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充生活——献给70后、80后

有一个词是我们这个年龄阶层的人在茶余饭后讨论过的,那就是“补充生育”。乍一看,我们还是不明白这是什么。当我们回头看的时候,真的是这样。补充生育大概是指35岁以后还没有完成生育任务的人,以后再生育,也就是6月65438+10月1全面放开二胎后,会有几百万人出生。身边很多朋友都是这样,集中在70年代到80年代初的育龄夫妇中。总的来说,二胎政策的放开给他们带来了很多欢声笑语,改变了他们以前的生活方式,尤其是他们以前花在自己身上的时间现在变得更加以家庭为重。

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后,近两年我国新增出生人口中二孩比例保持在50%左右,二孩政策的积极意义正在不断释放。我国15-49岁育龄妇女规模在2011年达到高峰,此后一直在下降,相应的出生人口也进入下降通道。自2000年以来,每年出生人口在1500-18万之间波动。除了育龄妇女的规模,育龄妇女的年龄结构和婚姻状况也会产生影响。2015的数据显示,超过一半的育龄妇女年龄在40岁以上。2017年,全国结婚人数约为1063万,同比下降7%。三年来,生育第一胎的平均年龄和生育二胎的平均年龄向后推了一年。根据国家人口流动与发展研究中心专家披露的数据,201500-1600万新增人口,而201723万新增人口,也就是1。

相关数据显示,2017年二孩出生人数持续增加,占比超过50%。2017是我国“全面二孩”生育政策实施的第二年,也是政策效应充分显现的第一年。受政策效应影响,2016年二孩出生人数大幅增加,明显高于“十二五”期间的平均水平。2017年二孩出生人数进一步增加到883万人,比2016年增加1.62万人。二孩占总出生人口的比例达到51.2%,比2016年提高了11个百分点。“全面二孩”政策有利于促进我国人口均衡发展。近年来,随着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育龄妇女人数逐年减少。2017年15-49岁育龄妇女比2016年减少400万,其中20-29岁育龄妇女减少近600万。同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国女性初婚、初育年龄不断推迟,女性生育能力也会下降。在上述因素的影响下,2017年独生子女出生人数为724万人,比2016年减少249万人。总的来说,“二孩政策”的实施和二孩数量的明显增加,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一孩数量减少的影响,有利于改善人口年龄结构,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携程集团执行主席梁建章于2008年4月举办了《人口创新:大国崛起中的机遇与陷阱》新书发布会。全球化智库特邀高级研究员黄、北京大学新街沟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财新传媒总裁戴晓静等出席发布会。梁建章说,“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假设制度和技术条件不变,人口规模和结构将成为决定经济创新的关键因素。未来国家竞争将主要在激烈竞争和创新领域展开。相比之下,人口大国更容易获得巨大的市场和人才储备,从而在创新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该书的另一位作者黄在发言中提到,人口规模的变化相对缓慢,导致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和讨论不够。他认为人口规模效应非常重要。改革开放40年来,丰富的年轻劳动力一直是中国经济的核心竞争优势之一。但未来趋势很明显,中国生育率远低于代际更替水平。未来30年,中国人口多的优势基本还在。在全国比赛中,需要从短跑状态转变为需要耐力的长跑状态。人口规模和结构的变化不容易被人们注意到,但人口变化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是我国改革和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李建新说:“人口作为一个基本的、长期的变量,要求决策者在制定政策时要有大格局、大视野。”看完这本书,深有体会,分享一些感想如下:

首先,鼓励生育势在必行。为了应对低生育率问题,世界各国都开始采取积极措施鼓励人们生育。这里我们简单列举一二。在欧洲,大多数国家都采取了鼓励生育的慷慨政策。在英国,大多数有第一个孩子的家庭可以获得每周20.5英镑的补贴,每增加一个孩子每周增加65438英镑+03.5英镑,直到20岁。对于低收入家庭,第一个孩子每周支付122.5英镑。有两个以上孩子的低收入家庭每周可领取265,438+00英镑的补贴。德国、法国、俄罗斯和其他国家都采取了直接现金补贴的方式来鼓励生育。再看亚洲。每出生一个孩子,日本政府将给予一次性奖金一百万日元。2013年,日本政府将鼓励生育的预算从94亿日元提高到14亿日元。此外,面临低生育率问题的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省等地区也开始增加预算鼓励生育,但与欧洲国家相比仍处于较低水平。目前,如何提高生育率是大多数国家面临的共同问题。2000年中国的生育率约为1.6,2015年低至1.3,是世界上最低的之一。

