算矿区当前开采条件下的补给量,计算预测矿区开采强度,为矿区采补平衡设计提供参数。并指导设计启动了固液转化项目,有力支持了盐湖股份钾肥产量和质量的持续提升,也为公司决定新增1万吨钾肥项目提供了资源基础。

务实创新,滴水穿石,坚持技术攻关。

刘万平带领的团队每年要完成10多个系统监测样本,上千个监测样本。他通过长期观察,掌握了开采过程中卤水的动态变化,及时发现了盐湖的地质问题和开采方案问题,提出了固体钾盐矿水溶开采的思路、方案和措施。凭借多年的矿区监测经验,他一直和团队一起研究现场监测技术,不断创新,先后撰写了三项专利。采矿场已经申请了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