鼓励生育政策应该包括哪些方面:①财政支持。在许多低生育率的发达国家,儿童抚养费支付给家庭的标准从1%到GDP的5%不等。这里有一个正相关:更高的补贴会带来更高的生育水平。②日托和教育支持。法国因其政府对学龄前儿童的大力支持而闻名于世。政府不仅免费为每个儿童提供幼儿园服务,还允许2.5个月至3岁的儿童被安置在政府提供的日托中心。这项公共服务也是免费的。目前,其他国家也在学习欧洲国家的日托政策。在中国,尤其是在大城市,私立幼儿园和日托中心很贵,而公立幼儿园和日托中心则供不应求。中小学不能满足城市人口增长的需求,各种问题也加剧了大城市的低生育率。③给予产假福利。一般来说,欧洲的怀孕福利是非常丰厚的。在英国,带薪产假39周,享受90%的工资。在德国,全薪产假持续140天,之后雇主必须提供40%的工资,直到孩子一岁半,在此期间,雇主不能解雇母亲。(4)建立鼓励生育的文化。例如,法国政府将向生育八个以上孩子的母亲颁发金牌。此外,非婚生在欧洲相当普遍,非婚生子女可以享受与婚生子女相同的补贴,这使得单身女性更容易抚养孩子,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育率。结婚率低是亚洲国家和地区生育率低的主要原因,因为非婚生育在其文化中受到歧视。

第二,经济发展在于人。1.老龄化对不同行业的影响:老龄化会阻碍一个国家的创新活力,但对不同行业的影响确实不同。我们具体看一下:娱乐旅游。娱乐和旅游涉及人类的精神需求。随着人们越来越富裕,衣食住行消费趋于饱和,会有越来越多的时间花在娱乐消费和旅游活动上。而老年人有空闲时间从事这些活动。所以,即使人口老龄化,旅游娱乐的前景也值得乐观。健康产业。老年人寿命更长,延长寿命要花更多的钱,所以医疗保健行业会随着人口老龄化而兴起。基因技术的进步也让医疗成为最具活力和创新力的行业之一。金融行业。金融业的本质是劳动力输出的跨时间交易。孩子是靠父母和社会的财富长大的,成年后以税收的形式回报。政府向就业人口征税,为老年人提供生活和医疗保障。如果人口继续老龄化,政府将不得不减少养老金福利,以应对养老金支出不断增加的压力。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将依靠储蓄或投资来养老,这将导致老龄化社会中金融业的更加繁荣。房地产行业。虽然各个年龄段的人都有住房需求,但人们通常在30-45岁(结婚生子的需要)买房,45岁以后(孩子长大离开父母),住房需求就会萎缩。中国的大城市将保持强劲的住房需求,因为有更多的创新和创业机会。但由于低生育率带来的年龄结构变化,这一需求将在2025年达到峰值,之后将会停滞。能源和商品。中国对钢铁和铁矿石的需求高峰已经过去,而全球对能源和大宗商品的需求将在2040~2070年达到峰值。此后,随着人口增长进入停滞和老龄化阶段,大宗商品价格也会随着需求的下降而下降。一个国家的财富和竞争力将越来越依赖于创新。

三、关于人口与经济的几个问题。①低生育率和养老有什么关系?低生育率导致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出现后,政府的养老金支出会增加,政府基本会选择以下措施来应对:提高税收;减少老年人的福利;延长退休年龄。这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一个国家的经济活力和创新能力。在接下来的章节中,作者将阐述其中的原因。②低生育率能否降低失业率?虽然更多的人进入劳动力市场会增加劳动力供给,但也会创造更多的需求,刺激更多的就业机会。特别是,如果一个经济体对国际贸易开放,并且有一个灵活的市场,更多的人口不会导致更高的失业率。相反,很多生育率低的国家失业率高(西班牙、俄罗斯等。),这是劳动力市场刚性和工资结构不合理造成的,与人口过多无关。

第四,创新能力拉大了国与国之间的差距。二十多年前,美国经济学家保罗·罗默(Paul Romer)提出了一个创新与经济增长的模型:在一定条件下,更大的群体可以使更多的人从事研究和创新,从而推动更快的技术进步和更高的劳动生产率。这个模型有几个假设,其中一个假设是自由市场经济,保证知识和商品可以被人交易。另一个设想是强化商品和知识的产权意识,让人们有更多的动力去创新技术和创业。早在65438+50年代,美国就开始学习和吸收西欧的先进技术,并吸引了大量移民。不久之后,美国不仅在人口上超过了西欧国家,而且从一个模仿者变成了技术创新的先驱。托马斯·爱迪生和亨利·福特等发明家和企业家迅速引领了世界先进技术和商业组织的潮流。美国仍然是世界领先的创新者和经济超级大国,这与其人口规模的强大优势是分不开的。经济学最根本的问题是如何让一个国家更富裕。当然,这离不开稳定的政府、产权保护、良好的基础设施、健全的金融体系、完善的教育体系、开放的贸易等因素,但笔者最终发现,将高收入国家与中等收入国家区分开来的因素往往是创新能力。(1)学术理论;(2)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3)新的商业模式和组织形式;(4)内容创作:音乐、电影、游戏等。

创新越来越重要,全球化也让创新的回报比平时更加丰富。但是,创新越来越难。统计显示,专利申请人的平均年龄在增加,跨学科的概率在降低,这意味着发明者的年龄越来越大,越来越专业。现在一项专利有两三个发明人是很常见的。人类的知识就像一个巨人,越来越大,后来者想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难度系数与日俱增。而且创新通常是零星的,灵感可能来自不同学科的融合。因此,一个好的发明家不仅要成为自己领域的专家,还要与其他领域的研究者很好地合作。同理,成功的企业家也需要具备多种技能和工作经验。如何衡量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从投入角度看,衡量创新的指标主要有研发支出和研究人员数量;从产出来看,这些指标主要包括专利数量、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和学术出版物数量。

动词 (verb的缩写)如何推动创新?既然创新对经济发展如此重要,我们如何才能促进创新?在国家统一稳定,政府重视教育,金融行业顺畅的宏观前提下,还有哪些因素促进创新?著名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指出,一个国家的某个行业要成功,需要四个要素:禀赋、需求、零部件产业和竞争。作者认为,所有这些因素都指向人口。人口多意味着人才储备大,当地市场大,满足了禀赋和需求的因素。巨大的市场不仅可以催生更加发达完善的零部件产业,也可以培养更多的竞争对手。

创新的三个人口学因素:①规模效应。规模经济是专业化分工的结果,意味着要有人口支撑。有了专业化分工,每个公司可以专注于更具体的任务,所以会更有效率。对于创新来说,大国的规模优势更大。例如,中国拥有最先进的高铁技术,因为中国在研发方面投入的人力物力远远超过一个小国。这种规模优势在互联网行业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因为互联网行业的赢家往往是那些先吸引大量客户的公司。中国领先的互联网旅游品牌携程(Ctrip)可以雇用5000名软件工程师为中国市场服务,而中国的这一数字只有中国的十分之一。所以大国才有可能出现本土的互联网公司。美国互联网巨头没有像征服世界其他地方一样征服中国,因为中国已经拥有比美国更大的互联网市场。②聚集效应。除了人口规模,人口的地理分布也很重要。制造业的集聚效应是相关企业邻近的结果。比如美国的底特律,日本的名古屋。高新技术产业的聚集效应就是创新人才的聚集效应。比如美国的硅谷。大城市的企业更多,可以更好地将人才和企业匹配起来,人才的高流动性也降低了创业的成本。同样,大城市可以为不同学历背景的人才提供更多的合作机会,进一步增强了城市的优势。所以不应该限制大城市的发展规模。只要规划合理,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的人口规模还是可以增加的。③老化效应。为什么年龄对一个国家的创新如此重要?一般来说,20岁以后认知速度(吸收新信息的能力)会迅速下降,人最有创造力的年龄是30~40岁。因为这个年纪的人阅历丰富,精力依然充沛,也是创业的最佳年龄。作者梁建章在29岁时与其他三位联合创始人创立了Ctrip.com(另外两位分别为33岁和36岁)。如果创业者相对年轻,他们会更勇于承担风险,更容易接受颠覆性的想法,因此创新更容易发生在更年轻的系统中。老龄化国家会出现“阻滞效应”,即老一辈会阻碍年轻人的创新创业活力。年轻人数量少,在企业中话语权小,赋能机会少,晋升慢(因为高层已经被年纪大的员工占据),所以他们很难创新创业。

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就是一个创新的民族,中国人口的基本素质不亚于任何一个国家。人口多是中国经济和科技发展的优势。因为有了相应规模的科研人才和R&D投资,中国的科技发展才能突飞猛进。当资源不再主导经济发展时,中国经济也在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医疗、旅游、金融、互联网、教育行业发展迅速。据预测,从2040年起,中国将遭受快速老龄化的冲击。如果我们采取鼓励生育的政策,培育有利于生育的社会文化,尽快推进城市化和大城市化,中国有望成为世界经济和科技的中心,将人类文明推向新的高度。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程度取决于其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从根本上取决于人口,包括人口规模、地理集聚和人口年龄结构。中国人聪明,勤劳,语言相通,尊师重教,追求世俗的成功。如果中国能保持占世界20%的人口,在市场规模和人才数量上保持绝对优势,在其强大的经济实力支持下,中国仍将在科技上突飞猛进,从而进一步巩固中国的经济地位。